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舞由五個男子參加表演,大部分動作是模擬鯉魚在水中的動態習性的。精心製作的鯉魚燈在藝人們的手中栩栩如生,眾鯉魚在頭魚的帶領下,一會兒在水麵悠然遊動,一會兒潛下水底尋找食物,一會兒相互嬉戲。高潮時鯉魚急速翻騰,全力拚搏,最後高躍龍門,極富鯉魚的習慣性動作,煞是好看。此時觀者情緒激昂,全場歡呼喝彩,氣氛熱烈。

鯉魚舞在民間流傳有“十二變”和“十三變”兩種表演形式。“十二變”主要是表現鯉魚在水中暢遊、嬉戲、比目、尋食等生活情景,至高潮處鯉魚跳龍門。“十三變”則在上述表演之後,增加“魚化龍”、“羅漢伏龍”,最後是南派武術對打等內容,這種表演形式今已失傳。

鯉魚舞動時雙手動作幅度較大,步法以“圓場步”為主,配合跪地、抬腿、跳躍等,動作剛勁有力、粗獷奔放。整個表演節奏強烈,一氣嗬成,具有男子漢的陽剛之氣。鯉魚舞以潮州大鑼鼓的打擊樂伴奏,氣勢磅礴,熱情奔放。主要樂器有大鼓、大鑼、大鈸、蘇鑼、深波、欽仔等。常用曲牌有《亂鑼》、《水鬼母》、《鑼》、《拗槌》、《鈸》、《鑼火炮》、《大鑼拗槌》、《龍擺尾》、《武場》等。演奏樂隊由司鼓指揮,司鼓則視演員動作和隊形變化,指揮樂隊換奏曲牌。

鯉魚舞在民間流傳的同時,也被引入了戲劇表演之中,如潮劇傳統戲《荔鏡記》和現代戲《七日紅》等均有舞鯉魚的精彩場麵。

1954年12月,潮州市舞鯉魚代表隊參加汕頭地區第二屆民間藝術會演,獲優秀獎。1955年3月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藝術會演,獲優秀節目獎。舞鯉魚代表隊演員、老藝人程三妹介紹:在京演出,大受歡迎。中央歌舞團在“十二變”的基礎上進一步整理、提高,並到國外演出,使鯉魚舞馳譽海內外。最近在搜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潮中,程三妹向有關部門獻出舞鯉魚“十二變”,包括動作要領和招式相片。老藝人期望:舞鯉魚這項民間藝術能薪火相傳,繼續發揚光大。

天後宮前舞魚燈

沙頭角魚燈舞起源於明末清初,為廣東新安縣(現深圳市)沙頭角沙欄嚇村創演,流行於沙頭角、鹽田及香港新界的擔水坑、崗下新村等地,是世世代代捕魚為生的漁民出於對美好生活的企望,祈求媽祖女神保佑豐收而根據魚的習性,發揮豐富想象創作出來的一種舞蹈藝術表演形式,成為逢年過節、拜神祭祖、喜慶豐收的必備節目,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現在沙頭角中英街曆史博物館裏,還保存有民國期間表演魚燈舞伴奏用的一個小鼓和兩對大鈸。

魚燈舞的道具製作精巧。先用竹籬紮成魚的形狀,糊上綿紙,用元粉、牛皮膠和上顏料畫魚,再塗上桐油,在魚腹之下裝一條20厘米長小棍,演員以此舉魚燈起舞。新造魚燈使用之前,首先要到吳氏宗祖祠堂裏“開光”,每逢正月十五,就要到天後宮前獻演。

沙頭角魚燈舞是廣場男子群舞,專門在晚上演出,由二十幾個男演員手舉魚燈表演。場土有四根龍柱和繞場藍色水布,以仿海底世界。演出時不用燈光,觀眾利用龍柱和魚燈裏的蠟燭光芒,看到“海底”各種魚類在舞蹈。舞蹈由表演的時候,演員手舉魚燈以低馬步俯身曲背運行穿插,使魚燈呈現出豐富的舞蹈情節。魚燈舞依靠鑼、鼓、鈸、高音嗩呐、低音嗩呐和螺號來伴奏,其中的鼓最特別,是長身小鼓,牛皮鼓麵呈頭盔狀,40厘米高,直徑隻有二十多厘米。

沙頭角魚燈舞是情節性舞蹈,其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各種魚類在海底自由自在地生活;第二部分是惡魚黃鯉角欺侮眾魚,追趕吞食;第三部分是眾魚團結反抗,打敗惡魚,重新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舞蹈中各種魚是寓意一定社會角色的,黃鯉角象征海盜,任意欺壓漁民;眾魚象征廣大漁民,不畏強暴,向往幸福生活。

沙頭角魚燈舞不僅傳承了客家傳統民間文化,文化元素極強,而且舞姿獨特,觀賞性強,凸現了當地的民俗風情。傳承這一民間文化,對於弘揚中華文化,有著深遠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2003年沙頭角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5年9月參加過深圳市第七屆“鵬城金秋文化藝術節”彙演及廣東省“嶺南民間藝術大彙演”,均獲得金獎;2008年6月沙頭角魚燈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舞蹈類,成為深圳第一批入選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