鼇魚舞的節拍非常急促有力,特別在鼇魚向前衝的時候,更是以最密的鼓鈸場來敲擊,古典輕重抑揚,共有八種不同的擊法,伴奏時而如細流涓涓,時而如海濤洶湧,生動而有激情。現在的鼇魚舞表演伴奏的音樂有時是廣東音樂《賽龍奪錦》,故事性有所減弱,主要突出力爭上遊、獨占鼇頭的意味,但服飾道具更華麗,舞蹈編排更流暢,更具觀賞性。

每一鼇魚由一人舞動。舞鼇魚的人把頭藏於魚腹之內,兩手像舞獅一樣,握著魚腹作左右擺動,或高舉、或昂首、或俯視和側身等動作。特別多作30度至40度角的傾側,還要雌雄兩鼇相互照應,表演“出洞”、“覓食”、“吸茜”(吃水草)、“戲水”、“交尾”、“散卵”、“跳龍門”等動作,更顯得生動活潑,意趣盎然。而雙足都緊隨急促的鼓聲,不停地跳動,務求把鼇魚舞動得生動活潑,給人以奮鬥向上的積極性。有的還在鼇魚兩眼放上手電筒,舞動時發出兩條光柱,更顯神威了。在鼇魚舞動的時候,兩鼇前麵是一個手提墨硯和朱砂筆的“魁星”。“魁星”身穿黑綢長衣,腰身紮紅綾,戴上形象猙獰的麵具,隨著鼓點節奏,多用單腳起舞。

“魁星”與“奎星”相同,本是中國古代天文中二十八星宿之一。但經民間塑成藍麵、禿頭,麵目猙獰,耳邊上各有兩束向上成山峰狀的頭發,左手執筆右手捧硯,腳踏鼇魚,一腳淩空踢出一“墨鬥”(木工用來打直線的工具),所以叫“魁星踢鬥”。而三層文閣,多數是底層祀魁星了。所以,其中有一個臉塗黑色、上身赤裸、穿長褲打腳縛的“魁星”,左持墨鬥,右握朱筆,舞步以“金雞獨立”、“魁星踢鬥”、“夜叉探海”、“前滾翻”、“水波浪”、“側翻”、“望月”等不斷變化,穿插在鼇魚之中作為引導,好似舞龍的引珠人,也像舞獅的大頭佛點綴其間。

夜晚舞鼇,則增加30人,手執鬆明火把(或火水筒),圍成圓圈,鼇魚與魁星在中間舞蹈,過程為戲水、吸茜、點朱砂、跳龍門。

每逢九月秋考之前,讀書人便籌款紮作金銀二鼇,到各坊舞蹈,取獨占“鼇頭之意”。到舞鼇之日,各坊讀書人均備以爆竹,在迎接鼇魚時燃放。人們舞鼇魚,不但祈求文運亨通,也漸漸地當成一種吉祥的舞蹈。認為舞過的街巷,都可消災避禍,所以有人還開家門迎進,讓鼇魚在家中舞動一翻,以求全家得福。

把鼇魚請到家中,或在門前舞動,需備爆竹和紅包。爆竹燒得多,鼇魚便舞得急,紅包就要更豐厚。因為鼇魚不像獅子那樣“采青”,而是“受炮”。鼇魚“受炮”是很難見到的舞動場麵。由於沙灣坊多,要每坊巡舞一次,就得由白天舞到次日淩晨3時,因此,一到晚上,鼇魚舞便伴以鬆明火把,熱鬧非常。

留耕堂舞鼇魚地場景,天一入夜,火把齊明,雙鼇齊舞於大門之前,然後一陣急鑼密鼓,雄的在前,雌的在後,向著堂內箭似的直衝。衝過大門,躍上了六級高的儀門台階,衝過月台,直抵中座。那近五十米的短跑中,雙鼇的口中噴出萬點火星,引得堂上堂下人人喝彩。相信隻有在沙灣才可見到這種舞鼇魚的特別奇幻之景吧!

昔日人們會舞鼇魚盛裝出遊,又叫“出會”、“魚燈會”, 其中魚燈百餘尾,彩紮的各種魚類形態生動,惟妙惟肖,伴隨四周。鼇魚舞過去九年一屆,在農曆三月舉行,為期三天。

新中國成立前,“出會”是沙灣人的一件大事,是異常盛大的巡遊。人們舉著大文鑼、頭牌、大丹旗開路,後麵跟著便是主角之一:鼇魚,它與飄色、會景、馬色、提燈、舞龍一起組成遊行盛會。其中馬色十餘騎,座色十餘板,扮成曆史故事或曆代英雄人物,還有模擬各種攤販行業的民間紙紮工藝,如賣雲吞麵、雞公欖、開刀魚等,謂之“百般生利”,都是紮作精細,可以假亂真。還有扮“新娘新郎”、“老夫背少妻”、“陸地行舟”、“羅傘生花”等遊行項目,隊尾是龍燈一條,象征著“成龍”之意。按照程式表演各種動作,“魁星”穿梭在鼇魚中作為引導。五光十色的魚燈簇擁著跟在鼇魚後麵,還有各種各樣的“色隊”。後1954年由番禺當地文化館重新挖掘整理搬上舞台;1985年恢複後為不定期舉行這項活動,通常是在逢年過節或者喜慶盛典的時候才舉行。

鼇魚舞,曆來是金銀鼇魚起舞,而在辛亥革命勝利的時候,民間竟然自發出現了兩千多盞根據不同行業、不同願望紮作的魚燈在大街上彙集遊行。燈的造型不單是魚形,還出現了水果形、三鳥形、花朵形、文具形、武器形。

抗日戰爭期間,沙灣更是出現了三條鼇魚同舞。當時日寇侵華,我國東北、華北、華東相繼淪陷,中華民族麵臨存亡關頭,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戰,激勵了沙灣人民自救、自強的愛國主義精神。鄉民紛紛簽捐款項,紮作了三條鼇魚,在西村“三疊祠”門外貼一副充滿民族氣概的對聯:“三鼇逐浪沉三島,九路軍威鎮九州”。上聯中“三島”指日本帝國(日本本土三大海島構成);下聯為了對偶,把十九路軍寫成九路軍。這副對聯,正好是三鼇共舞含義的寫照。三鼇共舞那天,鼇魚的眼睛改用手電筒裝飾,魚身布滿電珠閃閃發光,加上八音鑼鼓,巡遊隊伍浩浩蕩蕩,炮仗燃燒不絕,炮仗衣積成寸厚,使“三疊祠”的白石地也變紅了。沙灣有貼金鑄銅的龐大的三鼇雕塑作為標誌物,也是受了三鼇逐浪而來的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