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麒麟可算是一項高超的民間手藝,集造型、裁剪、繪畫多項藝術,在惠陽、東莞、寶安都有民間製作師傅。製作好的麒麟身長約3~4米長,首尾呼應,披紅掛綠,鮮豔奪目,舞動起來生動活潑。大船坑麒麟新舊有五隻,平時和刀、槍、棍、樂器等存放在麒麟屋內,嚴肅而神秘。

大船坑麒麟舞是由頭尾二人共舞,中間換人數次,共分3~4段。第一段拜全堂,向現場觀眾或場地走一圈,是禮貌。第二段走大圍(圈),展示各式舞姿。第三段頭尾戲耍,極盡幽默、搞笑的動作,有如在花園玩耍之意。

武術表演後,有包括接受賞禮紅包等禮儀,全場約40~60分鍾。其後各式武術表演,這是舞麒麟的重要組成部分,時間約占一半,主要項目有洪拳、棍章、關刀、凳章、猴棍、白手對雙刀、鐵尺對尖針、快耙對尖針、拳抓對尖針、短棍、長棍等十多項,分單人表演或雙人對打。據說還有飛鉈一項武藝已失傳。這些武術項目都很有觀賞性和實用性,動作驚險而精彩,體現麒麟隊的水準。

舞麒麟的過程中,有銅鑼、大鼓、齊、嗩呐(當地人稱吹笛)伴奏,敲擊樂與吹奏樂相配合,樂曲悠揚動聽,吹盡喜怒哀樂之情。每一場都是一次民樂組合演出。其嗩呐手選拔很重要,樂曲配合了麒麟舞的全過程,吹奏水平影響全場視聽效果。

舞麒麟是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發展民俗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公益性活動,曆來得到社會認同。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正在積極為該舞蹈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給予保護和繼承發展。

黃閣:麒麟高奏《得勝令》

番禺黃閣鎮,素有“麒麟之鄉”美譽,麒麟傳說流傳久遠,舞麒麟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曆史。每逢佳節喜慶,神誕醮會,或者是番禺秋色大出遊,農民都會舞起麒麟,表達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黃閣麒麟舞有著濃厚的地方特色,是來自民間最樸實的藝術。後經民間藝人重新改編,黃閣麒麟舞從麒麟的造型到舞蹈技藝都有了很大提高。伴奏音樂也不是簡單的打擊樂,而是加入了膾炙人口的廣東音樂《得勝令》、將鑼、排鼓,與廣東大笛演奏、單打等八音鑼鼓有機地融為一體作伴奏,充滿了熱烈的喜慶氣氛和濃厚的廣東特色。

黃閣麒麟舞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其間曾兩度中斷,一次是1937—1945年抗日戰爭期間,一次是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文化大革命”後,由於十餘年的中斷,許多舞麒麟的師傅相繼離開人世,影響了麒麟舞的傳承,導致長期發展緩慢。

2000年由黃閣鎮大塘村三十多個地道農民組成的麒麟隊,在浙江杭州參加全國民間廣場歌舞大賽,以總分第一名榮獲“山花獎”,同時還獲得杭州市民間藝術最高獎“金桂花獎”後,這一傳統民間舞蹈再次迎來了它輝煌的春天。

2001年10月20日,廣東省首屆黃閣麒麟文化節在廣州番禺黃閣鎮開幕。來自廣東省內7個市的15支麒麟隊共400人參加了演出。

海豐:麒麟起舞搬五彩

海豐麒麟舞主要活動於春節期間和喜慶節會,是海豐民間傳統體育活動——舞獅的樣式之一。原為古代原始體育活動的風俗,與反抗強暴、異族入侵有關,後衍變成盛會節日、共慶瑞祥的有益文娛活動。

海豐麒麟舞的表演形式各個班子不盡一樣,有的班子有引舞的人,有的則無。如附城鎮圓山村的青麒麟,就有兩個弄獅人,一者戴著麵目猙獰麵具(儺戲的麵殼)扮成魁星,手提仙拂,不時擾弄麒麟;一者則頭戴哪吒帽,背掛寶劍,手提弄獅球,不時同麒麟玩耍。

