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動作不重要,重要的是牽牛人演唱的《春牛調》,即春牛唱詞,整個唱詞都是在稱頌牛,從牛頭唱到牛尾,充滿著愛憐的感情,最後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是由古代春祭儀式發展而來的。春牛舞的唱詞,講究抑揚頓挫,與日常說話差不多,隻不過是在唱詞中加了吆喝,多了節奏節拍。內容樸實,感情真摯,除讚頌耕牛,還唱節令、農時,表現勞作過程,教育人們要愛護耕牛,辛勤耕種,祈求豐收。
春牛舞伴奏樂器主要有嗩呐、芒冬鼓、小跋、高邊鑼、硬鑼,最具特色的是硬鑼,打擊時發出“嘟嘟”之音,清脆悅耳,所以春牛舞也俗稱“嘟嘟”。《春牛調》流暢開朗,鑼鼓與舞蹈和諧、奔放,唱詞既抒情也敘事,朗朗上口,易唱易懂。後來連州文工團在《春牛調》的基礎上改編的春牛歌舞劇《山村春早》、《春花吐豔》參加了韶關地區的文藝彙演並獲得了大獎。
恩平:鞭春摸牛穀滿倉
在曆史上,曆朝曆代都把農耕看作國家發展之根本,所以勤耕、催種也是各個地方官員的首要政務。每年開春之際,恩平特有的一種勤耕儀式就是鞭春。
鞭春,也叫“打春”,但其實就是鞭牛。鞭牛用的牛並不是真牛而是土牛。每年農曆冬至後第一個辰日,按照風俗習慣,在恩平縣城東門外,用桑木、柳枝、稻草、黃泥,塑造土牛、芒神各一座。土牛、芒神的尺寸及顏色也都有規定,土牛身高四尺,對應四時;身長三尺六寸,對應一年三百六十日;從頭至尾總長八尺,對應八個節;尾長一尺二寸,對應十二時。用柳枝作鞭,長二尺四寸,對應二十四節氣。
牛的顏色由本年的天幹地支決定,牛頭、角、耳用天幹,其餘用地支。如甲子年,甲屬木,牛頭用青色;子屬水,牛身、尾、四蹄用黑色。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也對應一年三百六十日;服色用立春日的日支受克者為色,克衣色為腰帶色。如立春日是子日,子屬水,色黑,衣取土克水,用黃色;腰帶取木克土,用青色。其餘如髻怎樣梳,雙手怎樣做,鞋怎樣穿等等,都有規定。
立春前一日,照例演雜劇。從戲班中選派童男童女二人或四人,跟隨地方官員,以八音鼓樂前導,往東門外迎接土牛、芒神回縣衙。沿途,婦女和兒童爭相以紅豆、五色米撒牛身,據說可以消除一年疫疾。
到立春這天,陳設三牲祭禮,官員們穿上朝衣向芒神叩拜後,知縣擊鼓三聲,各帶彩杖繞著土牛轉三圈,鞭三鞭。接著是士紳和百姓參拜。用這種方法來表示勤耕及宣告一年的春耕開始。三天後,農民爭相把土牛及芒神拆掉,取黃泥塗灶或撒到莊稼地裏,以祈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唐詩《生春》:“鞭牛縣門外,爭土蓋蠶業”,指的便是這件事。
鞭春,原是官員們舉行的儀式,後來才擴展到民間。在恩平的大田、朗底、橫陂等地區,鞭春都在春節期間舉行。當天,人們挑選一頭性情較溫順的大水牛,用紅紙貼在牛角上代表春牛,一人手牽牛繩,代表“拗春童”。
儀式在燈寮門前的空地上舉行。先由主事人用爆穀撒向牛身,然後“拗春童”趕著“春牛”繞村子轉一圈,招呼村人前往鞭春。回到燈寮門口,主事人請村中年紀最長的耆老領頭撫摸春牛,隨著撫摸的部位唱《春牛歌》,一人唱,眾人和,非常熱鬧。歌詞是:
唱:摸下牛頭摸牛鼻呀,歲歲耕種都順利呀。
和:歲歲耕種都順利!
唱:摸下牛頭摸牛頸呀,穀倉高過瓦蓋頂呀。
和:穀倉高過瓦蓋頂!
唱:摸下牛頭摸牛身呀,四季衣裳任我穿呀。
和:四季衣裳任我穿!
耆老摸過之後,男女老幼跟著隨意撫摸。眾人摸完,燒燃爆竹送牛歸欄。這種儀式,俗叫“舞春牛”。
鞭春和舞春牛這種風俗雖已消失,但恩平人叫立春為“打春”,卻一直沿用到現在。
粵西:人家舞獅我舞牛
每年春節或開耕時節,從粵北到粵西山區廣大農村流行的一種曆史悠久的演唱舞蹈。這就是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並深受觀眾喜愛的春牛舞。人們通過舞蹈的形式,滿懷深情地讚頌和他們一起幸勤勞作的耕牛,充分表現了人們對這一農家寶貝的喜愛,對未來生活的祈求和期望。
“春牛”一般由兩個演員扮舞,一人舞牛頭,一人舞牛尾,牛頭用木頭或竹篾紮製,外形比真的牛頭大一倍,彎彎的牛角,大大的眼睛,黑黑的皮毛,牛鼻被穿著,栩栩如生,狀態逼真。牛身用布做,遮住裏邊的演員,牛身和牛尾由一人操舞。
表演開始前,“牛”躺在一邊,在一陣歡快的鑼鼓聲中,由一位老農打扮的角色把牛牽起,繞場走幾周,並對“牛”說幾句打諢話,引觀眾發笑。然後牽牛人邊舞邊唱,比如:
打起鑼鼓響悠悠,人家舞獅我舞牛,
人家舞獅得快樂,我的舞牛慶豐收。
一段鑼鼓之後,接著又唱下去。表演時,牛的舞蹈動作很簡單,隻是隨著牽牛人的唱頌,搖頭擺尾,作欣喜之狀,接受人們的稱讚。表演者還一邊唱,一邊做騎牛、駛牛、犁田、耙地等動作,有的手扶犁耙等農具,有的徒手,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綻,觀眾就要唱歌來譏諷:
手拿金花金黃黃,犁田大伯晤在行,
丁丁園園犁緊轉,樣般中間唔開行。
表演者即順便接過話頭,逗趣作答:
鑼鼓打來鬧洋洋,老兄講得也在行。
是你不知我心意,留出中間做魚塘。
氣氛更加愛熱烈。再接下來是一邊唱一邊撫摸著春牛,從牛頭摸到牛尾,每摸一處,都有唱詞。比如:
摸摸牛頭摸牛尾,農家耕作全靠你;
摸摸牛頭摸牛眼,茨粟豆麥糧增產;
摸摸牛頭摸牛耳,發展生產走富裕;
摸摸牛頭摸牛嘴,耕夫步步緊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