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方麵,瑤族人穿著五色斑斕的服裝,表明不忘自己是盤瓠的後代。婚姻方麵,“女初嫁,垂一繡球袋,以祖庇高辛氏配盤瓠,著獨力之,以囊勝盤瓠之足與合”。喪葬儀式中,《隋書》記載:“當葬之夕,女婿或三數十人,集會於宗長之宅,著芒心接籬,名曰茅綏。各執竹竿,長一丈許,上三四尺許,猶帶枝葉……傳雲盤瓠初死,置之於樹,乃以竹木刺而下之,故相承至今。”
每年中秋之夜,瑤鄉以村寨為單位,舉行“舞火狗”活動,以資紀念。特別是生活種種禁忌,反映了瑤族對犬崇拜的虔誠心態。在瑤族地區,家家戶戶都有養狗的習慣,並且認為這是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在生活中,嚴禁打狗、罵狗、賣狗,更不準吃狗肉。哪一家的狗仔如果太多,主人就抱出一兩隻放在路邊的大樹下,旁邊放上幾天的狗食,讓過路的人抱回家裏去養。狗死之後,要埋在自己家後門外的菜園內,龍門縣藍田瑤族鄉的男子出外狩獵時,每人都必須挎上一個刺繡精美的“狗糧袋”。
該地中秋節“舞火狗”是少女們的成年儀式。屆時,各村男女青年上山割藤條和黃薑葉,到了晚上,由未婚少女扮演“火狗”。姑娘們每人頭戴草笠,手臂、腰、腿部用藤條捆滿黃薑葉,並從頭至腳遍插點燃的香火,請村中德高望重的圍老(男性長輩)主持向列祖列宗叩拜,並講述峒爺的故事,緬懷先人,教育少女成年之後要有仁慈母愛、尊老愛幼、賢能儉樸等語。然後,排成一隊開始起舞。
隊伍似“火狗”連成一串,又似一條長長的“火龍”,從祠堂——地塘——每家廚房灶塘——菜園。邊舞拜,邊反複唱著古老、單調的民歌,載歌載舞。男青年們則在旁邊燃放鞭炮助威。最後,鄰近各村的火狗隊彙集到村外溪旁,將草笠和身上捆著的藤條、黃薑葉及香火扔到水中,並用溪水濯洗手腳,象征沐浴全身,祛除邪惡。之後姑娘們上岸對歌歡娛,挑選意中人,亮相對歌,直至深夜。據說少女要從十二三歲開始連續參加三次舞火狗活動才算成年,才可婚配。
但是近十年來,隨著瑤族社會經濟的發展,瑤族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了現代文明的極大衝擊,舞火狗這種民間藝術已經到了瀕危的邊緣。主要原因是年輕人對祖先崇拜的觀念已經開始淡漠,並逐漸放棄了傳統的感情的表達方式,生活上漢化嚴重,許多瑤家少女已經很少人知道舞火狗這種儀式了,有的隻知其名,不知其意;加上一些帶有傳承性質的民間藝人的離世,現如今隻有個別村寨還保留舞火狗的活動,這種民族舞蹈藝術麵臨著失傳的危險。
幸運的是,現在舞火狗的獨特魅力以及彰顯的重要價值,已經開始引起國內外專家和學術界的關注。舞火狗是藍田瑤族流傳下來的集體創作的結晶,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民間傳承價值,本身具有很獨特淳樸的民族性格。舞火狗這種民族現象和原始崇拜、原始宗教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曆史價值,它表現著藍田瑤族人民的精神、信仰、情感願望和人生追求,為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鮮明而又獨特的案例。
