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獅舞有情趣
梅州舞獅
梅州獅舞活動是在春節期間,一般是從當年的臘月二十五一直舞到次年的正月初五。這一段時間到處都可以聽到舞獅的鑼鼓聲,城鄉各地都在進行著舞獅活動。梅州舞獅的獅班規模大小不一,少則八人,多則十幾人。但每個舞獅班都至少要有二人扮成獅子,一人扮成大頭和尚,一人扮成猴子,另外四人敲打鑼鼓。稍有名氣的大的獅班是由各村集資請去表演,小獅班則要主動走村串戶為每家拜年以領取紅包。有時候常常兩個獅班甚至幾個獅班相遇路上,就要在觀眾起哄中鬥上一番。獅舞增加了春節期間的喜慶氣氛,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有時候遇到一些比較重大的活動,獅班也被邀請,為活動送去熱鬧和吉祥。
舞金獅
這種獅舞主要分布在廣東梅縣境內以及臨近的福建大埔縣等地。金獅舞又叫獅仙舞,或“五鬼弄金獅”。獅舞開場前,會有一套武術表演,有的還加以武術器械表演。
此舞取材於《西遊記》中的一個故事,講的是唐僧去西天取經的途中遇到的毒霧,聞知隻有某山獅仙能驅除此害,就叫孫悟空等弟子前去請其出山。孫悟空等使出了逗、弄、引等招數,終於請到獅仙前來繞山一周,終於驅邪除害,為他們的取經道路除去又一障礙。
獅子在這裏是驅邪鎮惡的象征,所以在表演之前,都要先登門人堂參拜,以驅邪魔,以保平安。舞蹈中除了由單人作舞的獅子外,還有兩個猴子、一個沙僧、一個豬八戒、一個駝背佛共五個配角(即五鬼),全舞以他們與金獅的抵角、逗弄為情節。
獅仙是單人作舞,五個配角各戴道具,穿著不同的服飾裝扮,手持揮袋、鐵耙、蒲扇和杖棍等物件。除了獅子表演跳躍、翻滾攀登(上八仙桌)之外,還要在鑼鼓伴奏下,由獅子和“五鬼”完成一套表演程式,如拜山、出山、參獅、洗獅腳、洗獅身、種假青、種真青、吃青、挖井、飲水、睡獅、扇獅、逗獅、鎮獅、歸山等。此舞不乏如孫悟空“騎桌角”、“翻高架”等高難動作,屬於以武藝見長又別有情趣的獅子舞。
舞青獅
青獅舞又稱“獅王舞”,獅子的臉膛是青色的,故名。按照古代五行八卦和季節、方位配合,青是東方和春天的顏色,所以,在百獸中常以青者為王。舊時,如果金獅與青獅在途中相遇,前者必須讓後者先行。獅王舞以武功見長,是獅子與一個大麵佛的對舞,舞畢還要加演一場武術表演,包括拳、刀、槍、棍四種武功。古時,周邊幾個獅班常常相互比賽武藝,其中以閩粵贛邊上的福建連城的獅班武藝最為高強。
舞仔獅
舞仔獅又稱“仔獅燈舞”,流傳於大埔青溪、長治、茶陽、湖寮一帶,始於1941年的青溪蕉坑村。仔獅一般為兩隻,參與獅班龍隊表演。仔獅口含可供戲耍的燈球,身首活躍靈巧;獅子的頭尾以竹篾為骨幹,以紙或布裱麵,彩繪裝飾其上,兩旁還各自伸出一根一米長的手把供人把握,用以操縱仔獅做出各種動作;獅子的腰身以竹圈為骨幹,粘貼飄帶,與頭相連,收縮自如;紅燈球直徑40厘米,有紅、藍、青等色,用線繩固定於獅子的嘴中。
舞仔獅是在提線木偶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用提線木偶技術製成帶球(燈)和仔(幼)獅。表演者帶動繩索暗中牽引,操縱獅子首尾開合,獅腰伸縮自如,當獅子身體伸直時,燈球在其口腳之間,整個造型似獅子在含球和抱球;當獅子尾巴搖擺至獅子頭部,腳折疊並攏時,燈球即離體外出,獅子做頂球或拋球狀。
