舞鱷魚 舞蜈蚣 舞蝴蝶(3 / 3)

舞蜈蚣的八名演員頭紮英雄巾,身穿短袖練功衣,腰纏紅帶,小腿紮綁帶,足穿輕便鞋,藏身蜈蚣腹下,彎腰屈腿,運用民間熟悉的“雙下堂”、“丁字馬”、“弓步”、“觀音坐蓮”等動作操縱鐵蜈蚣蜿蜒穿行,矯健起舞,向雄獅發起突然襲擊。鐵蜈蚣隨鼓起舞,爬行、咬尾、放火、出刺,時而“蜈蚣出山”,昂頭奮進,用頭上的利刺紮向雄獅;時而“蜈蚣擺尾”,用尾刺蜇向雄獅。

麵對著格外凶悍的鐵蜈蚣,兩隻南獅可沒有嚇退,而是團結協助,合力拚搏,不屈不撓,利用騰、挪、閃、撲、回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與鐵蜈蚣展開“殊死搏鬥”。獅子的勇猛無懼、威風凜凜和蜈蚣的詭計多端、英勇好鬥均表現得活靈活現。但雄獅最終不敵鐵蜈蚣,被鐵蜈蚣搶掉了“食物”。蜈蚣繼而氣勢昂揚,兩隻雄獅鬱鬱而退。兩雄相爭,三種動物同舞,讓觀眾讚歎不已,掌聲雷鳴。

烏石蜈蚣舞

位於雷州半島的徐聞縣烏石鎮的蜈蚣舞,曆史上早有記載,但由於種種原因,多年來一直沒有活動,直到1978年後整理發掘出來,成為一項群眾性的文娛體育活動。

蜈蚣舞多在每年中秋節夜間舉行。舞蜈蚣活動由三支隊伍組成。一支是鑼鼓隊,由鑼、鼓、鈸合奏著動人的節拍,在蜈蚣隊前頭引路。

另一支是蜈蚣隊,由59人牽動著一條長達100米長的大繩,繩頭由三名青壯年領銜,腰紮小繩連著大繩,頭戴竹笠,手握點火的香把,左右開弓,對麵互舉,背向前進。大繩尾端,由二人各背著一個插滿密密麻麻香火的豬籠,再由四名壯夫扶持著,讓其自由自在地左右翻滾,活像醉神仙,又像少林寺的醉拳漢。大繩兩旁由50名青壯年腰紮小繩連著大繩,個個頭戴竹笠,笠上插滿香火,雙手執著點上火的香把,隨著鑼鼓節奏,左右來回,沿著大繩跳起蜈蚣舞。

第三支隊伍是由數十名青少年舉著火把在兩旁照亮前進的道路。蜈蚣隊伍每到之處,炮聲雷鳴,圍觀民眾擠滿道路兩旁,看起來似有危險,時有遭香火燙傷的可能,但運動健兒自覺遵守規則,加上熟練的步伐和技巧,他們寧可辛苦,決不傷人。100米長的香火點點成線,有曲有直,有方有圓,景象壯觀,活像一條巨大的真蜈蚣在蠕動。

蝴蝶雙雙慶升平

蝴蝶,是自然界中常見的一種美麗的昆蟲。最早在文學形象中出現的蝴蝶是在《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傳說中,雙方殉情化蝶起舞的故事。蝴蝶以其美好的形象和優雅的姿態贏得人們對它的喜愛,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根據它的動作形態而創製的舞蹈,就叫做蝴蝶舞。在廣東,蝴蝶舞的表演主要是在德慶一地。

蝴蝶舞,原名舞蝴蝶。是德慶馬圩曆代相傳下來的一種民間道具舞蹈,曆史悠久,始於何時已不可查。一般在慶豐收、祝升平的日子裏,結合“秋色遊行”活動作為一種娛樂形式表演,或是在三年一屆的“打醮”期間,配合迎送廟神巡遊而舞,主要體現慶豐收、祝升平的內容。

蝴蝶舞是雙人舞,由武功熟練的青壯年表演。表演者頭帶細絲觸角帽、身穿花條褂,分雄紅雌綠紮上腰帶,背串竹篾紮成的花蝶翼。表演時,表演者手抓蝶翼,通過撲翅起舞走四門,雌雄追逐紮架“紮古”,碎步嬉戲,紮翼采花,“滾花”振翅等固定程式來表現蝴蝶的生活情趣。蝴蝶舞傳統的表演內容有:花仙引蝶——撲翅起舞——雌雄追逐——雙蝶道情——仙子戲蝶——蝶慶升平。舞姿生動活潑,用廣東音樂伴奏,樂韻悠揚動聽,神采翩翩,體現了蝴蝶歡快浪漫的生活情趣。

近年來,德慶蝴蝶舞多次榮獲大賽獎項。2002年元旦參加在肇慶市舉辦的首屆廣東省民間藝術表演大賽並獲得銀獎;同年4月底,赴湛江參加“廣東省民間表演藝術湛江邀請賽”獲得了銀獎;2003年國慶赴肇慶鼎湖演出;同年12月代表肇慶市赴陽江市參加廣東省民間藝術大賽活動榮獲銅獎,深受社會各界好評。2006年9月參加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肇慶賽區表演榮獲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