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寧縣,關於舞獅有一個小花絮。喜慶節日期間,舞獅舞龍是我國流傳已久的習俗。其主要目的在於活躍節日氣氛,豐富節日文化生活,讓人民群眾在祥和歡樂的氣氛中開心地樂一樂。然而,在普寧縣軍埠鎮石橋頭村,自明末建村幾百年來,卻把舞獅作為鄉裏的一大禁忌。其緣由是石橋頭村民姓“楊”,講潮州話,潮州音“楊”和“羊”同。石橋頭人的老祖宗認為,獅子是凶猛的大獸,而羊卻馴順善良,獅和羊兩者不能和平共處,這就對羊(楊)不利。因此,一直禁忌在鄉裏舞獅。如果舞獅人不知此忌,進該村舞獅,不但不受歡迎,甚至會遭到驅逐。
少數民族獅舞更精彩
舞金獅
瑤族一種娛樂表演活動。瑤家“舞金獅”有十餘人,一人捧禮盒,一人擎獅頭,一個執獅尾,一鼓一鑼一鈸,一沙僧二猴子以及刀槍鞭棍拳等,經教頭長期訓練,武藝超群。舞金獅表演有四大層次。一是參神或叫“賀禮”,由捧禮盒者帶領獅子到各家大門前朝拜,遞紅帖示敬意,主人以爆竹、利是答謝還禮;二是開台表演,首先是獅子、沙僧,二猴戲耍,表演一套詼諧滑稽的動作,令人開懷大笑,接著表演各種傳統武藝;三是“搶青”,獅團通力合作,疊成羅漢式的人梯表演“吃青”技藝,最好將掛在高處的“青”——裏麵盛有青菜、紅包和香煙等禮品,搶到“獅”嘴裏;最後一個層次是簪花,主要給獅頭插花掛紅,說四句賀詞表示祝賀,而獅團持禮盒者亦答四句賀詞。這樣的簪花隨問隨答,直至主家說出歡送詞表示祝賀,燒爆竹結束。
舞火獅
舞火獅是瑤族一種娛樂表演活動,原始、野性、令人驚奇。這種舞蹈既有舞獅人優美的舞姿,又有歡快的敲擊樂伴奏,更有趣的是觀眾可以隨意向舞獅人投擲爆竹,充滿了觀賞性、參與性、趣味性和神秘色彩。“舞火獅”在正月元宵節前的晚上進行,火獅用竹篾紮成直徑一米的獅頭,再蒙上粗紙,裝上眼、鼻、舌、鱗,看上去栩栩如生。舞火獅者穿著短褲赤膊上陣,火獅在爆竹硝煙中跳躍撲騰,獅身被爆竹燒得遍體鱗傷,舞獅者決不能棄獅而逃,而是在跳躍中堅持到爆竹燒完。舞完火獅的英雄們還要偷偷跑到地裏摘點青菜,即“偷青”,表示吉利。
舞木獅
舞木獅是連州過山瑤的娛樂表演活動。木雕獅頭一尺見方,獅嘴如鴨嘴巴。傳統布袋木獅和長鼓是盤王賜給瑤民的兩件證物。獅頭用泡桐木雕成,長約40厘米、寬約25厘米,分上下兩塊,上為獅子麵部,下為獅子下齶唇齒。獅被用一黃皮袋做成,可藏下若幹人。木獅舞動,鼓樂齊奏,木獅頭按樂曲節拍往前一甩,兩唇一合,發出“啯啯”的響聲,形象生動,情趣盎然。木獅每構成一個圖形為一象,總共有72象。據老藝人說,木獅表現了瑤民“漂洋過海”的波折,因而木獅72象可以歸納為喜、輩、護、想、披、形、反七類。另外還有牽獅表演,此時以唱為主,嗩呐、鑼鼓伴奏,有領有和,氣氛非常熱烈。
舞木貓獅
舞木貓獅是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小三江、加田、福堂、永豐等鎮流行著的民間娛樂表演活動。木貓獅由貓頭和貓身組成。貓頭用粗紙黏糊製作,裝有眼睛、耳朵、口、舌等,繪上各種顏色,再配上彩布製作的貓身(被),形象十分逼真。舞木貓獅有一定的程序。表演者每到一個村寨,首先要拜門樓、祠堂,接著到各家各戶,戶主燃放鞭炮迎接,有時還用米酒款待。拜完後,便到較寬闊的坪地上為群眾進行專場表演。表演時,場中間放置一張八仙台,舞獅者與幾個頭戴麵具的大明師、阿陀、猴子等在台上、台下配合表演舉、跳、撲、躍、翻和抓癢、頂立、剃頭等各種動作,並按鑼鼓點的節奏,一次又一次地爭搶“香包”,表演十分精彩。
