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獅一舞百獸伏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的獅子形象,是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民族的圖騰——龍之外的又一吉祥物,其中獅子舞就是具體的體現,而南方的醒獅、舞獅就是中華獅舞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舞獅的曆史悠久,它起源於中國與西亞的文化交流。大約兩千多年前,波斯和中國通過絲綢之路展開了雙邊貿易。波斯大使饋贈獅子等動物給予中國,這些獅子沒有對中國帶來任何麻煩和災害,因此中國人普遍對獅子並無懼意或抗拒感。實際上,人們將獅子視為勇敢與和平的象征,希望借著獅子的能力來辟邪。人們對獅子的信仰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了獅子舞。
有據可查的中國最早的舞獅大概出現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那時宮廷出現了一些扮演成獅子的民間藝人手舞足蹈以取悅朝廷。到了南北朝時,民間舞獅已經開始在一些節慶中盛行了。當時的獅子舞稱為“五常獅子舞”,五頭獅子,每頭獅子周圍有很多人。走在每頭獅子前有一至兩名引獅郎,各執拂塵,邊舞邊逗弄獅子,尚有140人穿紅戴綠,華麗非常。伴著《太平樂》跟隨著獅子翩翩起舞。“五常”即被認為是“天地君親師”之類的道德理念,取天下太平、吉祥如意的美好願望,是宮廷中舞獅的陣容。當時已經形成了獅子舞的基本定式,分為“五色”(紅、黃、青、白、黑),“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方”(東、南、西、北、中),中央獅為黃色或者金色,由兩人舞,其餘為一人舞,黃獅子舞與今天南、北獅的寓意基本吻合。唐朝的時候更是盛行,並且流傳到了日本。
舞獅藝術經過上千年的傳承演變,在民間出現了多種類型。按獅子製作質料可分為毛獅、布獅等;按獅頭造型可分為蚱蜢頭、鯰魚頭、大頭獅、雞公獅、鴨嘴獅等;按表演方法有露腳獅、基腳獅、高腳獅、矮腳獅等;按地域和流派則分南獅和北獅。舞獅伴隨著中國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凡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舞獅活動。其中南獅動作幅度大,氣勢雄壯威猛,配器有大鑼、大鼓、大鈸等,流行於今我國廣東、廣西和港、澳、台等地區,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南獅當中就以廣東獅舞最具代表性,南獅在廣東也叫做醒獅。
舞獅在廣東,可以說是最為普及的一項群眾藝術活動。大部分鄉村都有舞獅隊,有些地方每個自然村都有一堂獅。每到臘月二十左右,就請來武術教師練習武藝,正月初一即開始串村過寨舞獅拜年,一般持續到元宵節,有的延續到正月二十。舞獅隊由牌燈、彩旗、八音鑼鼓、刀槍劍戟等武術儀仗為前導組成,除春節元宵串村拜年外,還常作為神誕會隊伍之一參加遊行表演。舞獅隊多以堂口或武館為單位組織。
獅舞是廣場舞蹈,很少在舞台上表演。流行於廣東、廣西各地,起舞過程中有“食青”、“醉青”、“睡醒”等動作。醒獅為南方獅,與北方獅子造型迥然不同。北方獅講究形似,四腳著地,活像真獅;醒獅講究神韻,兩腳著地,獅頭與獅尾分開,獅身以一塊紅布做成,蓋著獅尾的另一名演員。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還有一人戴著假麵具,手執葵扇在前麵逗引,此乃引獅郎,俗稱“大頭佛”。
