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貔貅 舞駱駝 舞火狗
貔貅是古書上說的一種凶猛的神獸。它為古代五大瑞獸之一(其餘為龍、鳳、龜、麒麟),稱為招財神獸。相傳本是雄雌兩種,雄性名“貔”,雌性名為“貅”。但流傳至今已經不分雄雌,全稱“貔貅”。
貔貅還有另外一種分法,就是分成一角和兩角,一角的稱為“天祿”,兩角的稱為“辟邪”。漢書《西域傳》上記載:“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尿牛。”孟康注曰:“桃拔,一曰符拔,似鹿尾長,獨角者稱為天鹿,兩角者稱為辟邪。”經過朝代的演變,後來也不再分一角或兩角,貔貅的形態逐漸統一,如有短翼、雙角、卷尾,鬃須常與前胸或背脊連在一起,突眼,長獠牙。到現在常見到的貔貅多是獨角、長尾巴。南方人一般稱之為“貔貅”,北方依然稱之為“辟邪”,至於“天祿”的名字,已經很少有人用了。
據說貔貅是龍王的九太子,龍頭、馬身、麟腳,形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古時候人們也常用貔貅作為軍隊的稱呼。
古時傳說貔貅是以財寶作為食糧,納食四方之財,自然渾身珠光寶氣,於是深得玉帝和龍王的寵愛。但就是因為它嘴大胡亂吃喝,常常拉肚子,有一天當著玉帝的麵隨地便溺,玉帝生氣一巴掌拍下去,打到屁股,自此以後肛門就被封起來。它吞萬物而不瀉,招財聚寶,隻進不出,神通特異。民間就開始把它當作招財的神獸來看待。同時它鎮惡驅邪,可以帶來歡樂和好運,且護主心特強,更加深得民間喜愛。所以自古以來,貔貅都是作為吉祥物來看待的,許多人身上佩戴玉製品的貔貅。古人認為:“一摸貔貅運程旺盛,再摸貔貅財運滾滾,三摸貔貅平步青雲”,這不是迷信,應該說是民間的一種美好祝願。
中國傳統是有舞“貔貅”的習俗,和舞龍、舞獅一樣,認為舞動貔貅可以納吉招財,給當地人民帶來福瑞。《禮記?曲禮》:“前有摯獸,則載貔貅。”廣東舞貔貅的活動多流行於湛江吳川、江門一帶。最為著名的也是最有特點的是吳川的貔貅舞。
平步青雲舞貔貅
吳川舞貔貅
吳川一帶流傳著許多貔貅的故事,凡有節日喜慶,民間必有鬥貔貅、舞貔貅、貔貅戲等活動。大約在明朝末年(1600年前後),當地盛行習武,武術界經常進行一些武術、舞獅表演活動,通常在節日或喜慶日子在街頭路邊舞蹈。貔貅舞是當時武術活動之一,如鬥貔貅、舞貔貅、貔貅戲等。
耍舞的貔貅形容趣怪,雖然凶猛,但十分逗人喜愛。加上製作工藝精細,皮毛用兔毛、羊毛加工而成,耍舞起來栩栩如生,妙趣非常。舞貔貅製作的貔貅頭直徑寬一米左右,蒙著黑白兩色為主的薄布,獸身為一塊長約二米、黑白斑駁的長布,尾部為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舞動時,貔貅的眼、耳、口、須能分別做出眨眼、扇動、開合和拂動等動作。
貔貅舞類似民間的舞獅子,但貔貅的神態和獅子截然不同,複雜的舞蹈花樣和形式更是獨絕。明代末年,當地習武風氣很盛,清代武狀元李耀揚就出班於此。民間有許多群眾武術團體,習武健身,兼作舞獅子、舞貔貅等娛樂。舞貔貅與舞醒獅有點相似,但耍舞的套路沒有醒獅複雜,其中疊羅漢、上牌山等有一定難度。“貔貅上牌山”這一舞蹈形式由各種有關貔貅的舞蹈發展而來。
“貔貅上牌山”實際是一種力量型的舞蹈。表演時由數十人用盾牌相托,搭成人塔。貔貅從人梯登上塔頂。在塔頂上麵起舞、采青。街道兩旁的住戶和店鋪,用竹竿係根長紅繩,紮吊著紅包和幾片青菜葉,“懸青”以獎贈演員。
