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鯉魚燈用竹紮紙糊而成,畫上金黃色的魚鱗,魚身長1.5米左右,魚肚裏插兩根長約1.5米的竹棍,作為耍舞的支撐。當地人視鯉魚為吉祥物,是幸福進取的象征,所以誰家不招鯉魚來耍舞,就會受到村人的白眼。
元宵夜舞鯉魚燈
舞鯉魚燈是民間遊藝活動。大埔縣百侯鎮侯南鄉流傳了三百多年的民間舞蹈鯉魚燈,原係漢族黃河流域民間歌頌夏禹治水功德的舞蹈,舞蹈內容是由神話和民間傳說演變而成。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後,舉國歡騰,有五條金色的鯉魚逆流而上,乘風破浪,力躍龍門,加入慶典。舞蹈共分七個小部分:出草、相會、遊戲、交尾、衝浪、跳龍門、歡慶。
清乾隆年間,大埔人楊瓚出任陝西按察使,他的侄子三粼跟隨上任。三粼性喜音樂,見到鯉魚燈這種民間舞蹈,非常喜歡,便認真采訪,細心揣摩,詳細記錄。回到家鄉後,他把鯉魚燈傳授給本地藝人,從此,鯉魚燈就在大埔紮根發展。
每年元宵節的夜晚,鯉魚燈伴隨著美妙的八音,在侯南鄉全境巡遊,家家戶戶扶老攜幼,喜迎祥瑞的鯉魚燈。燈到處,爆竹喧天,每當舞畢,各家以年糕、美酒熱情招待舞者。
落戶百侯三百年的鯉魚燈,經過了許多加工,音樂也吸收了漢樂和民間小調,定型後的鯉魚燈為:演員四旦一小生,道具有錦鯉、龍門,音樂為小八音,舞步以碎步為主。整個舞蹈分為“群鯉嬉春”、“雙雙比美”和“喜躍龍門”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鯉魚的平、側、戲、浮、沉、穿花、交織遊動等多姿多彩的動態,展現魚群嬉戲於碧波之中的情景;第二部分表現雙鯉對舞、相互追逐、絮絮低語的甜蜜優美的場麵;第三部分通過群魚在龍門前“相門”、“遊門”、“吐門”、“嬉門”、“試躍”、“喜躍龍門”、“歡慶”等一係列熱氣騰騰、喜氣洋洋的舞姿,把鯉魚燈舞推向高潮而結束。
鯉魚舞出“十二變”
鯉魚舞長期流傳在潮州鳳城、龍湖一帶,曆史悠久。《潮州市文化誌》載:“相傳從宋代開始,舞鯉魚就在潮州民間流傳。”清代,潮州舞鯉魚之風甚盛。康熙年間,吳震方《嶺南雜記》載:“潮州燈節,有魚龍之戲。”蔡澤民先生在《廣東民俗大觀?刺榴館》一文中也介紹:“大約在清鹹豐年間,(潮州)各地舉辦團練鄉勇,請拳師練刀。操練及守衛之餘,為助興娛樂,組織舞鯉隊,作‘鯉魚朝友’之舞。每逢遊神賽會,紛紛派出舞鯉隊,配以鑼鼓,競相獻藝。後來團練雖已解散,舞鯉隊、鑼鼓隊依然存在。”
新中國成立後,舞鯉隊更進一步發展,彩瓷總廠、無線電廠等多家企業組織有舞鯉隊。所以每逢喜慶節日,各鄉村、城鎮常常可以見到。鯉魚舞是一種男性舞蹈,由演員舉著鯉魚模型作舞,用潮州大鑼鼓伴奏。
民間傳說盤古開天辟地是由鯉魚帶領才尋到水源的。人們為了不忘鯉魚的功勞,每逢農曆正月初四祭神時,就舞起鯉魚,以示紀念。以後又逐步衍變為每逢喜慶節日,都舞鯉魚慶祝豐收,寓意“年年有餘”,祈願天下太平;還有一說是這與古代藝人的謀生有關。
每年正月頭,民間藝人組成舞鯉隊,到各商鋪門前舞魚,祝賀新春發財,以收取錢銀,因此必須選好吉祥物。“鯉”諧音“利”,取“得財利”之意;“魚”諧音“餘”,也取“年年有餘”之義。潮人俗稱鯉魚為“鯉姑”,可用來祝人家“哩哩姑(撈)錢”(賺大錢的意思)。同時,鯉魚躍龍門的故事家喻戶曉。一登龍門,魚化成龍,身價百倍,可用來祝賀別人官運亨通,前程遠大。選取舞鯉魚,實在寓意甚佳。
過去潮州城裏有13個鑼鼓館,他們除演奏潮州大鑼鼓、潮州音樂外,還組織鯉魚舞等隊伍。每逢農曆正月,各鑼鼓館的鯉魚舞隊必隨行伴遊,全城鑼鼓喧天,人群滿街,場麵壯觀,氣氛熱烈。
鯉魚舞所用鯉魚的造型骨架全部是用竹篾、竹片及鐵絲紮成的,然後用鐵絲連接起來,特別講究要紮得有彈性,舞動時才能搖頭擺尾,栩栩如生。外部裹以素綢,彩繪上錦鱗、魚眼、魚鰭等。魚身長約130厘米,寬約80厘米,魚棒長約85厘米。魚棒,靠魚的一端為棒頭,另一端為棒尾。舞蹈演員武士裝扮,各執一鯉魚燈,隨著潮州大鑼鼓的節奏翩躚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