主要套路有:“雄獅出山”、“畫眉跳架”、“流星趕月”、“貓兒撲鼠”、“臥地滾球”、“鯉魚挺水”。大獅老成持重而不失活力;仔獅則稚氣未除,淘氣可愛,活靈活現,再現出仔獅頑皮可愛的樣子,妙趣橫生,歎為觀止。此外,仔獅舞還吸收了一些戲曲雜技的手法,用操持把杆配合以貓蹲、蹦跳、躺臥、滾動等身法舞步,有的還伴有演奏音樂。仔獅舞原來的表演隻適宜於晚上在場地狹小的山區村落進行;現在,“仔獅燈”已由廣場表演發展到舞台表演,由獨舞、對舞發展到群舞。
舞席獅
席獅是在梅州山區辦喪事時,和尚做齋、超度亡靈的佛場中進行的一種遊藝活動。舞時,由一個和尚就地卷起一張草席作為獅子,另一個和尚持扇伴舞,伴奏是單調沉悶的鑼鼓。雖然席獅道具和音樂都很簡樸,但在念經、拜佛超度亡靈的喪禮佛場這樣悲切沉鬱的場合中,倒成了一種插曲,並且舞者舞得頗有情趣,卻也起到了一定的調節作用,頗有“鼓盆而歌,長歌當哭”的意味和情趣,思之令人神往。
舞席獅的流行,與梅州客家山區特殊的地理環境有關。一來村落分散,村落小,房舍也小,一次喪事來客眾多,住宿就成了大問題,因此,通宵做齋就成了一個幫助主客度過漫漫長夜的好辦法;二來,僧人為了謀生,就要盡量根據各地的條件,滿足主家的要求,運用一切可以吸收的手段,以使齋事豐富好看。除了佛門傳統的念經、拜佛之外,還不斷吸收民間音樂、舞蹈等與佛事進行更多的結合。這就形成了席獅舞。另外,僧人們還會表演一些民歌小調,鐃鈸舞、火花舞、蓮池舞等民間舞蹈。
舞青蛙獅
又名“神獅子”,流行於樂昌市北片鄉鎮,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舞蹈。青蛙獅的製作,工藝奇巧,別具一格。它集我國南方農村較為常見的朗獅之秀麗,取青蛙之貌狀融為一體,用竹篾、藤條、木板、鐵絲、土紙、麻布、雉雞尾、小鏡片等材料,通過紮製、繪形,接上五彩錦布獅被而構成。
青蛙獅的出舞,多見於年節喜慶等民眾活動場合。通常以七至九人組成隊伍,其中一個人將獅頭套在頭上,獅被從胯下撩起複折向上縛在腰間。用口咬住獅頭內特製的橫板,雙手伸出放在胸前或體側,配合鑼鼓節奏,頻頻伸縮來回相扣,做蛙跳狀。另外兩人頭戴麵具分別扮作“靈獅”、“笑麵”,手執青草、葵扇伴獅同舞。青蛙獅的基本動作套路,主要有“蛙獅出遊”、“蛙獅參拜”、“蛙獅探洞”、“蛙獅跳槽”、“蛙獅望月”、“蛙獅謝采”等二十多種。此外,伴獅起舞的“靈獅”、“笑麵”,不僅頗為有趣,還不時作出各種逗引驚懼的舞姿情態以逗樂觀眾,增強表演氣氛 。
潮汕獅舞展雄風
潮州舞獅
民間把獅視為能驅邪製煞的吉祥物,故每逢傳統節日、新建築物落成、橋梁通車慶典等都要請舞獅隊來舞一舞。特別是在春節期間,舞獅是最常見也是最受人們歡迎的一項動物舞蹈形式,不論男女老少,一聽見舞獅的鑼鼓聲便立於門廳之前恭候著。獅隊一到即燃放鞭炮迎接。這時婦女們都爭著從獅身拔下幾根獅毛拿回家給小孩係帶保平安,也有的係結於豬圈上,以祈人畜興旺。
舞獅大多結合武術表演,故此舞獅隊(俗稱虎獅班)多由拳館(武術館,有的稱為國術館)的拳師組成。獅有青獅和紅獅之別,青獅的頭部略小巧,目深陷,額頭突出,它以青的顏色為基本色調;紅獅的頭部稍大且呈方塊狀,看來有些笨憨模樣,它是以紅的顏色為基本色調。
