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貔貅 舞駱駝 舞火狗(2 / 3)

九龍鎮貔貅舞通過口傳身教的方式代代相傳。舞貔貅是當地客家人逢喜事、年節、甚至單位落成典禮、開店鋪、建新房都要舉行的表演活動。除了表達喜慶吉祥和祈求好運的意圖,還蘊含著驅邪之意。九龍鎮貔貅舞的特點鮮明,蘊涵獨特的價值。一是文化價值。它是當地客家人特有的傳統表演節目,是廣東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作,反映出廣州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樣性。二是社會價值。“客家貓舞”承載著當地客家人的古樸民俗風情,是客家各宗族間和諧相處的重要紐帶之一。

以前由於表演收入甚微,貔貅舞的隊員多數需外出謀生,平時難以召集,懂得貔貅製作和精於表演技藝的人越來越少。蘿崗區政府近年投入了35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客家貔貅舞的保護與傳承,九龍鎮現在已經有4支貔貅舞隊了,他們經常一起排練,同時還注重培養接班人。貔貅舞作為傳統舞蹈項目入圍廣州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蘿崗貔貅舞是當地客家人節慶必備的表演項目,具有濃鬱的民俗特色。

敲起大鼓舞駱駝

駱駝,隻出現於西北沙漠地帶的動物,是潮汕人民所罕見的。然而,在潮汕民間舞蹈中,卻有一種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樣式——駱駝舞。

駱駝舞為什麼會出現並流行於潮汕一帶呢?據說清末民初年間,潮汕各地遊神賽會活動十分盛行,各鄉各村各出奇招,標新立異都想吸引更多的觀眾以戰勝對方。時值一些北方人經常牽著駱駝來潮汕一帶販藥賣藝,沒有見過駱駝的潮汕人把其看作稀罕的事情,嘖嘖稱奇。於是,澄海縣城的藝人便據此創作了駱駝舞,在遊神賽會期間登場獻演。這種動物舞新穎有趣,場麵壯觀,因此引起觀眾濃烈的興趣。後來加入表演駱駝先生念《百草丹》一折,用濃鬱的潮汕民間色彩描繪出北方人牽駱駝賣藝的生動形象。

駱駝舞的主體部分包括駱駝、駱駝先生、藥童、牧人及武打人員五個方麵。製作的駱駝軀殼與真駱駝大小大致相同,骨架用藤、竹紮成,外麵糊上麻布,再用麻仁絲染棕色製成駱駝毛披上,或間以白毛。脖子設計成軟體,可以伸縮。舞駱駝者執一根竹竿,在殼裏操縱。用竹簽做成牙齒,用木料裝置成眼睛,全身長3米,頸連頭伸張至最高點3米左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舞蹈演員二人,藏在軀殼裏活動。

駱駝先生由一人扮演,穿藍色長袍,戴黑色棗仔帽,腰束綢帶,腳穿草鞋,背一把老式紙雨傘,傘柄掛個小銅鑼,邊走邊敲。藥童發型剪成左、中、右三顆桃形,中間的一顆要留長,可編成一支豎立的小辮子。上身圍一個紅肚兜,下身穿黃色褲,足蹬草鞋,脖子上掛一個三角大神符袋,肩挑一擔藥囊。顯眼的地方掛一束牛牙和一片大膏藥,以示專門拔牙及治跌打損傷。駱駝奴(牧人)由一人扮演,身穿武俠裝,頭紮英雄巾,手牽著拴住駱駝鼻子的長繩。武打人員二至八人隨行,但必須是偶數。

表演駱駝舞時,首先由駱駝先生登場表演賣膏藥,念誦《百草丹》,台詞一定要詼諧有趣;接著由武打人員登場賣藝獻技;再由駱駝奴登場,作一番包括前滾翻、後空翻的高難動作武技表演,然後牽駱駝登場,先繞場一周,與觀眾點頭致意,繼而表演沐洗、吃草、喝水、咬虱子、搖身等生活動作。接著是與駱駝戲耍、互相較量,動作由簡到繁,從易到難。最後是駱駝奴爬上駱駝背,在悠揚愉悅的樂聲中退場。全過程表演時間約為一個小時。

駱駝舞的伴奏音樂是整套的潮州大鑼鼓班來完成的,包括打擊樂與管弦樂,統一由司鼓指揮。打擊樂有大鼓、鬥鑼、大鈸、小鈸等。主要樂器突出大嗩呐。

駱駝舞充滿濃鬱的民俗色彩,生動有趣,成為長期以來屢演不衰的節目。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民間藝人郭彬對駱駝的造型作了適當的修改,使其更加形似神似,把表演比較庸俗而又缺少現實意義的賣藥部分刪去,使其更清新活潑,更具觀賞性。