舞犀獅
這是流傳於壯峒上帥鎮的一種民間藝術活動。舞獅人數約15~25人,其中打鑼、鼓、鈸各一人,獅子一大二小,大頭佛、阿陀、猴子各一名,配有大刀、雙馬、耙叉、鐵尺、錘、棍、標槍等武術器具。
舞犀獅按次序分為5場:開場鑼鼓以打“二花”鬧場;第一場次由頭戴麵具、手拿柳枝的“大頭佛”引犀獅出場後,分別做“引獅”和“吃青”動作,繞場兩圈,犀獅蹲下吃柳葉,大頭佛為獅子洗禮等;第二場次是阿陀與猴子互相嬉鬧出場,大頭佛發現“香包”被猴子搶走了;第三場次以搶“香包”為主要內容,開展了三次互相搶奪的表演,獅子吃了“香包”;第四場次是炮射獅子,大頭佛又奪回香包;第五場次是大頭佛高興地吸聞香包,並為獅子衝涼梳理,引獅子出場表演。緊接著進行各種武術表演至全場結束。
各路醒獅盡顯威武本色
遂溪醒獅
遂溪醒獅始於唐宋,到明清時已盛行,並形成了習俗,成為一門獨特的傳統藝術活躍於民間。遂溪醒獅的表演已從傳統的地獅逐步發展到凳獅、高台獅、高竿獅、樁獅。最高的樁近3米,醒獅飛躍跨度最大達3.7米索樁,已被載入上海吉尼斯世界紀錄,充分體現了“新、高、難、險”的特色,被譽為“中華一絕”。2003年12月,遂溪縣被命名為“中國醒獅之鄉”,為全國唯一的縣級醒獅之鄉。2006年,“遂溪醒獅”被國務院宣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保護名錄。
遂溪民間舞獅,有一種甚為莊嚴的俗規,叫“點睛開光”。凡新紮好的彩獅,不能隨意舞動。須擇定時辰吉日,設台焚香,新獅由舞者係戴好且伏於案前,由鄉裏選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捧酒向東南方向參拜、奠酒。之後,手持袖葉或樟術葉為俯跪於地的新獅拂掃頭、背,再用紅綢為獅角結球纏飾,謂“額角紅光”之意,然後,點睛者手執新淨毛筆,沾朱砂汁或金粉、紅油,於獅前點頭致意,此時,獅頭微微向上昂起,點睛者即用毛筆在獅的左眼和右眼各點一下,並用手輕撫獅頭拍三下,隨即揚起手中之筆,“點睛開光”儀式完畢。全場歡動,鑼鼓擂響,鞭炮齊鳴,新獅在地上蠕動、眨眼、動耳、擺尾、驀然騰立起步,向前、左、右方向分別參拜,合著鼓點撲躍騰挪舞動起來,儀式亦隨之結束。
遂溪醒獅表演獨具一格,融合了南、北獅表演之長,在吸收南、北獅精華的基礎上創新,在套路、難度、鼓點、表演動作、表演形式等方麵不斷推陳出新,從單獅到雙獅到多獅、從地獅到凳獅到高樁獅、從普獅到夜光獅、從男獅到女獅、從太獅到幼獅等,觀眾讚不絕口,歎為觀止,屢獲國際和全國醒獅表演、競技大賽大獎、金獎,全國性大型活動上的醒獅表演基本都邀請遂溪醒獅參加。
遂溪縣文化藝術學校醒獅團是遂溪醒獅表演最高水平的隊伍之一。該醒獅團被任命為中國民協獅藝委員會培訓部,承擔中國民協獅藝委員會醒獅表演的研究和培訓工作。該醒獅團依托文化學校的優勢,對醒獅表演的鼓點、套路、表演形式、獅具等方麵進行了創新,其鼓點沿用了雷州半島傳統鼓點,在其基礎上增、減、換、變,既具雷州半島特色,又適合現代醒獅表演的要求,獨具特色又獨樹一格;套路不落舊套不隨人後,不照搬照套某些老牌獅團的套路,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創出新路子,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表演形式上增加了幼獅、女獅和夜光獅表演,尤其是幼獅表演天真活潑,純潔可愛,深受遊客的歡迎和喜愛;獅具製作上力求製作出適合自己表演套路的獅具,具有自己的特色,樹起自己的品牌。
