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於嶺南兮

麒麟在我國民間傳說中和龍、鳳、龜並稱“四靈”,是古時的一種神獸。龍首,麋身,牛尾,馬蹄,魚鱗,頭生兩角。據傳為“四靈”之首,稱為聖獸王,象征著太平吉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和貔貅、鳳凰一樣,原稱雄性為麒,雌性為麟。演變至今,已無雄雌之分,並稱麒麟。

麒麟送子、西狩獲麟等民俗與傳說,都與孔子相關。相傳孔子將生之夕,有麒麟吐玉書於其家,上寫“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徵在賢明”,意謂他有帝王之德但卻不能居帝王之位,所以稱之“素王”。故民間普遍認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民間有“麒麟兒”、“麟兒”的美稱,此後有“麒麟送子圖”之作。所謂“天上麒麟兒,地上狀元郎”,以此為佳兆。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見徐卿二子多絕奇,感應吉夢相追隨。孔子釋氏親抱送,並是天上麒麟兒。”後來人們又引撰出玉書三卷,孔子精讀後才得以成為聖人。所以現在很多文廟、學宮還可以看到《麟吐玉書》的裝飾,帶有祥瑞降臨、崇尚先聖的象征。

“西狩獲麟”的故事也發生在孔子身上。《史記?孔子世家》載: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鑰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西狩獲麟”發生的當年,孔子完成《春秋》一書,時值孔子七十一歲,至此決意不再著書。孔子獲麟絕筆的原因一說是因為年紀大了,精力不濟;又一說是因為獲麟之後,感麟而憂。孔子母親是遇麟而生孔子,又見麟困,他認為是不祥之兆,並隨即揮筆為麒麟寫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由於孔子感麟而憂,終於在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與世長辭了。自此孔子獲麟絕筆的故事廣為流傳;故《春秋》又別稱“麟史”、“麟經”。“詩仙”太白《古風詩》中就有“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的詩句。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西狩獲麟”的故事,在獲麟的地方建築了麒麟台,稱獲麟台。

麒麟的流行雖然沒有龍、鳳這麼廣泛,但民間的知名度還是很高。除此之外,中國古代各朝朝政也常采用。史傳漢武帝在未央宮建有麒麟閣,圖繪功臣圖像,以表嘉獎和向天下昭示其愛才之心;麒麟在官員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時,一品官的補子徽飾為麒麟,可見其地位僅次於龍。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民俗禮儀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麒麟的形象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出現了,最初是一種圖騰,後來進入了藝術創作之中,比如韓愈寫的《獲麟解》、黃庭堅的《麟趾讚》等,以及運用到陶瓷、年畫、板畫、刺繡、剪紙、金玉飾品等藝術工藝。

麒麟的圖騰信仰,最突出地表現為麒麟舞。麒麟舞是在民間信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喜聞樂見的動物舞蹈,據傳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曆史。麒麟造型頭部與醒獅有點相似,但舞步不同,鑼鼓的敲打節奏也不一樣。少數情節為迎合觀眾的口味,借用了獅舞及其他的舞蹈中的一些動作;還有,傳統的麒麟舞都是在平地舞,現在則從佛山獅表演中借鑒梅花樁,增強了表演的可觀賞性。

麒麟舞融音樂、舞蹈、工藝美術、雜技於一體,具有美學價值和宗教學、民俗學、曆史學的研究價值。廣東是麒麟舞流傳較廣的地區,表演時間多在農曆正月,表達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如以惠州小金口為代表的東江麒麟舞、以東莞樟木頭為代表的客家麒麟舞、以廣州番禺為代表的黃閣麒麟舞,以及封開的麒麟白馬舞、茂名電白的麒麟舞等。

小金口:麒麟村上舞麒麟

由於惠州市地處東江中遊,小金口又位於東江邊,因此從清代到民初,小金口的麒麟舞都統稱東江麒麟舞,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套路,培養出數以千計的麒麟舞傳人。惠州小金口街道辦事處被稱為“麒麟舞之鄉”。