少女成年禮上舞火狗

瑤族火狗舞

舞火狗是源自龍門藍田瑤族傳統的民間動物舞蹈,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它是一種舞蹈,它也是藍田瑤族少女的一種“成年禮”特殊儀式,是我國唯一餘存的民族圖騰祭祀與少女成人禮奇妙結合的古老民間宗教儀式。

盤瓠是瑤族一種圖騰崇拜。瑤族是以犬為圖騰的民族之一。崇拜圖騰的民族堅信人類與某一物種(如動物、植物或非生物)之間存在著特殊的超自然的關係。他們常常把圖騰作為本民族或氏族的標誌,認為它的興衰象征著本族的盛衰。盤瓠就是瑤族的圖騰信仰,舞火狗是他們的一個傳統的習俗,這裏麵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故事。

話說很久之前,中原地區常常遭到異族入侵,雖多次派兵迎戰,但屢屢失敗。皇帝苦於朝中無人,不得已張榜納賢,宣告天下:凡能退敵者,無論何人,皆可任選一位公主為妻。

榜單貼出之後許久,不見有人來揭,皇帝有點耐不住性子了。這一天的傍晚,城牆根下突然來了一隻毛色發亮、大如牛犢的狗,徑直走到皇榜前,仰天長吠幾聲,然後甩頭用嘴撕下了榜單。守衛的士兵大驚失色,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趕緊向皇帝稟報。皇帝也是大吃一驚,親臨城下,見那狗器宇軒昂、氣度如山,雖然暗自吃驚,但想到苦無退兵之計,隻得安排下人以賓禮相待。席中問道:“你真有退兵之策?”狗不說話,隻是點了點頭。此時,前方報告敵兵又來襲擾,皇帝即封狗率兵前去迎戰。

兩軍列陣前行,大狗闊步走在隊伍前麵,看見來敵,即止住不動,然後昂頭挺胸仰天長嘯,聲大如雷,此時狗毛聳起,渾身金光閃閃,火花四濺,儼然一隻火狗,縱步跳躍著直驅敵陣中,對著敵軍將領就是一口,瞬間頭斷落馬。敵軍兵士頓時大亂,潰不成軍。這邊眾將士乘勢追殺,一舉滅敵,得勝歸朝。

皇帝大喜,當即封火狗為神犬大將軍,賜予官宅和大量財物,但與公主成婚之事卻隻字不提。過了幾日,皇帝依舊隻字不提,火狗對皇帝背信棄義的行為深感不滿,終於有一天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大聲質問皇帝。皇帝尷尬異常,但仍支吾著說:“榜上寫的是無論何人,都可選公主。但你不是人,怎能怪我食言?”火狗別無他法,懇請皇帝給他七日時間靜養,皇帝滿口答應,以為又可以躲過去了。

火狗原來真是一隻神犬,但是需要時間來進行蛻變,所以才懇請皇帝給他七日時間。但是這七天時間內它完全不能被人看到,否則天機泄露,就再也沒有機會變成人了。話說皇帝的三公主,美麗、善良、正直,早已對退敵有功、保家衛國的神犬傾慕不已,無奈自己的父皇卻推三阻四,心中很是難過,在神犬靜修蛻變期間,她整天掰著手指頭數日子,等到第四天的時候,三公主實在忍不住了,害怕神犬有什麼不測,偷偷準備好食物給神犬送去,卻不想透了天機,神犬隻幻化成一半,成了人頭犬身。

皇帝見神犬依舊沒幻化成人,還是不答應。公主傷心後悔,又痛恨父親無情無義,整天以淚洗麵。神犬見皇帝終無誠意,正欲奔走,誰知外族又來侵犯。神犬不計前嫌,主動領兵出征,終於滅了外族。皇帝此時也心感愧疚,隻得把三公主許配給神犬。

農曆八月十五晚,皇帝為神犬與公主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全國百姓載歌載舞前來祝賀,舉國歡慶,一夜方休。婚後,他們過著甜蜜幸福的生活。三年後,共生育了十二個孩子,六男六女。

據說這神犬就是藍田瑤民的始祖。他的十二個子女即是瑤族十二姓的先民。因此瑤族以犬為圖騰,狗成了瑤民敬奉之神。據《後漢書》記載:“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犬,其毛五彩,名曰盤瓠。下令之後,盤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盤瓠。盤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古時瑤族人民“糅雜魚肉,叩槽而號,以祭盤瓠”。清代劉錫蕃在《嶺表紀蠻》中則說“每值正朔,家人負狗環行爐灶三匝,然後舉家男女向狗膜拜”,是圖騰崇拜的具體情況,同時,這種宗教意識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