遂溪醒獅融武術、舞蹈、音樂、雜技、美術於一體,表演儀式、形式、套路、技藝豐富多彩,文化內涵深厚,承載了遂溪人與大自然抗爭的曆史。遂溪民間醒獅團現已達255個,參演人數1萬多人,活躍於國內外,曾獲多項榮譽。
舞被獅
這是佛岡湯塘鎮的一項民間活動。佛岡縣湯塘鎮圍鎮村從清末以來一直有元宵上燈舞被獅的習俗。每年元宵節前,當年村中生育男孩家庭的婦女,拿出自己的床被,兩人一組在獅頭的帶領下連成一長條龍,她們在村子裏生男孩家的院子裏、屋內、祠堂前起舞狂歡,被子時而當成獅子、時而將被子做了嬰兒狀、時而用竹竿習武擊打、時而又圍著篝火狂歡跳躍。
該村舞被獅活動起源於清朝初年,有四百多年曆史。相傳,為求祖先保佑,當年該村村民決定上山找山墳,並把太祖骸骨遷回村裏祠堂。人們在群山中沒有找到太祖墳卻找到太祖婆的墳墓。商量後,大家同意把太祖婆的骸骨運回村子。當時烈日如火,人們擔心太祖婆的靈魂被陽光滅殺。一位剛生了男丁的媳婦提議把包孩子的被子當遮陽傘用,這樣太祖婆的骸骨就在被子下安全運回了村子。當年,該村風調雨順,人丁興旺,收成豐厚。村裏人認為是太祖婆顯靈福澤全村。為祈求太祖婆年年保佑,讓全村事事如意、人畜平安。村長建議每到元宵節都由女人在祠堂舞被獅讓太祖婆高興。這種表演儀式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並且規則也有了新的內容:除堅持不準男人參加表演外,隻允許當年生男丁或新娶媳婦的人家派人表演。
湯塘鎮圍鎮村的舞被獅活動在“文革”期間一度停止,改革開放後又興盛起來。舞被獅以其獨特的形式和內容記錄了兩百多年來佛岡婦女最原始的社會地位以及她們追求個性解放、追求平等的願望。
舞被獅是一項綜合性的民俗活動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舞蹈、武術等方麵的內容,體現民間獨具魅力的創造性。這些舞蹈原始質樸,大膽奔放(如抱嬰舞,打竹竿舞等)。它表現出對生命的熱烈歌頌和對女性自由一定程度的尊重,是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民俗學標本。同時這種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脆弱,需要社會各方麵的關注和保護。目前,舞被獅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批申報項目。
高腳獅
高腳獅又名“高挑獅”,流傳於茂名市電白縣電城鎮,源於明末清初。據說當時電城鎮的生活條件較差,瘟疫流行,為強身健體,當地尚武之風盛行,武館興旺。城中心北街有一間“健園”武館,平日以舞獅為主,同時教授武藝。一日該館的師傅走在街上,不經意一抬頭,發現宮廟的屋頂上立著兩個琉璃瓦製成的小獅子,他突發奇想:將傳統的醒獅加以改造,在獅腳下加上竹竿,讓舞者持竹竿舞動獅子,舞起來可能會好看!他回到武館馬上紮了一個頭尾各有一支竹竿的獅子,並組織幾個館員舞起來。果然,人們被這種新穎、奇特的獅舞吸引住,紛紛拍手叫好。從此,高腳獅子舞就在電城一帶流傳開了。
舞者均為當地農民,一般在春節、元宵、年例等節日及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長2米,重16公斤,小巧玲瓏,造型精致,與南獅最大的不同處是有4隻腳。頭尾用挑杆支撐,由兩個人同時操作表演,一對獅子對一個獅引。
