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出海登鼇躍龍門

鼇魚舞是澄海蓮上鎮永新製作表演的一種動物舞蹈。1943年中共永平支部為配合革命宣傳,組織和團結群眾,在其領導人餘錫渠的倡導和組織下創製了鼇魚舞,該舞迄今有五十多年的曆史。鼇魚舞以其造型獨特、舞技精湛、氣勢磅礴、場麵熱烈而博得群眾的歡迎。

鼇魚與龍、鳳、麒麟一樣是傳說中的神物,古時考中狀元為“獨占鼇頭”,是祥瑞吉慶的象征。龍頭魚身的鼇魚藝術造型分為首、身、尾三部分,頭部骨架是用竹、藤和絲紙等材料紮成,外觀加上彩繪。首為變形誇張的雙角龍頭,身軀用竹紮成骨架,外部套上繪有魚鱗狀的大布套,裏麵藏有舞鼇演員。接近頭部的地方骨架還要作特殊設計,上麵可容得下一個少年(扮成龍女)坐騎。尾部用藤紮製骨骼,外裹綢料結成鼇尾,狀如鯉魚,可以活動。舞時能左右搖擺自如。首、身、尾連成一個整體,共由5個舞蹈演員操縱。軀殼總長共13米,魚身最高一段離地約2米。全長約10米,鼇魚最高一段離地約2米,形象誇張。

表演時由一人擎魚珠引帶,五人藏身於道具中操縱鼇魚。鼇魚舞由“出海”、“登鼇”、“躍龍門”三段舞蹈組成。由24名少女組成藍湛湛的波浪和12名男青年持著水燈伴舞,構成海底仙境的優美場麵。鼇魚在擎珠人的引動下,遊弋其間。漁女登鼇,吹簫引笛,歡唱《獨占鼇頭》小調,令人心曠神怡。

鼇魚舞的高潮是躍龍門,耍魚珠者翻筋鬥出場,盞盞龍燈光芒四射,鼇魚翻轉於龍柱之間,表演“拍坪”、“咬尾”等高難動作,刹那間,龍柱彩焰四起,化成千萬顆明珠,奇光異彩,鼇魚奮躍龍門,吐珠獻寶,令人心花怒放,潮騰魚歡,十分壯觀。

鼇魚舞的伴奏為成套的潮州鑼鼓班,由打擊樂隊和管弦樂隊組成。打擊樂配鬥鑼至少四對以上,還得有大鈸、小鈸、深波、蘇鑼等。管弦樂以大、小嗩呐和笛子為主,其他樂器不拘,統一由司鼓指揮演奏,所用曲牌有《一江風》、《水底魚》、《采花》、《蟹歌》等。表演時由舞珠者指揮,動作及隊形變換比較隨意。

樂隊首先奏《一江風》,魚珠以“圓場步”快速上場或翻、跳上場,然後引領鼇做“鼇魚出海”上場,並繞場一周。正式表演開始,樂隊奏《一江風》,魚珠在前,鼇在後,做“鼇魚暢遊”,依次走“四門陣”,漁女登上鼇魚背,做“漁女登鼇”動作。最後魚珠領鼇走“龍門陣”時,樂隊換奏《水底魚》,鼇做“鼇躍龍門”,口噴煙火,在熱烈的氣氛中,全舞結束。

鼇魚舞夜間表演時,要加吐焰火的表演。整個舞蹈粗獷雄渾,剛柔相濟。1947年永平鼇魚舞隊曾應邀到南澳島表演3天,1952年以來多次到澄海縣城表演,成為了較為固定的保留節目,1988年應邀赴廣州參加廣東省歡樂節,演出了30場。

電白:鼇魚蝦蚌逐浪舞

螯魚舞源於明末清初,流傳於電白縣樹仔鎮山美村及電城、博賀等沿海地區,以博賀鎮的名氣最大,已有五百多年曆史。當地習慣在新春佳節登門逐戶拜年,表演鼇魚舞,祈求漁安人泰。鼇魚以竹、紙紮裱而成雄雌一對鼇魚,彩片裝飾,杖頭立撐,雄鼇全身金鱗,稱為金鼇;雌鼇全身銀鱗,稱為銀鼇。伴以鯉、鰱、鯽、蝦、蚌等道具齊舞,在陽光和燈光映照下閃閃放光。

鼇魚由成年男性擎舞,魚蝦由男童戴舞,蚌由女童舞之。表演時由二人各擎一條,舞者將魚道具套入,肩部承托魚身,以肩、臂、肘、手操魚身作揚高、俯低、左擺、右旋、口部開合等動作,配合著鑼、鼓、嗩呐的節奏,舞出出洞、覓食、戲水、交尾、產卵、躍龍門等生動態勢。一群頭佩魚蝦頭飾和尾飾的少兒隨後,烘托出魚類在大自然的生活樂境,栩栩如生, 場麵歡快熱烈。

伴奏以廣東音樂的《水仙樂》、《蕩舟》、《得勝令》等曲牌為主。舞蹈風格穩健,激人奮發向上。具有教育和娛樂的功能,有藝術和民俗的研究價值。民間認為鼇魚是吉祥之物,春節期間挨家逐戶表演鼇魚舞,向人拜年,祝賀新春,迎接吉祥。主要藝人有謝景文、謝景勝、謝李祝。

澄海:春滿漁港舞龍蝦

在一些地區的鼇魚舞中,蝦是作為伴舞出場的,但在澄海,卻有一種以龍蝦為主角的舞蹈——龍蝦舞。這是近年來才創作出來的動物舞蹈。1998年澄海西門居委會成立了三個娛樂活動室,其中西門寧德園娛樂活動室成員蔡炳海提議創作一支龍蝦舞,後經研究通過,再由竹藝師傅蔡楚炎設計製作完成。龍蝦全長28米,寬3.6米,龍蝦體內設計了直流電燈,夜間表演通體透明,色彩斑斕,美麗壯觀。舞蹈動作設計兼導演則是蔡歡恭老人,通過觀賞龍蝦遊動的姿態,然後模仿提煉加工創作了龍蝦舞。

龍蝦舞由5個舞段組成,表演時以潮州大鑼鼓《春滿漁港》及《水底魚》等潮樂伴奏。龍蝦舞起來時,由16名壯漢操控;2名“蚌女”和16名模擬水波的“扇女”伴舞,場麵壯觀,引人入勝。接著,氣勢雄壯的龍蝦舞動著長長的龍蝦須,由煙火助威,模仿龍蝦在水中的各種動作,時而縱身遊出水麵,時而在水中緩行,舞姿雄渾剛勁,起伏沉穩,古樸自然。整個舞蹈有聲有色,惟妙惟肖,生動有趣。

從1998年農曆2月28日龍蝦製作完成開始表演至今,短短幾年時間,西門“龍蝦舞”已應邀參加2001年多次節慶文藝表演,2000年在迎接泰國副總理披猜?拉達軍來訪的文藝演出及澄海金秋聯誼會上獻演,受到海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