為了舞火狗這種民族舞蹈藝術得以傳承,藍田已經開始對舞火狗的這種儀式以及舞步、唱法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把一些民間藝人作為民間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保護和表彰。同時對年輕人展開培訓工作,主要進行舞蹈動作和儀式培訓以及歌謠的傳唱。到2008年,組織起六十人左右的瑤鄉“火狗隊”。2009年,建成相關展覽培訓基地。2010年,一座民俗風情演示廳將在瑤鄉建成,而受過“舞火狗”培訓的瑤鄉同胞將在千人以上。
增城舞火狗
增城也有舞火狗,但與少女成年禮沒關係,是一種民間綜合遊藝活動。在增城石灘鎮麻車村有一種奇妙壯觀的大型民間藝術活動——“麻車火狗”。“火狗”是這項活動的傳統稱謂。它的道具包括龍、鳳、獅子、麒麟、鹿、犀牛、蟾蜍、寶鴨、錦鯉等九種獸類和其他動物的模型,唯獨狗的形象很少出現。於是,人們給這項活動起了個雅號,叫“麻車夜色”,但民眾仍習慣稱為“舞火狗”,因粵方言“九”與“狗”同音。這一活動已有六百多年曆史。
麻車村每舉行一次“火狗”活動,都提前兩三個月做準備工作。全村上下,自覺自願,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麻車火狗”道具製作的主要材料是竹篾和特製粗香,大小麻繩、鐵絲、木頭等為輔助材料。製作者先用竹篾紮成道具的骨架,然後用粗香豎起來紮出道具的外延,疏落有序的香頭點就像動物的汗毛眼一樣,呈現出道具的特征與神態。屆時點燃這些道具身上的香火,讓人們在黑夜間識別不同的獸類,領略其中的含意。
在麻車的正式“舞火狗”的幾天幾夜裏,親朋好友及觀賞者從四麵八方蜂擁而至,麻車村頓時人山人海。到麻車村觀賞“火狗”的人,最多一晚竟達六萬之眾。“舞火狗”的主要活動形式是點著道具身上的香火,依次結隊大遊行。“火狗隊”由壯健精明的中青年人組成,少者四五百,多則近千人。
入夜,人們自然地集結到村中所有大街兩旁,或村邊大路兩側,以及魚塘對岸,等候觀賞火狗遊行的盛況。從9時點火到11時左右,麻車村鞭炮轟鳴不絕,煙花閃爍不息,火狗道具身上香火散發出來的濃煙竟將偌大一條麻車村籠罩在煙山霧海之中。觀看“麻車火狗”,不可忽略以下幾個精彩的場麵:
千人點火 晚上,全村每戶派出一人為代表,集合到幾個放置道具的大場地上。他們手執一根小竹竿,竹竿一頭紮著沾了煤油的碎布球。時間一到,指揮發出號令,頃刻千支小火把頓時燃起,光燦奪目,蔚為壯觀。
巨龍出洞 “火狗”遊行隊伍從製作廣場走到街上時,一陣陣火花耀眼,一群小青年手舉噴放著的煙花奔跑開路。此時,一個閃爍的火龍珠從黑洞中向外滾躍,引出兩條晃晃悠悠的火龍長須。少頃,一頭閃閃爍爍的龐然大物探頭而出,拖著禾桶般粗的發亮身軀向洞外滾動。一幅巨龍出洞的活畫卷,逗得圍觀者情不自禁鼓掌喝彩。
池塘倒影 “火狗”遊行至村旁大路時,最好的觀看位置是池塘對岸,既可看到火狗隊的全貌,也能觀賞火狗隊的池中倒影。走在火狗隊最前麵的是一個巨型火牌,上書“麻車夜色”四個大字,火牌後麵排列著十副火字對聯。當火龍在香火的濃煙中走上池畔大路時,對岸的人們抬頭似見飛龍騰雲駕霧,俯首疑是潛蛟翻江倒海,使人有天庭觀神物之感。
寶鴨穿蓮 與村中高度熱鬧的場景相反,在村東側一口三千平方米的池塘上,出現了一個別具詩情畫意的寧靜場麵。這是“麻車火狗”活動的另一側麵。這裏沒有燈,沒有鑼鼓,也沒有煙花爆竹。在漆黑而靜謐的池麵上,數艘亮閃閃的采蓮花艇穿梭遊弋,仿佛喜對眼前一派豐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