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春牛 祈豐收

牛和馬一樣是人類使用最廣泛,也是最親密的動物之一;牛還是人們用來祭祀不可缺少的聖物之一。牛辛勤耕田,任勞任怨,默默付出的奉獻精神,被人類看作是上天送給人間的神靈和最好的幫手,給人類帶來了財富。因此牛崇拜在中國各民族和各地域都古已有之,納西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及哈尼族等少數民族都將牛視為創世神獸;苗族、土家族、侗族、傣族等地區亦都有祭招神牛習俗;在西北各地有公牛崇拜,在南方多水牛崇拜,漢族多耕牛崇拜。古代生產力的發展全靠牛,所以曆朝曆代都有對耕牛的保護的法規。

牛舞,是先民為了表示對牛的崇拜,根據牛的生活習性和行為動作製作的一種模仿性很強的舞蹈。“舞春牛”活動起源於遠古先民的打春活動。《呂氏春秋?季冬紀》就有記載說:“出土牛,以送寒氣。”高誘注釋說:“出土牛,令之鄉縣得立春節出勸耕土牛於東門之外是也。”民間傳說:夏朝的國王少昊氏之子句芒在立春前率領大家準備翻土犁田,播種耕地,可是犁田的老牛仍畏寒“冬眠”,句芒不忍心鞭趕勤勞一生、老實一世的老黃牛,就用泥土製成一個土牛,然後甩鞭響打,以警示老牛“不用揚鞭自奮蹄”。老牛被鞭響聲驚醒後,看見伏地睡覺的同類正因貪睡挨打,嚇得趕緊下地幹活了。從此,鞭打開春的土牛漸漸成了古人的迎春禮儀習俗,句芒則被尊奉為專管督催農耕的農神,春牛又稱為“芒牛”了。

《禮記》亦記載:“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效。”《後漢書?祭祀誌》記載:“立春之日,迎出於東效,祭青帝句芒,車旗服飾皆青,歌青陽八修。” 由此可見,漢代的迎春接福,就是祭春神農神,由土牛和農人表演,象征性地向人們展示春耕節令的到來,催勸農桑。

宋代以後,春牛活動,除圍繞農事生產活動之外,在原有迎春禮俗基礎上,更加完善為節令喜慶活動,有進出牛、鞭春牛、爭春牛、買春牛、造春牛、送春牛、評春牛、繪春牛等。甚至發展到如民國《中華全國風俗誌》說的:“迎春日竟看土牛,或灑以菽稻,我名以消疹;啖生菜、春餅,以迎生氣。”

嶺南很多地方都有牛舞的習俗,除了廣西西部壯族區域和南寧周邊之外,粵西的信宜、連州、恩平,粵北的韶關、連平,增城以及三水也有牛舞的習俗。

傳說,很久以前人們刀耕火種,靠人力拉犁。天上的金牛星對勞苦的人類很同情,悄悄下凡繁育後代,從此人類便用牛耕地。人們感謝牛的貢獻,便在春季開耕之時,紮牛舞之。春牛的製作較為簡單,通常先用竹篾、鐵絲紮成骨架,然後糊紙和繪形,牛身一般內襯草席外罩灰布或黑色被單,牛尾一般以棕絲製成。整個春牛比真牛稍大,形象逼真。

舞春牛的隊伍有九至十二人:“春牛”一般由兩個演員扮舞,一人舞牛頭,一人舞牛尾;一人扮演農夫,另有醜角和旦角伴隨春牛左右。“農夫”一般手執牛鞭、肩扛木犁,是表演的核心人物。醜角和旦角的扮演者必須能歌善舞,通常肩挑水桶、花籃,手執彩扇、彩巾,隨鑼鼓弦樂伴奏而舞。

過年期間,春牛隊伍出遊相鄰各村拜年,然後在一定的場地表演成套節目。表演前,“春牛”先躺在一邊,在一陣歡快的鑼鼓聲中,“農夫”把“牛”牽起,繞場走幾周,並對“牛”說幾句打諢的話,逗引觀眾發笑。

春牛舞的基本動作和套路有春牛出欄、上路、吃草、背軛、耕田、擦癢、臥地聽歌等。每表演完一個段落,“農夫”便放下木犁,插科打諢,並演唱《春牛調》和《十二月花》等民間小調。《春牛調》從牛頭唱到牛尾,把牛讚頌一番,最後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結束。舞春牛以模擬耕作程序來表達對牛的憐愛和重視,體現出農業社會的特點。

信宜:辭舊迎春舞春牛

《春牛舞》是信宜民間最早的舞蹈之一。源於明代,盛行於晚清,據清光緒《信宜縣誌?輿地誌》記載:“迎春,裝戲劇鼓樂,迎土牛於春牛亭。士女縱觀為樂。”起初,牛用泥塑造,名曰“土牛”,因太過於笨重,不能舞,隻可以供人觀賞之用。後來,人們根據《大字通書》的春牛圖仿製模型,用樹枝和竹篾紮成身架,安上四肢和牛角,並用麻絲做成尾巴,成牛形。再用紙張糊在牛身上,有時候也用綢布披在牛身上,稍加裝飾之後即成牛舞的道具造型。

牛舞一般在春節、元宵期間進行表演,勞作一年的鄉民,像舞獅龍那樣舞起和他們一起辛勤耕耘的牛來,邊唱歌,邊舞蹈,充分表現了人們對牛的崇敬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期望,傳遞著人們之間的相互祝福。這就是信宜民間廣泛流傳的《春牛舞》。

表演的時候,氣氛熱烈,場麵壯觀,演員和觀眾同聲歡呼,此起彼伏,互相逗樂,也表達了鄉民們特殊的歡樂情趣。這個舞蹈明清時期在信宜已相當盛行,新中國成立前後更是盛極一時,但是一場“文革”,春牛舞作為“封、資、修”被掃除。20世紀80年代才逐漸恢複,隨著時代進步,這種民間傳統舞蹈藝術已經比較少見。

連州:嘟嘟起舞《春牛調》

連州流傳約有五百年曆史的一種民間舞蹈,它也叫“唱春牛”。連州春牛舞的起源還伴隨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人間是沒有牛的,農民耕種的話就是靠人力拉犁耕地,特別辛苦。天神看到這一幕,為了體恤民情,就把自己的坐騎神牛下放到人間,經過繁衍,慢慢地牛就代替了人力耕田,大大促進了人們的生活進步。人類為了感謝天神的幫助,同時也感謝牛的辛苦勞作,於是就在每年的開春之前,舞起牛來,並唱牛、讚牛。通過這一形式,表達對牛的敬意,同時祈求莊稼豐收,糧食富足。

連州春牛舞表演時需要七八個演員裝扮成生旦、小旦、小醜、婆旦等角色。生旦扶著用紙紮成的牛犢,醜角扶著小木犁,女旦左手小心提著紙紮的小牛,小旦分別擔著花籃和小水桶,婆旦拿著大葵扇,伴隨著鑼鼓聲,他們開始載歌載舞,舞蹈動作比較簡單,以“十字步”和“矮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