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瀾麒麟舞舞之前最有特色的算是給麒麟“開光”了。依循傳統慣例,新製作好的麒麟,雙眼要用紅布蒙著,待“開光”後才能摘下紅布,開始舞動。麒麟的“開光”需要在月圓星朗的子時之後,但也不能等到天亮。此時萬籟俱寂,麒麟隊員捧著麒麟,抬著鑼鼓靜悄悄地來到早已選擇好的一棵枝繁葉茂的古樹下準備“開光”。
到了古樹下,供上神位,燒上香,由一位長者虔誠地將麒麟頭上的紅布揭去,此時鑼鼓大作,鞭炮齊鳴,紅布一揭就能見到青青的樹葉,這叫“開光見青”,是吉祥的象征。據說,“開光”不見青,麒麟就不吉祥,也沒生氣。“開光”後的麒麟要一直舞下去直至舞到散架不能再舞,更不能中途轉讓或賣給任何人,這是祖上流傳下來的規矩。
據說“開光”前,如有人遇到麒麟,這個人是要行“黴運”的。特別是孕婦,因為麒麟本身就是“四不像”,並且它還有“麒麟送子”的寓意,但是因為它的眼睛用紅布蒙著沒有“開光”,據說這樣的麒麟下凡到人間,撞見孕婦就可能投胎到其肚中,她就有可能生出個“四不像”的怪胎。當然,這些都是迷信說法,不足為信,但也可見觀瀾麒麟對待“開光”這一儀式的重視。
但“開光”後的麒麟,成了壓邪避災的吉祥物,無論是祭祖、喬遷,還是壽誕、結婚等喜慶日子,都要邀上麒麟隊舞麒麟慶賀一番。特別是在春節期間,麒麟隊敲鑼打鼓進入各家各戶去拜年,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受群眾歡迎的習俗。所到之處,家家戶戶燃放鞭炮,擺上供品迎接,還要給麒麟隊一個紅包。
目前觀瀾聞名遐邇的麒麟隊已有鬆元、樟坑徑、桂花和君子布四支,隊員近百人。每逢觀瀾盛會或者歲時節日,四支麒麟隊都會一齊出動。以前一到春節,鬆元村的麒麟都經深圳、鹽田、沙頭角,一路舞到香港去,一路的鞭炮鑼鼓和迎來送往,好不氣派。
樟木頭:巡城采青好熱鬧
樟木頭鎮是東莞市為數不多的純客家鎮之一,曆來有“小香港”之稱。流傳下來的客家麒麟舞也有將近450年的曆史,它是一種驅邪避害、迎福納祥的民間舞蹈。2001年樟木頭鎮被廣東省命名為“麒麟藝術之鄉”。
樟木頭麒麟舞以前所用麒麟道具一個的重要特點就是耐用。整隻麒麟用黃竹紮成框架,再用優質綿紙糊麵,身上覆蓋著畫有牡丹、桃花、蝴蝶、菊花等的綢布,色彩鮮豔、姹紫嫣紅,寓意吉祥,讓體形巨大的麒麟威武輕盈,充滿靈性,舞動起來剛柔並濟。但是遺憾的是,這種麒麟的紙紮藝術已經失傳。現在所用的麒麟基本上是在東莞市清溪鎮客家麒麟店專門定做的。
傳統的樟木頭麒麟舞,大都是在農村寬闊的曬穀場等地進行。客家人房前屋後一般都是舞麒麟的好地方。伴隨著鑼鼓等打擊樂器演奏出輕、重、緩、急的不同節奏,現場的麒麟做出各種動作,有時搖頭擺尾,有時狂歡戲耍,有時跳躍挪閃,有時淩空翻騰,直到把“青”采到,表現出麒麟的喜怒哀樂的神態。栩栩如生,觀眾掌聲陣陣、氣氛熱烈。
樟木頭麒麟舞在每年農閑時每個村子都要進行排練,一般是由村中的長輩來組織,讓會舞麒麟、會武術、懂音樂的師傅帶著村中的年輕人先練習基本功,基本功紮實以後,按照固定的套路進行練習。
麒麟舞表演時是由兩人表演,一人舞動麒麟頭,一人鑽進麒麟肚子裏舞動,依舊沿襲著傳統的表演方式,因而被當地群眾接受並能得到廣泛推廣。整場麒麟舞分為兩段,分別叫做“頭套”和“尾套”,統稱為麒麟套。
麒麟舞模仿麒麟起居、梳理洗漱、巡城采青、吃青吐青等動作,表現出麒麟喜怒哀樂的情態。“青”在客家人眼中代表著宇宙萬物之靈氣。而麒麟舞就是以麒麟尋青、驚青、聞青、試青、采青、找青、逗青、吃青、吐青,降福人間的過程來展開的。麒麟舞表演結束後,還有武術表演,或作徒手打,或作器械打,在鑼鼓聲中,武術隊員表演勁頭更足,擒拿格鬥,各出奇招,各顯神通,好不熱鬧。最後武術隊領隊表演“長龍術”(長棍術)或以“連環樁”(連環對打)結束整場表演。其打鬥場麵精彩紛呈,激烈壯觀。