表演時,彩旗開道造勢,獅子在獅引的引領下,隨著挑杆的舞動上下翻滾,奔騰跳躍,表現出獅子的各種神態,形象逼真生動。高腳獅舞的動作剛勁有力、粗獷奔放,表演節奏強烈,具有陽剛之氣。高腳獅舞以打擊樂伴奏,有大鼓,大、中鑼,大、中、小鈸,由司鼓指揮,跟隨演員的動作變化和位置變化而變換節奏。高腳獅表演的特點是人獅共舞,二者融為一體,產生出一種獨特的表演風格。
高腳獅是廣東獅子舞中的獨一形式,具有藝術和民俗的研究價值。主要藝人有謝景文、謝景勝、謝李祝等。
福永醒獅
醒獅舞是深圳福永傳統的民間藝術,流傳達數百年。在福永,舞獅習俗源遠流長。清嘉慶年間的福永,漁民以竹木、布或紙紮成獅子,敲鑼打鼓,舉行舞獅活動,舞獅由此逐漸演繹成當地群眾喜慶和祈福的傳統活動,並日益興盛起來。改革開放以來,舞龍獅和唱大戲較好地得到發揚和繼承,特別是醒獅藝術更深得福永群眾的喜愛和讚賞。因此,醒獅表演的傳統習俗在福永沿襲至今。
福永的舞獅技藝屬南方派係,稱為“南獅”,一般由獅頭、獅身、獅尾構成,獅頭以竹木等紮成框架,再用布或紙裱糊裝飾,並飾以彩色,眼、耳、口等均可活動。獅身由大塊布料縫製,獅頭、獅身均精心裝飾,力求形似,重在神似。福永醒獅舞有獨特的藝術特征,最大的特點在於運用眼睛的閉合和口型的張合來表現喜、怒、哀、樂的各種神態,用柱樁、鋼絲等道具來展現技巧。
福永橋頭、塘尾、福水、懷德、白石廈五個村的醒獅隊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從清嘉慶年間(1796-1820)起,一百多年以來,這五個村一直保持活動,就是在“文革”時期也未中斷過。如今舞獅活動已成為福永的一個傳統,其中以橋頭、塘尾醒獅尤為出名。
福永的醒獅,新獅初舞都要舉行一個莊重的儀式,叫做“開光點睛”。醒獅表演前要先選擇一塊空地,燒香拜神,以賦予獅子靈氣。舞獅程序由起鼓開始,伴奏樂以打擊樂為主,基本有大鼓、大小鑼、大小鈸等。舞獅的鼓法有“三星”、“五星”、“七星”之分,現主要以“七星”為主。基本步法注重馬步,多以四平大馬為主,配以跳躍步法、麒麟步法、交叉步法等多種步法,獅頭與獅尾協調配合,獅子的動靜與鼓樂的節奏配合,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一般的舞獅隊獅頭表演時隻運用眼睛的閉合來表現喜、怒、哀、樂,而福永醒獅除以眼睛閉合表演以外,還充分利用了口型的張合,來表現獅子的情緒。同時,用以呼吸的配合來展示其形態的多樣性和無窮的變化。
福永醒獅通常以梅花樁表示三山五嶽的跨度,每“山”間隔1.4米,獅頭托在獅尾雙肩迅速一起跨過,充分表現出其功底的深厚,動作的精湛。福永醒獅配以樁、柱、鋼線作為道具,以此象征崇山峻嶺及鐵索橋,每場比賽或表演都編排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來演繹。獅子在整個過程中以喜、怒、哀、樂、醉、動、靜、驚、疑、猛等不同的表情和神態表演“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情節。舞獅中以“采青”、“舞柱”最為精彩,這是舞獅的高潮。一招一式融入禮儀教化的內蘊,遒勁揮灑,雄風獵獵,步法眼神、身位神態、鼓樂舞獅均配合默契。
近二十多年來,福永醒獅曾多次參加省和全國比賽,榮獲金獎,並代表國家參加馬來西亞國際獅王爭霸賽,榮獲第三名。福永醒獅舞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