舞貔貅時搭人塔者可充分利用盾牌造型,使舞蹈更富於變化,並為上牌山作鋪墊,以突出登塔的高潮,取得更好的藝術效果,讓人充分感受這強勁、陽剛之美。舞蹈間,人塔隨之而慢慢移動。舞蹈配以鑼鼓為主,從貔貅出場、做撲食、翻滾、搔癢、戲水到登上塔頂采青等動作,高空耍舞,分別為輕、柔、緩、急、強勁。該舞蹈的風格剛柔相濟,以剛為主。
抗日戰爭時期,珠江三角洲地區不少人逃避戰亂,流落到吳川梅籙,把外地的一些工藝製作技術也帶到了梅籙。因此,當時的梅籙鎮有“小佛山”之稱。這些工藝技術對貔貅模具的製作及舞技的提高,都有較大的促進,尤其是貔貅的製作較為精細,皮毛都選用兔毛、羊毛等加工,頭部形象比一般獅子更有猛獸的氣質,舞耍起來逼真逗人。
“貔貅上牌山”的演員是吳川市梅籙鎮的梅籙頭的民眾。20世紀90年代,由於民間武術活動的興起,梅籙鎮出現大批練武習藝,以強身健體為目的的群眾武術團體,表演的“疊牌山”,除了為節目助興外,往往還有顯示武功和實力的意圖。這個舞蹈中的人塔的人,要身體強壯,有較好的武功底子。人塔第一層由28個大漢組成底層,再由8人疊成第二層,3人組成第三層,貔貅(由2人扮演)成第四層。另外還有十多人組成的人梯,整個場麵很壯觀。相傳在六十多年前,曾有疊過五層的,90年代最多疊四層。
為了參加廣東民間藝術歡樂節,舞蹈隊在疊牌山之前,增加一些“貔貅出山”、“過橋”、“上小山丘”等組合動作,充分利用盾牌進行各種造型,使舞蹈變化更豐富一些,亦為上牌山作鋪墊,突出登塔的高潮,取得更好的效果。
紫微降貔貅舞
除了以上的貔貅舞之外,吳川還流行著另外一種舞貔貅的方式。傳說很久之前當地有一種惡獸,似獅非獅、似熊非熊,頭扁身長,凹額凸眼,口如血盤,牙齒如利劍,麵貌猙獰,常常襲擾人畜,村民不僅無法降服它,不少人還丟了性命。村名隻得到神廟請土地公幫忙,土地公見此野獸凶惡無比,自己也無法製止,結果急得土地公請來了紫微大仙,紫微大仙到了之後降伏了貔貅,終於使村民安居樂業,再無惡獸擾害。
為了慶祝大仙除害,村名創作了紫微降貔貅舞,並世代相傳,成為習俗,寓意辟邪做福。其內容主要是演示紫微和貔貅戰鬥的情景。舞者為四人,扮紫微大仙和土地公的各一人,貔貅兩人。在銅鼓聲中貔貅表演邊跑邊叫邊跳的動作,展現貔貅的凶猛;紫微大仙做施法降服的各種動作,土地公公在一旁配合紫微大仙做各種準備的動作,再現了人獸相鬥的壯觀場麵,觀眾對此興趣頗濃,掌聲不斷。20世紀80年代,貔貅舞曾在廣東省民間歡樂節和中央電視台多次演出和播出。
客家舞貔貅
在客家人那裏,貔貅被稱為“客家貓”。舞貔貅時披在身上舞的道具,有長長的身體,圓圓的腦袋看著更像一個貓臉,這是它與醒獅最大的不同。在舞貔貅裏麵,一開始貔貅是惡獸,被人降服後變成了瑞獸,表達吉祥和瑞、來年興旺的意思。整套舞貔貅除了舞貔貅外,還有耍棍,打拳,耍刀、耙等武術表演內容,整套表演時間為1至2小時,其中有貔貅、大頭佛、黃猴、青猴等多個角色。
蘿崗貔貅舞
貔貅,廣州人視其為瑞獸,它頭像獅子、身像老虎,以財為食,最緊要的是隻進不出,是鎮宅辟邪、納財聚財的靈物。明末清初,客家人因戰亂原因由粵東北地區遷入蘿崗,帶來了獨具特色的客家貔貅舞。九龍鎮貔貅舞是廣州蘿崗區九龍鎮當地客家人的傳統舞蹈節目,又稱“舞客家貓”、“舞客家獅”、“舞醒獅”。起源於清乾隆年間,即正好是客家人大批遷入廣州的年代,距今約270年。
蘿崗貔貅舞的道具外形獨特,形體短小,猴麵貓頭,獅身,民間稱“貓麵獅”,每次出現都是一隻“貓乸”,一隻“貓仔”。貔貅舞表演很講究,舞貔貅之前必須舉行“采青”儀式,大頭佛引路,貔貅出場先“拜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