醒獅分為佛山獅與鶴山獅兩大類,佛山獅又分為七彩獅(文獅)和黑白獅(武獅)兩種。七彩獅是“獅乸”,色彩豔麗,白眉紅須;黑白獅是“獅王”,青鼻鐵角,掛滿絨球,貼滿銅鏡,光彩照人。按照行規,在耍舞過程中,黑白、七彩兩獅兩相遇,七彩獅要主動讓路,向獅王致禮。
製作上,“醒獅”采用“燈色紮作”工藝,獅麵以擬人化的裝飾美,利用誇張的手法,紮作成一個闊口大眼、神氣十足的獅頭,醒獅獅頭可以按照不同的形象紮成“關公麵”(紅麵白須)、“張飛麵”(黑麵黑須)、“劉備麵”(黃麵白須)、考慮麵、二花麵等幾種造型;獅身則用寬四尺、長丈餘的縫有各式圖案的“獅被”覆蓋。獅頭製作十分講究,要求輕巧、堅固,光彩奪目,威嚴軒昂。據《南海縣誌》載:早在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6),佛山已有專門生產獅頭的作坊,後工藝不斷改進,現每年都有上千隻獅頭銷往東南亞及歐美各地。
除此之外,客家也流傳著一則春節舞獅的傳說。很久以前,長樂縣有個孤兒叫李懶子,他其實十分勤勞,可是25歲還娶不上媳婦。月裏的嫦娥看到他長得一表人才,卻孤孤單單一個人,又想到自己也是孤孤單單一個人在月宮裏。於是她下凡人間與李懶子結為夫妻。李懶子十分鍾愛自己美貌的妻子,在田裏勞作時也不能安心,常常跑回家裏看嫦娥。嫦娥怕他耽誤了農活,就畫了一張自己的肖像,讓李懶子掛在田頭。可是一場大風把畫像吹到了京城,並傳到皇帝那裏,皇帝發誓一定要找到畫像裏那美貌的女子。於是全國大小官府都行動起來。不久,嫦娥被發現了。眼看心愛的妻子要被奪去,李懶子哭得死去活來。嫦娥卻提起筆畫了一隻獅子,她把獅子圖交給丈夫,囑咐他照著圖畫做一頭獅子,過年的時候去京城。
嫦娥進了皇宮,每日哭哭啼啼,裝瘋賣傻,弄得皇帝毫無辦法。轉眼,就過年了,李懶子果然來到京城舞獅。他舞的獅子從來沒人見過,一時間轟動了整個京城。消息很快傳進宮裏。嫦娥便吵鬧著要看舞獅。皇帝以為美人總算回心轉意了,馬上叫了李懶子入宮。嫦娥又要求皇帝晚上和她兩人關上門單獨觀看。皇帝毫不猶豫地同意了。晚上,他們倆關上門,李懶子就舞起獅子來。嫦娥乘皇帝看得入神把他殺了。這時,已經快到五更了,嫦娥怕大臣們不見皇帝早朝會起疑心,就讓李懶子穿上龍袍上朝去。就這樣,李懶子假裝了三天皇帝,他們夫妻倆就找了個機會,化妝逃出了京城。從此,民間就有了過年舞獅的風俗。
醒獅舞的表演,分為單獅、群獅和迎賓獅三類。單獅表演有一套程式,群獅還要表演技巧和默契。傳統群獅為五頭,分青、黃、赤、白、黑五色,代表木、土、火、金、水五行。迎賓獅實際也是群獅,不過規模更大,動作、鑼鼓方麵也有些特別的要求,以50頭獅為一方陣。
單獅表演的套路大致是這樣:表演開始,“睡佛”(俗稱“大頭佛”)從廟裏出來,揉著惺忪的睡眼,伸個懶腰,然後上山采靈芝,引出一頭獅子,頓時鑼鼓喧天,激越振奮,獅子隨著鼓點起舞,時而左右顧盼,時而引頸獨立,俯仰跳躍,表演“獅子出洞”、“窺測方向”、“高台飲水”、“歡天喜地”、“過天橋”、“跨三山”等動作,搖頭擺尾,喜怒哀樂,很富感情色彩。這樣一番表演之後,睡佛不斷以手中的“青”(代表靈芝草)逗引獅子。南獅崇尚“采青”,所謂“青”,就是通過舞獅展示高難度動作的過程中,由獅子成功采摘到的“彩頭”,多由一至二棵生菜(諧音“生財”)和紅包(舞獅人獲取的彩金)以及寫有吉祥頌語的大紅條幅構成。獅子搶奪到手後吃下,不久便醉倒在地,稱為“醉青”。