小金口麒麟舞據傳在清朝乾隆年間就已經出現了。但其實東江麒麟舞可追溯到五百多年前。在客家人的曆史變遷中,麒麟舞從北方帶到南方,是客家代表性文化活動之一。

麒麟舞起源於四川峨眉山一帶,傳說源於沙仙和尚降服麒麟傳祥瑞的故事。四川峨眉山有沙仙和尚,佛法高深,心懷慈悲。峨眉山中有一麒麟,它雖是神獸,可以帶來祥瑞,但深藏不露。沙仙為了讓麒麟下山,造福於民,決定馴服麒麟。他拿著麒麟愛吃的植物吸引麒麟,不斷逗弄,吸引它往山下走,並不斷調教,終於把麒麟引到山下,為民間帶來風調雨順、祥和安康。人們為了紀念沙仙和尚,就把他逗弄麒麟的動作編成舞蹈流傳下來,變成了今天的麒麟舞。和尚手中拿的植物,就是麒麟舞中所用的“青”。

麒麟道具為手工製造,頭部是用竹篾紮成都額的骨架,麒麟頭直徑50厘米,高38厘米,重2.5~6公斤。用各種彩色的布披在身上,至少長3.2米、寬2米,分成頭、尾兩截,布中間穿孔,舞者站在穿孔處將麒麟係在身上。製成後要擇黃道吉日,在山中開光點睛,使其有靈氣。

在小金口,舞麒麟是鄉民農閑時候最大的樂趣。每逢附近村落有人辦紅白喜事或店鋪開張,都會邀請麒麟隊前去表演,並賞紅包、糖果等物品。每年春節、元宵等節日,麒麟隊入村上街挨家逐戶恭賀大吉。

麒麟舞一般有將近二十人參與表演,其中約一半人進行套路表演,包括扮演麒麟者、扮演沙仙和尚者(有時扮演大頭娃)和武術表演者;另外一部分人分別是鼓手、嗩呐手、鑔手、鑼手等演奏鑼鼓樂作為伴奏。表演套路有“沙仙戲麒麟”、“沙仙馴麒麟”。另外,還有四門八點拳術、空手對白刃和各種刀槍棍兵器的武術表演。是融合詩句對聯、聲樂鼓點、美術和武術的民間傳統藝術。

麒麟舞開始時,鼓手一聲高喝,鼓聲、嗩呐聲頓時響起,十多頭麒麟圍成一圈,左右擺動著頭,和尚奔走其間,手持紅布或青枝,或站立、或蹲伏、或前瞻,向著麒麟做出各種挑逗的動作。麒麟也神態各異,有時樂、有時怒,一會兒淩空騰起,一會兒匍匐在地。再加上南派武功的融入,十來頭麒麟伴著武術表演,整個場麵壯觀異常。沙仙和尚戲麒麟,融入了生活中的搞笑細節,詼諧幽默,引來觀眾的陣陣掌聲。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群眾接受的文化、娛樂種類繁多,傳統的麒麟舞對群眾的吸引力已不如以前。針對這一情況,小金口街道辦事處大膽創新,把麒麟舞融入現代生活,增加了娛樂性和觀賞性,滿足了群眾對麒麟舞的喜好之情。

為了保護和發掘東江文化遺產,小金口街道辦事處注意弘揚有當地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重點發掘、推廣東江麒麟舞,加強了對麒麟舞這一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先後投資二十餘萬元來改革、包裝、推廣。小金口街道辦事處已成立東江麒麟舞協會,把東江麒麟舞作為特色文化產業來發展。

如今,轄區共有麒麟隊20支,隊員200人。2006年6月,參加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被授予“中國麒麟舞之鄉”的榮譽稱號。東江麒麟舞也得到全麵的創新,形式上從過去的一個門派變成多個門派相融。小金口的葉屋村民小組、九一村民小組被命名為“麒麟村”。還決定將每年的3月26日定為“麒麟文化節”。

觀瀾:開光見青呈吉祥

深圳龍崗區觀瀾鎮麒麟舞也屬於客家麒麟舞,但是另有特色。觀瀾麒麟長約5~6米,其頭部用竹篾等紮成,更加講究細致精巧:眼睛可以轉動,口可以開合,舞動時可以做到傳神達意,身上披著鑲著鱗片的綢布。舞動時,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兩人配合默契,把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表現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