海豐麒麟舞迄今為止保留了傳統的表演方式,通常以農村的曬場、空地為表演場所,一人舞動麒麟頭、一人牽動麒麟尾,在大鑼、大鼓、大嗩呐的伴奏下,表演麒麟打滾、舐腳、洗須、咬搔等風趣動作及喜怒哀樂的情緒。

麒麟舞後為武打表演,這是海豐麒麟舞的精華,有打拳、弄棍、搬刀、舞尖串、尖串對鐵尺、輾藤牌、集體搬棍對打等表演,每個麒麟舞班的表演項目不一定樣樣都有,但最少要有五項,故叫“搬五彩”。每次表演以班裏師傅再次舞起麒麟頭鳴炮參拜結束。

麒麟舞表演以前是在全縣較為普遍,但目前由於文體活動形式的增多,年輕一代群眾欣賞口味的改變,表演場次日益銳減,其獨特舞獅表演形式和富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音樂伴奏等正瀕臨消亡。

封開:麒麟呈祥,白馬獻瑞

麒麟白馬舞是廣東封開縣獨具特色的優秀民間舞蹈。該舞蹈是勞動人民在節日祈福與祝福的直接表達方式,是無數代勞動人民口傳心授、約定俗成的原生態文化敘事方式。春節期間為麒麟白馬舞的主要表演時節。

麒麟白馬舞取材於一個淒美的傳說:丈夫上京趕考,妻子病死,被葬於高山,為的是能看到丈夫歸來。中狀元的丈夫得知妻子死後,鬱鬱而終,被葬在了另一高山上,與妻遙望。後來這兩座山被封為白馬、麒麟。麒麟白馬舞亦開始在民間流傳,以歌頌平凡人的崇高愛情。

麒麟呈祥,白馬獻瑞,它代表如意吉祥,麒麟白馬所到之處,群眾都燃放炮仗歡迎和歡送,並傳吟:“壓歲錢,買炮仗,接麒麟,嘣嘣響。”麒麟白馬舞可以就地表演,也可以穿街過巷遊行,非常靈活。

正常表演由東南西北四方輪流表演,每表演一方就要穿“彩門”一次,如此反複到結束。麒麟白馬舞沒有音樂,隻是鑼鼓伴奏,鑼鼓擊樂熱烈激昂,節奏性強,有一定旋律,調子鮮明,既有歡樂的濃鬱氣氛,又鼓舞人心。

麒麟白馬舞隊伍組織並不龐大,除四個鑼鼓手之外,一個坐麒麟,一個坐白馬,兩個撐陽傘,兩個引導,兩個撐花燈,其餘人員可多可少,整個隊伍最多也不超過20人。所以春節期間容易集結,有時出去演出,到較遠的地方還可以住下,主人容易接待。麒麟白馬舞所到之處,村民們都引以為自豪和光彩,認為這是大吉大利的好兆頭。因此,村民對他們款待熱情,尤其是用一種實心的油煎糍來款待他們,實心的油煎糍代表“誠實有心”的意思,用以表謝意。

麒麟白馬舞曾多次參加過縣、市的民間藝術大遊行和各種大型民間藝術表演活動,1988年曾代表肇慶市參加廣東省民間藝術歡樂節的演出。封開大洲鎮在1997年和1998年先後被廣東省文化廳、國家文化部授予“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和“中國民間藝術‘五馬巡城舞’之鄉”的光榮稱號。

電白:古樸諧趣的麒麟舞

電白麒麟舞源於明末清初,流傳於電白縣電城鎮一帶,寓意麒麟帶來吉祥和平安。麒麟頭具以竹、紙紮裱,加以彩繪;披布作身,皮革作鱗,形象寫實。麒麟頭大尾小,形象獨特。表演時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伴以孫猴子、土地公、笑麵佛等,用鑼鼓伴奏。

表演的套式有“麒麟出洞”、“麒麟獻瑞”、“麒麟送子”、“嬉戲麒麟”等形式,古樸質拙,幽默諧趣。其中表演的“麒麟出洞”為全省麒麟舞的獨一形式,有著粵西麒麟舞的獨特風采。具有教育和娛樂的功能,藝術和民俗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