鼇魚蝦舞戲滄海
鼇魚是什麼魚?有的說是大海龜,有的說一種鯨魚,在人們的傳說中,鼇魚是一種龍首魚身的吉祥動物。但鼇魚一開始也給了人們很多的神話想象。
中國古代神話裏有很多講述鼇魚的故事。《淮南子?覽冥篇》中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的故事;在山東有“東海鼇魚渡鼇山”的神話;杭州靈隱寺等廟宇裏所塑的神仙圖,鼇魚塑在最底層,上麵是座座神山和如來、觀音等諸路神仙,就是根據有名的“鼇魚負山”引出“龍伯釣鼇”的故事創造的。《楚辭?天問》篇中有“鼇戴山抃,何以安之”之句,《列仙傳》中有“巨靈之鼇,背負蓬萊之山,而抃舞戲滄海之中”的說法,也可見“鼇魚負山”是一個源遠流長的中國古神話。鼇魚在人們的心目中也逐漸發展成為和龍、鳳、麒麟等齊名的吉祥靈異的神獸。
從以上的神話故事中可以看出,鼇魚的傳說多是流傳在海邊,山東、浙江、廣東、海南等地,甚至海南還有一個叫博鼇的地方,由此也可證明,鼇魚在沿海人民的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在廣東,鼇魚的傳說故事主要發生在廣府番禺沙灣地區、潮汕澄海縣以及茂名的電白縣,在當地傳說故事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形成了特有的鼇魚舞舞蹈。
沙灣:金鼇派遠,彩筆花濃
沙灣鼇魚舞源自一個美麗的傳說,不但故事是美麗的,就連鼇魚本身的形成過程也是與其他地方的鼇魚傳說不一樣,獨特而有魅力。相傳在遠古時代,金、銀色的鯉魚想跳過龍門化為龍,但是它們偷吃了海裏的龍珠,隻能變成龍頭魚身,稱之為鼇魚。雄性鼇魚金鱗葫蘆尾,雌性鼇魚銀鱗芙蓉尾,終日遨遊大海嬉戲。
話說一日有位相貌英俊的書生上京赴考,途經女兒國時遭到眾女糾纏,臉還被眾女抓破,驚慌失措中逃到海邊,急呼鼇魚相救,隨即縱身入海,鼇魚救起書生,並載其渡海。書生高中狀元,回程途中到海邊專門感謝鼇魚搭救之恩,一群鼇魚紛紛遊來祝賀書生榮登榜首,春風得意的書生便跳上雄性鼇魚頭上手舞足蹈,做“金雞獨立”狀,謂之“獨占鼇頭”。書生雖文才出眾,但臉已被抓破,醜陋異常,在人間做不了官,玉帝憐其誌,派文昌帝君下凡點化成仙,稱為“文曲星”。文曲星感鼇魚渡海之恩,引二鼇成龍。取狀元郎獨占鼇頭再到度鼇成龍,人們賦予了鼇魚吉祥成功的寓意,逐漸在民間被人民群眾創造成一種民間舞蹈。
另外一種沙灣鼇魚舞的來曆倒是比較真實的,據傳是來自於明初浙江的魚燈舞(浙江如今還流傳魚燈舞);魚燈舞起源於漁民的祭祀儀式,屬古典麵具舞之類的道具舞。番禺沙湧江氏的祖先,在元末明初(1368年前後)時,隨明朝大將廖永忠、朱亮祖由海路進兵廣東,來到番禺海邊屯墾。鼇魚舞也從浙江奉化縣丹桂鄉金鼇村帶到番禺沙湧,流傳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曆史。沙湧鄉江氏大祠堂大門的對聯“金鼇派遠,彩筆花濃”,意味深長,包含著先人艱苦創業和期望後人不忘金鼇之意。
古代民間各地興建文昌閣或者魁星樓,以期保佑當地的讀書人能高中,這種風俗遍布各地,鼇魚傳說流行的沿海地區自然也不例外。古鎮沙灣現存的有五百多年曆史的沙灣留耕堂牌坊,石匾額上雕有“詩書世澤”,用鯉魚跳龍門石刻相襯托,就反映出這一民俗。
沙灣人自古重視教化,視讀書最高,沙灣四大姓人考取功名的人數很多,故古有“文化之鄉”的美譽。每年九月秋考前,當地讀書人進京趕考,便要拜文魁星,漸漸地對鼇魚產生崇敬心理,於是便創作出鼇魚舞的一係列程式,在趕考之前作舞,以求能在考試中獨占鼇頭,反映出鄉民古樸的迷信心理,同時也帶有一定的人文色彩。據傳沙灣人舞鼇魚始於明代中期,也有說是清代初期。鄉裏的讀書人為考取功名,自發組成讀書會,籌款紮作金、銀二鼇,舞起鼇魚到各個讀書會祝賀,祈求科場高中魁首。後來人們將舞鼇魚融入“三月三”飄色藝術大巡遊的活動中去。
鼇魚頭像龍頭,和龍一樣是雙角;身像魚,披鱗甲,似金魚身,首尾都上翹,活像馬鞍形。鼇魚分雌雄,所以都是紮成一雙。雌鼇魚尾巴像開著的芙蓉花,所以叫“芙蓉尾”,雄的尾巴用鐵線曲成葫蘆型,所以叫“葫蘆尾”。處處保持著江南水鄉產物和魚類特征,呈現出獨特的地方色彩。魚身下麵周圍係著綠色布裙或綢裙,可以遮掩舞者的身軀,叫做“鼇魚裙”。魚身成半圓筒的形狀,舞蹈時舞者可以把魚身承托在肩部,頭部藏入“魚”的腹腔內,通過魚口可看到外麵,用手可以操縱魚口開合。舞者可以用肩、臂、肘、手操縱魚身,揚高,俯低,左擺,右旋,再配合口部開合,襯托著鑼鼓節奏,舞出多種生動的姿勢。
用於舞蹈的鼇魚以竹篾做骨架,紮成魚形,糊上紙再著色彩繪,而後髹漆。鼇魚形狀怪異,雌雄各一尾,鼇魚頭保存著魚的形狀,魚口扁闊,兩側有鰓蓋,高鼻,蝦眼,背鰭像鱘魚鰭,腹鰭像菱角,頭角高聳,並紮有彩球,彩帶飄垂兩邊,代表得狀元披紅戴花。鼻塗朱砂色,身長4尺,身高1.8尺,尾高2.5尺。鼇頭角均架以紅、黃綾絲包著木棍製成的紅黃簡。紅簡意為簪花掛紅,黃簡意為皇帝封誥。簡中紮一與簡同色的花球,紅綾與黃綾分別在簡的兩邊垂下1尺,並吊著花球。形象凶猛,威武雄壯。夜間舞動時,兩眼還放上手電筒,眼睛發出兩條光柱更顯神威。
鼇魚起舞雌雄魚各由一人舞動,舞步以健美的麒麟步為基本舞步,隨情節要求又以碎步、弓箭步、大跳步、鋪腿等作舞步的變化。音樂全為擊樂,大鼓(獅鼓)、高邊鑼、大鈸,不設吹奏,隻配單長音的螺號聲。有時用碎鼓,時而鑼鼓鈸齊擊,時而前三拍隻擊鼓心或鼓邊,後一拍鑼鼓鈸齊擊。書生逃難、跳海時雷電交加,背景音樂就選用了粵劇《雁兒塔》,書生高中狀元回來時,用廣東音樂《得勝令》作襯托,最後的高潮戲是“獨占鼇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