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鱷魚 舞蜈蚣 舞蝴蝶(2 / 3)

舞蜈蚣的動作近似於舞龍的基本動作,舞蜈蚣有爬行出洞、翻身吐珠、咬尾等動作;舞龍則稱為遊龍、騰空、翻滾、咬尾。圖形有直線、之字形等,回頭則是八字形,這些都可以自由變化。

舞蜈蚣在夜間更顯其特色。因其軀殼中每一節內腔均裝有蠟燭或用幹電池供電的小燈泡,斑斕奪目的軀殼在燈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絢麗奪目。

蜈蚣舞表演者都是年輕力壯的青年,其中一人擎蜈蚣彩珠帶引,其餘人執蜈蚣,藏身蜈蚣腹下,手撐節棍,彎腰屈腿,融入南派武術的“丁字馬”、“弓步”、“雙下堂”、“觀音坐蓮”等動作,在伴奏樂中,操縱蜈蚣蜿蜒爬行,一抓一爬,一伏一竄,穿梭盤繞,變化出“2”、“3”、“6”、“7”、“8”、“水波紋”、“盤梅花點”等圖形,使優美的舞姿和雄壯的武術融為一體。惟妙惟肖地模仿出蜈蚣的形態和習性,又展示出一股穩健、磅礴的氣概。尤其在夜間起舞時,蜈蚣肚內每節都裝有特製的燈燭全都點亮,整條通紅閃亮,兩眼青光閃爍,一睜一閉,活靈活現。一條剪刀似的紅尾巴高高翹起,左右搖擺,抖身搖尾、翻肚、吐珠,加上焰火助威,蔚為壯觀。蜈蚣舞過去常為遊神賽會演出,現在則常為春節、國慶等重大節日助興演出。

蜈蚣舞由“彩珠引路”、“快速出洞”、“晃頭搖身”、“上下擺尾”、“蜿蜒盤旋”、“懸空翻肚”和“吐煙噴焰”等7個舞蹈環節組成,其中“懸空翻肚”技巧的要求最高,頭、尾同時跑“圓場步”往中間靠攏,接著頭從身的7、8節之間,尾從8、9節之間鑽過去,此時身7、8、9三節將圓木杆迅速從空心竹節中拔出,使蜈蚣中間三段硬框懸空;頭、尾鑽過後繼續往兩邊跑開,將蜈蚣拉成直線,形成“懸空翻肚”的形態。

蜈蚣舞的伴奏為潮州大鑼鼓,常用的樂曲和曲牌有《出閘》、《龍擺尾》、《鳳銜書》《白字吹鼓》等。

蜈蚣舞表演者為18人,其中舞彩珠者一人,舞蜈蚣頭、尾者各一人,舞蜈蚣身者13人,放焰火者二人(始終跟在蜈蚣頭的兩側)。在整個表演過程中,由舞彩珠者指揮,引導蜈蚣前進,前進過程中,形成一個個相對靜止的圖案。樂隊伴奏視舞蹈的變化而變換曲牌,每一首曲牌均無限反複。

表演開始時,樂隊先奏《龍擺尾》,彩珠做“彩珠引路”,引導蜈蚣“快速出洞”逆時針方向繞場一周,放焰火者隨之不斷施放煙火助威;樂隊奏《出閘》,彩珠繼續引導蜈蚣作“蜿蜒盤旋”動作緩緩前進,依次走出“水波紋”、“2”、“7”等隊形圖案;樂隊奏《飛鳳銜書》,彩珠繼續引領蜈蚣以“蜿蜒盤旋”動作緩緩前進,依次走出“6”、“3”、“8”等隊形圖案。在此過程中,穿插做“晃頭搖身”、“上下擺尾”動作,接著音樂速度漸快,舞者步伐也加快,並走出“盤梅花點”圖形;樂隊奏《龍擺尾》,蜈蚣做“懸空肚”,放焰火者配合做“吐煙噴焰”,將舞蹈推向高潮;樂隊奏《出閘》,彩珠引導蜈蚣以全速前進,成前後一直線。舞頭者高抬蜈蚣頭向中間、左、右觀眾點頭致意。樂隊隨即換奏《白字吹鼓》,樂終舞畢。

澄海蜈蚣舞久負盛名,1936年農曆二月二十九日,應香港潮商八邑會館邀請,曾赴香港參加英皇伊麗莎白二世加冕盛會,曆時15天,香港總督親自為蜈蚣開燈點目,並贈送“英皇加冕”、“樂奏喧天”匾額兩塊和煊爐四個以供留念。

西樵蜈蚣舞

西樵蜈蚣舞,又叫“鐵蜈蚣勇鬥雄獅”。是受澄海蜈蚣舞的啟發,結合佛山西樵本地的曆史文化環境,在其基礎上創作而成的,非常有創意。

佛山舞獅曆來已久,是全國的舞獅重鎮。為了豐富當地的文化生活,藝人們把舞獅和舞蜈蚣結合在一起,就創作出了“鐵蜈蚣勇鬥雄獅”的舞蹈。兩種動物同時相舞,互相爭鬥爭著“采青”。據佛山獅藝界人士說,“蜈蚣”鬥“雄獅”,自古以來就有,不過早已失傳。西樵創作出來的這套動物舞蹈,從套路的編排來看非常有新意。

鐵蜈蚣全身玫瑰紅,身長8米共15節,每一節都有兩根鐵腳,重約五十公斤,頭部兩側還有一對彎彎的白牙,尾部則呈剪刀形,顯得威武凶猛。表演一開始,大蜈蚣正在地上酣然入睡,此時一黑一白兩隻雄獅伴著一首高昂激越的《男兒當自強》的旋律來到場地尋覓食物,獅子的嬉鬧聲吵醒了大蜈蚣。大蜈蚣勃然大怒,舞動著要和獅子搏鬥,一幕搶青的大戲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