除夕的晚上,各村的麒麟隊都要到每家每戶去拜年,年初一上午還要為全村鄉親公開表演一次;在元宵節還要為外村鄉親表演,互相交流。現在麒麟舞有時也會在婚嫁、開業、慶典時舞動,以示慶賀。
樟木頭鎮現有17支麒麟舞隊,分布在全鎮9個村委會的16個自然村,人數多達千餘人。近年來,為了讓麒麟舞適合現在觀眾的觀賞需求,樟木頭鎮對麒麟舞這門古老民間藝術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改革。除了保留客家傳統麒麟的風采外,還融入了新的藝術內涵,為該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目前由樟木頭鎮文化站帶頭組成了麒麟改革研討小組,還在鎮上的中學建立了麒麟藝術培訓基地,為麒麟舞藝術的繼承、發展和創新創造有利條件。
阪田:麒麟永遠勝利
深圳阪田永勝堂麒麟舞是根據“麒麟永遠勝利”的意義而命名,由阪田永勝堂麒麟隊創始人熬頭四(花名)於1840年創編,沿襲至今已傳承有十一代。永勝堂麒麟舞的傳統表演約1小時,主要是模仿貓、虎等動物搖頭、擺尾、嬉戲、玩耍的動作,以及永勝堂麒麟舞特有的傳統講究和套路動作。
新製作好的麒麟,在“開光”儀式上也有著很多講究,充滿了民間色彩。
新麒麟的雙眼用紅紙或紅布蒙著,待“開光”後方能舞動。先要挑選吉時,另備白酒、茶水、糖果、水果各二份,生公雞一隻,將其中一份貢品擺在祖師爺的神台上,然後向祖師爺上香,並告知祖師爺:“今日為麒麟開光,祈求祖師爺保佑全體隊員身體健康,出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開光時間通常選擇午夜子時,麒麟隊隊員要一起扛著麒麟頭,抬著金豬、三牲(雞鴨鵝)、水果貢品、香燭和鑼鼓悄聲出發,途中所有隊員不得說話、不得往後看,行人需回避,否則這個人要行“衰運”,特別是不能遇到孕婦。
當麒麟來到預先選擇好有靈氣的古樹(通常選擇荔枝樹)時,還要上香、供品、拜天地、祈求平安,並由德高望重的麒麟隊老者揭去麒麟頭上的紅布或紅紙,用雞血點睛、耳朵、舌頭然後從頭一直滑到尾巴,過程中老者口裏要念著:“點眼看四方、點耳聽八方、點舌咬牛羊”,然後一刀砍在樹上,此時,鑼鼓大作,鞭炮齊鳴,並折下一片荔枝葉銜於麒麟口中進行采青,向荔枝樹拜三拜,以顯示麒麟“出生”時便見到了青青的樹葉,名曰“開光見青”,是吉祥的象征。
麒麟隊的鑼、鼓、釵、鈸及武術刀棍都要在草地上“磨”三下,接受地神洗禮,然後再返回祖師爺神台前,將帶來的采青放在上麵,完成麒麟開光過程。第二天,為了慶祝麒麟出生,全村聚集吃飯慶祝,並要表演三場麒麟舞。為觀眾傳遞麒麟送福,吉祥喜慶之意。
大船坑村:麒麟舞出喜怒哀樂
深圳寶安區大浪街道大船坑村舞麒麟約開始於明嘉靖年間,至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曆史。大船坑舞麒麟基本的套路共有八段:拜前堂——走大圍(圈)——雙麟會——采青——遊花園——打瞌睡——走大圍——三拜,生動表現出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的形態,其中以“采青”為最重要的表演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