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慶有餘的鯉魚舞
鯉魚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美好的象征,特別是受到中國人的極大喜愛。“年年有餘”、“吉慶有餘”等板畫、年畫題材層出不窮,在春節貼春聯的時候大受歡迎,因為它寄托著人們美好的願景。
其實以魚作為圖騰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產生了,並且代代相傳。鯉魚常常被賦予能給人帶來幸福、財富、好運的意象。中國古代有很多關於鯉魚的神話故事。《列仙傳》講,有個叫子英的打魚人,有一天網到一條紅色鯉魚,見它顏色美麗可愛,便把它養在池中,並用米和穀物喂養它。一年後,鯉魚突然長到一丈多長,頭生角,魚鰭變成了翅膀。子英又驚訝又惶恐,對鯉魚連連跪拜。這時鯉魚開口說:“我是來迎你升天的,趕快騎到我背上。”子英爬到鯉魚背上,瞬時騰空而去,消失在雲霧中。民間有不少鯉魚升天的奇事,但更多的是鯉魚化龍的故事,古人認為鯉魚能夠變化為龍,有神仙的本領。據傳這是來自“鯉魚跳龍門”的神話故事。
“鯉魚跳龍門”的神話傳說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相傳在遠古時代,龍門尚未鑿開,伊水流到這裏被龍門擋住,逐漸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湖泊。住在黃河裏的鯉魚聽說龍門的湖泊是個好地方,於是就順著伊水遊到了龍門前麵的大湖。在這個湖中待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鯉魚們就有點厭煩了,後來聽說龍門山外風光更好,但由於龍門山阻擋著,也沒有辦法過去。
有一天,一條大紅鯉魚對同伴們說:“咱們跳過龍門怎麼樣?可以去龍門那邊看看。”“好高啊,怎麼跳?”“跳不過去的話會摔著的!”但大家的議論並未打消大紅鯉魚要跳過去的決心,它把自己的身體彎成了一張弓,拍打著水麵,試了幾下之後,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入雲端。雲端之上,霞光普照,祥雲繚繞,大紅鯉魚用盡力氣拍打著自己的身子努力往前跳著,終於落入龍門山的另一麵的湖中,剛一接觸水麵,發現自己已經變身成為一條巨龍。其他鯉魚見此情景大受鼓舞,一個個開始努力跳,但是隻有極個別跳了過去變成了龍。
這個神話記載在《辛氏三秦記》中:“河津,一名龍門,大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者為龍,不上者,故雲曝腮龍門。”這大概也就是鯉魚跳龍門典故的出處。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也說:“鯉魚為諸魚之長,形既可愛,又能神變,乃至飛躍江湖。所以仙人琴高乘之也。”後人多用“鯉魚跳龍門”表示高中、高升之意。“鯉魚跳龍門”體現出華夏先民的魚崇拜,寄托著人們對美好前途的憧憬,在中國文化史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還成了一個經典的中國傳統吉祥圖案。
金色鯉魚化青龍
“鯉魚化龍舞”是魚燈舞的一種,盛行於陽江,由一條紅色、四條金色的鯉魚組舞,最後化成一條青龍,取“鯉魚化龍”之象。
起舞時,先是五條鯉魚穿梭遊弋,翻騰跳躍,忽然青煙四起,四鯉化為一條青龍,四條金鯉環繞青龍嬉戲,表演“戲水戲珠”、“金錢掛帶”、“如意吉祥”等等場麵。猶如一幅幅充滿鄉土氣息的年畫,呈現在人們的眼前,令人賞心悅目。
據清《陽江縣誌》載:“舞龍必先舞鯉魚,取鯉魚化龍之象。”在陽江市內,開始有舞龍隊,就已經有“鯉魚化龍”的舞蹈了。這是根據一個民間傳說編創的。相傳很久以前,南粵某地有一個水深千丈的古石潭,潭內生活著一條鯉魚,天天噴霧吐珠,從不間斷,逾千年而未成龍。終於在一天早晨,潭內突然煙波滾動,一聲巨響,鯉魚吐出火紅的龍珠,變成了一條青色的巨龍,騰空而起。“鯉魚化龍”,就是源於這個優美的傳說。
鯉魚長一米多,用竹篾紮製,綢料裱糊,精工描畫。魚的肚皮處可以開合,表演者由此鑽入,於魚肚內操作整條魚遊弋,同時也可操作魚口開合噴煙和魚尾擺動。龍的造型很簡單,由龍頭和龍尾兩部分構成,中間完全斷開,表演者一個舞龍頭,一個舞龍尾,而舞時最難的是相互之間的默契配合,如協調不好,龍頭龍尾各走一處,其藝術價值就大打折扣了。
鯉魚來,發大財
陽東縣合山鎮一帶有春節舞“鯉魚”的習俗。每逢春節,村民們都要請舞“鯉魚”的藝人進村,給家家戶戶舞“鯉魚”,給每家每戶拜年。每到一家,舞者即誦:“鯉魚來,鯉魚來,你家今年發大財……”舞完還耍幾路拳腳,用以表示驅邪,另外也為了增添節日氣氛。
“鯉魚”被當地人認為是吉祥物,是幸福的象征;因此每年舞“鯉魚”,寓意年年幸福。主家一般送予紅包、糕餅等物。然後藝人再舞三下而去,寓意把吉祥、財星和幸福三樣東西帶給此戶人家,再到下一家耍舞。要是誰家不舞“鯉魚”,就會受到村人的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