這時,睡佛得意地在獅子身上為所欲為,做些滑稽的小動作逗引觀眾發笑。頓時獅子醒來,更加威猛,昂首跳躍,踩著五彩雲路走下凡塵,俗稱“落峒”,最後由拳師“打獅”、“收獅”。接著是武術表演,刀、叉、棍、棒,樣樣齊備,但表演多少,則看紅包是否豐厚而定。紅包藏在青枝綠葉的樹葉或生菜之中,高懸於門樓之上,稱為“高青”;有的采高青需要在很高的梅花樁上來回跳躍表演舞獅動作,直到采到掛在樁頂上的“青”,這些需要做出許多高難的動作;放在亂石堆成的障礙之中,稱為“蟹青”;置於綠水環繞之中,叫做“水青”。紅包越是豐厚,采取越是艱難,特別是高青,有時要搭三四層人梯才能采到;蟹青也不容易采摘,舞獅者要越過亂石障礙,到蟹背上去采青。這些動作一做出,精彩立即顯現,但也扣人心弦,觀眾常常給以熱烈的掌聲。這本身就要有很高的技藝,采青技藝的高低,往往亦反映出一個獅子隊的水平。
舞醒獅至今仍然盛行於全省各地城鄉。不少市、縣、鎮、村以及機關、企業都有自己的醒獅隊,順德、南海等地還有少年醒獅隊。南海區大瀝鎮還以農曆正月十四為醒獅會。每逢喜慶佳節,都要舞醒獅。四鄉獅子隊前來參賽,一決雌雄。近年,不少專業醒獅隊還創製了一套高難動作的高樁獅舞,更為驚險可觀。春節期間,各鄉鎮獅子隊要互相拜訪,以表禮節;新屋落成、大橋通車、商店開業,都可以看到舞獅的身影;有時舞完獅子,還要來一段精彩的武術表演以饗觀眾。
嶺南舞獅遍布各地,按照不同的形式、舞獅的內容以及不同的舞獅道具可以分成不同的種類,為了易於辨析,在此分成廣府獅舞、客家獅舞、潮汕獅舞、少數民族獅舞。
廣府獅舞見神韻
佛山舞獅
佛山是廣東獅舞的發源地,所以佛山一帶,每逢喜慶佳節,迎春賽會,開張慶典,必敲鑼打鼓、舞獅助興,以喻吉祥。這個習俗曆久不衰,並不斷有新的發展。
佛山民間獅頭紮作工藝,興起於清代乾隆年間,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以形象神似為特征。分文獅、武獅、少獅三大類。造型既誇張又浪漫,威武雄壯、活潑可愛、形神兼備。以竹篾紮胚,鋪六層綿紙並間以紗綢,精致而結實。
傳統的舞獅技藝,融南派武功於舞蹈之中,傳統舞法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等。以采青舞技最豐富,有采高青、水青、地青、凳青等等。
傳統的技藝表演還有“獅子上樓台”、“獅子吐球”和留傳於石灣中窯的“獅子花燈”,花燈是用竹篾或藤紮成數層的滾球狀,花燈中央點燃燈燭,隨著獅子表演的各種舞技,滾動的花燈內燈燭保持燃燒而不熄滅,舞者可躍過一丈多高的門樓,隨花燈拋過而著地。
舞獅的鼓法有“三星”、“五星”、“七星”之分,五星鼓又稱“梅花鼓”,此外,還有“混合鼓”的打法。
舞獅是群眾自娛自樂、練武強身的遊藝活動,由於活動的不斷普及因而技術也得到不斷地創新,許多傳統的技法與雜技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出許多高難新招,可謂深得南獅派技藝。
沙灣舞獅
沙灣獅舞是南獅中比較有特點的一種,它的造型額高而窄,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麵頰飽滿。沙灣舞獅又分文獅、武獅和少獅。文獅現溫馴而和善,以劉備、關公作臉譜;武獅表現勇猛而剛烈,以張飛作臉譜;少獅即幼獅,憨態可愛,跟隨文、武獅同場表演。把“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故事融入到醒獅的舞蹈中,是沙灣獅舞的一個創舉。