潮汕獅舞還有“文獅”和“武獅”之分。“文獅”由兩個人分別戴上麵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執葵扇,引領獅子邊舞邊行進,獅子也不斷抖鬃、打滾。每遇有人在門前燃放鞭炮,舞獅隊就得停止行進,向主人拜年。“武獅”拜年對象是當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當獅隊一到,主人便點燃鞭炮,此時鑼鼓齊鳴,獅隊表演翻滾、騰轉、跌撲等動作。最精彩的要算主人給獅子賞紅包。舞至高潮處,主人便從二三層樓的樓口懸空掛下紅包。舞獅隊便在主人協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疊到紅包底下。獅子在鑼鼓聲中,從容沉著地爬上一張張桌凳,直到攀上最高層,再縱身張開嘴巴把紅包取下來。圍觀的人群中爆發出如雷的掌聲和喝彩聲。獅子就頷首垂腰四方作揖向人們祝福。
獅舞作為傳統的舞蹈形式,在舞的時候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矩和一套表演程式。
其規矩是每到一個地方應先行參拜儀式,然後才起舞,參拜的對象依次為當地伯爺神、公用水井、鄉裏的長老,當地開設拳館的話也應登門參拜,其次是挨家逐戶參拜。受參拜者如有新建築物也要帶著舞獅進去舞一舞,驅除邪惡,祈求吉祥。舞獅每到一家,主人都燃放鞭炮以示熱烈迎請。但此時獅子不能隨意進門,而應高舉獅頭迎著鞭炮不斷起舞,直至鞭炮燃放完了才能進門參拜。參拜時必須繞圓周三圈,每圈都應在灶神前從左到右至中間作三叩首動作。參拜完畢要離開時,獅頭必須麵對主人舞動後退出門,並呈送賀年卡或賀聯表示祝賀。全部參拜完畢後便在當地找一寬闊場地打圈表演。
舞獅表演程式是由舞獅者舉起獅頭作搖頭擺腦姿態,然後快步繞圈走動,邊走邊舞,有如猛虎下山之勢,當舞至場中心時,立即俯坐於地上,時而用腳搔腹背,時而轉頭咬尾巴,這一動作叫做“搔癢咬虱”。忽而又臥地滾動,這一動作叫“翻身反肚”。接著是伏地打瞌睡。這是表現雄獅正坐養其神,動作惟妙惟肖。此時還有一戴假麵具的(俗稱“獅鬼”)對著雄獅任意戲弄,為觀眾增添情趣。
舞獅表演過後便是武術表演。拳術有朱家教、李家教和南枝手等拳路之分,但其表演程式大體都是相同的。武術表演完畢又舞起獅來,按初進鄉時參拜的次序依次告別主人,這時,主人自願給舞獅隊封上一個紅包,錢多少不拘,以示吉祥、幸運;有時候隻是贈送一麵錦旗給舞獅隊以表謝意。
榕城舞獅
廣東曆史文化名城榕城,每逢春節、開業、聯歡會、祭祀、遊行等重大節日或慶典,榕城人民都有舞獅納福迎祥的風俗。在榕城,從前鄉民平日忙於農事,休閑之餘總想好好的娛樂一番,舞獅就此孕育而生。農暇之時,鄉民練習舞獅舞法;逢年過節,鑼鼓喧天,鄉民相互切磋技藝,增進友誼;有時同至附近的同宗鄉鎮上一起舞獅,具有聯絡同宗感情的社會性功能。榕城舞獅除有習武和娛樂功能外,還有驅逐疫鬼的意義。
榕城舞獅多是舞青獅。青獅由傳統手工製作,用木頭作為支架,用牛皮紙一層層由內向外塗貼而成,達到一定厚度後再塗以顏色,畫出額頭、牙齒,雕刻出鼻孔,最後安上耳朵和眉毛,最後輔以獅被和獅尾。製成的青獅前額突出,鼻孔高大,眼似銅鈴,長須、卷發,猙獰威猛,獨具潮汕民俗文化特色。
揭西舞金獅
在揭西縣民間,每年春節都有舞金獅的風俗。相傳很久以前,大地上風和日麗,泉水叮咚,山花爛漫,靈芝遍地,佳果紛呈,一如仙境,百獸和睦共處,彩鳳翔集,它們餐果飲泉,自由自在。一天,忽然從天上飛來一隻金毛獅子,獨霸大地,傷噬萬類,飛禽走獸饑渴待斃,花萎果落,歡樂的大地頓時陷於死寂。