為了表現醒獅的威、猛、勇,讓舞獅表演得更為緊張刺激,沙灣獅舞發展出了一些特技動作。原來高樁上的表演隻是單獅,現在“劉關張”三獅同時在高樁上集體表演,更加精彩刺激。沙灣醒獅是在原有的南派醒獅套路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形成的,通過對舞獅的輕、重、緩、急以及獅子的表情變化和動態,配合著重新加以整理的鼓、鑼、鈸的明快節奏,在梅花樁上通過騰、挪、閃、撲等動作表現出獅子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各種姿態,剛柔相濟,一氣嗬成,武技與藝術歉收並蓄。沙灣獅舞中最令人讚歎的是醒獅淩空飛躍高度和跨度達二至八米的高樁,一氣嗬成,堪稱獅藝一絕。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通過刻苦訓練,沙灣醒獅已經在國家、省、市等比賽中獲得了無數的獎項,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民族民間藝術醒獅之鄉”的光榮稱號。
鶴山舞獅
它是嶺南醒獅兩個分類之一。逢年過節,鶴山市從城鎮到鄉村,到處可以聽到獅鼓隆隆、醒獅翩翩的情景。幾百年來,鶴山人民對舞獅的喜愛一直有增無減。鶴山獅俗稱“蛤乸嘴”,嘴扁闊,角短,形體略小於佛山獅,耍舞規程則基本相同。
鶴山獅頭有雌、雄之分,文、武之別;小巧玲瓏,光彩奪目的鶴山舞獅藝術曾享譽東南亞各國,凡有華人之處都能看到鶴山獅舞,特別是新加坡,對鶴山獅評價很高,讚其為“獅王”。
鶴山獅的藝術特點是,獅以貓為形,以獅為性,配合七鼓點,舞起來生動活潑,精神威壯,軟似遊蛇,強如猛虎。把獅和貓結合起來,分為“喜、怒、驚、樂、疑、醉、睡、醒”八種,它見物必疑,見青必喜,見紅必驚,見柱必咬,見木必拔,見水必戲,見台階必探步探首,反複閃縮,進退有度,這便是“鶴山獅”獨特的藝術色彩。
鶴山獅的步型,分為捕鼠、玩耍、戲鼠、捕鳥、高躥、低伏、跳躍、滾翻8種,有“靜如靈貓伺鼠出洞,動如猛虎擒羊敏捷”的特點。
中山健武獅
中山市的“健武獅”,20世紀90年代發掘整理出來的民間獅藝,它既有南國醒獅紮作誇張的獅頭,又有北方獅舞四腳著地的特點。它的獅頭是南方樣式,獅身是北方裝扮,舞法吸收南北獅子舞之長,彙文武於一體,剛柔相濟,表演豐富,技藝高超。它可在三條板凳上嬉戲,可爬上巨型人字梯上歡耍,可過天橋采青。表演時,一金一紅兩頭巨獅的造型動態威武華麗,既有醒獅舞雄渾奔放的風格,又有北方獅細膩精湛的技巧。中山市的健武獅,由澳門師傅傳授,又有自己的風格,20世紀90年代在中山市舞獅比賽中,曾三次奪得桂冠。
獅燕舞
又稱“三獅會兩燕”、“獅燕舞”,流行於粵西吳川市黃坡、沙崗等地。它表現一隻母獅領著兩隻小獅子與一對燕子在河邊相會。通過獅子母子間相互理毛、抓癢、瞌睡、伸懶腰等動作,燕子穿插其中“吱吱唧唧”地戲獅、引獅,從而挑逗獅子大發神威地進行舉、跳、翻、撲、咬等高難技巧的表演,加上吹鼓手擂鼓鳴鑼助威和奏起節奏明快的樂曲作“陪襯”,展示一個“獸中之王”和空中飛燕誌同道合,為維護“和平環境”而勇往直前的場麵。
相傳在很久以前的一年初春,一隻金錢豹竄到鑒江畔的一間鴨寮內覓食充饑,這天正好是農曆正月初七,寮主回家吃“人日飯”了。這隻餓豹一連咬死十多隻肉鴨,這時一隻燕子領著一隻母獅及兩隻小獅子匆匆趕來。豹子當即跟獅子展開一場搏鬥。當寮主趕來時,發現豹子已被獅子咬死了,燕子叫個不停。寮主心裏頓時猜透了幾分,一定是靈通的燕子引來獅子,平息了此惡性事件。為了紀念獅燕相會,為民消災除害之恩,以寮主為首的沙崗村民便用竹篾紮紙糊三隻獅頭(一大兩小)和兩隻燕頭,模仿獅子跳躍翻騰和燕子翩翩起舞的形態舞起來,表示逢凶化吉、遇難呈祥的好兆頭。此後,人們將正月初七至初九這三天定為“獅燕舞”、“龍舞”、“飄色”出遊的“年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