大慈大悲的西天佛祖見狀,為了普救眾生,指派沙和尚下凡,施展神通,製服金獅,命令它皈依佛法,為眾生造福。金獅依法,與靈猴為友,每年春節前夕即至,為眾生驅除災病瘟疫,歲歲如是,萬眾皆樂,遂成風俗。
及後民間組織武術隊,春節時配合舞金獅下村落戶拜年,表演武術(打獅),成為民間一項體育活動。
中元舞榕獅
中元節習俗。20世紀40年代前,潮州中元節還有“舞榕獅”習俗。把幾個木炭籠用繩子紮成獅子模樣,然後披上榕樹葉,再插上許多香,儼如獅毛,另外取一個也是插滿香的柑子,做成一個火球,安在獅子前麵,宛如獅子弄球,在街上邊遊邊舞,俗稱“舞榕獅”。
惠來舞虎獅
在惠來縣各鄉鎮,每逢正月初一至廿日,也有當地的虎獅班到各處表演。“虎獅”可分矮腳“虎獅”與高蹺“虎獅”兩種,但造型是一樣的。其獅頭可以當作一件精美的工藝品來收藏,它是用薄紙在模上多次貼製成坯,眼睛、耳朵都可以晃動,嘴巴開合自如,上繪各種花紋,並繞上一條獸皮在頭上。獅身為黃布繪製,獅尾是一蓬大紅絲。一人執頭,一人執尾,配合默契,演出千姿百態。高蹺虎獅還有一個獅童,俗稱“虎獅娘”,套上一個變形誇張的大頭殼,笑容可掬,一手執一支破葵扇,有的一手還執著一個小彩球,逗引著虎獅。高蹺一般有五尺高。舞獅之後是武術表演。先是單人徒手,單人帶械,再是雙人徒手、雙人帶械,最後是群打及特技表演,如衝火圈之類,舞獅至此結束。
碣石五色獅燈舞
相傳在明洪武年間碣石五色獅燈舞就已經有了,並逐漸成為碣石鎮最富有地方特色、群眾喜聞樂見、曆史最悠久的民間傳統娛樂節目之一。威武雄壯的五色獅燈舞既融合了外地舞獅特點,又獨具地方特色,形成了突出當地民俗的傳統舞蹈。
碣石於明朝初期設衛,建有碣石衛淺澳炮台,是明清時期我國的海防軍事重鎮,駐軍由朝廷在全國各地統調。雄獅稱為百獸之王,所以在碣石衛駐兵軍旅娛樂之中,用舞獅來展示軍人的雄風,在民間用雄獅來驅邪除煞。至清光緒年間劉永福任碣石鎮總兵時,極力提倡開展五色獅燈舞活動,在民間達到極盛時期直至民國期間,在20世紀50年代一度冷落。改革開放以來恢複活動並擴大規模,1996年應邀參加了亞洲帆板賽開幕式,2005年參加泛珠三角民間藝術節暨經貿活動文藝巡遊,獲得廣大觀眾的好評和有關專家的肯定。五色獅燈舞成為慶典活動、節目娛樂中不可缺少的品牌內容。
五色舞獅的製作方法是用竹片紮成骨架,裱上薄綿紙或絹布,獅身高2.8米、長3.2米、寬1.2米,內空,有安插火燭的裝置,分獅頭和獅尾,獅腰用軟繩連接,可以前後活動,獅頭和獅尾各裝竹竿一支。五隻獅分別塗上青、藍、紅、黃、深藍五種顏色,故稱“五色獅燈舞”,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和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
舞動時,每隻獅由兩人高舉舞動,同時配有大嗩呐、大鑼鼓等樂器伴奏助威,又有“五福頭”和“三扇燈”伴舞,整個隊伍達六十多人,場麵特別生動活潑、氣勢如虹、十分壯觀,尤其是夜間獅身內插上火燭舞動表演時更加神氣活現、光彩奪目,令人豪情振奮。相傳大獅能吞食世上“惡煞”給人們帶來吉祥喜慶,因此五色獅燈舞所到之處,人們鳴炮、喝彩助威、熱烈歡迎,稱之為“瑞獅起舞”、“五彩獻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