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飛騰氣勢雄

龍,在《說文解字》中解:“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傳說炎帝、黃帝、堯、舜和漢高祖劉邦的誕生及形貌,都與龍有關,是龍種、龍子。古越人也認為自己是龍種,故斷發文身,以像龍子。所以龍具有所有圖騰的基本特征,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直至今日,我們還常說“龍的傳人”或“龍的子孫”,這些都是圖騰祖先觀念的殘餘。

舞魚、舞獅、舞龍等雜戲的起源,都可追溯到漢代的“魚龍戲”(也稱“魚龍舞”)。《漢書?西域傳讚》載:“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延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唐顏師古注:“魚龍者,為舍利之獸,先戲於庭極,畢;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魚,跳躍漱水,作霧蔽日,畢;化成黃龍八丈,出水敖戲於庭,炫耀日光。”描述魚龍戲演出時利用雜技中的幻術,開始扮成巨獸表演,類似舞獅子,又借煙霧作掩護變為舞魚,再借水霧蔽日,從舞魚變為舞龍,精彩紛呈。魚龍戲在唐宋時很流行,多見詩人吟詠。唐代陳子昂《洛陽觀戲應製》詩雲:“雲鳳休征滿,魚龍雜戲來。”宋代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鳳簫聲動,玉壺光滿,一夜魚龍舞。”

龍是中國最重要的吉祥物,是由中華民族塑造出來的,由類似牛嘴、豬鼻、鹿角、蝦須、虎腿、鳳爪、蛇身、獅尾、鯉魚鱗和人的胡子等物構成的龐大動物。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廣袤土地,被稱為“龍的故鄉”;中華兒女,被稱為“龍的傳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一種精神、一種企求、一種寄托、一種祝福,是華夏民族勤勞、勇敢、奮進、拚搏精神的象征,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麵,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

人們把龍當作吉祥的化身,相信它能興雲作雨、消災去難、除惡辟邪和降妖伏魔。所以民間舞龍的內涵也多是祈雨祈福、娛神娛己、彰力顯威、興旺人丁、辟邪納福。象征著吉祥喜慶、歡樂幸福的舞龍,已成為廣大城鄉喜慶佳節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同時也是目前我國推行全民健身計劃、增強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重要大眾體育項目之一。

舞龍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寄托了人民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千百年來,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加工創造,舞龍已成為一種形式完美,並且具有濃鬱民族風格的民間舞蹈。舞龍運動是指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遊、穿、騰、躍、翻、滾、戲、纏等動作和套式,充分展示龍的精、氣、神、韻等內容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

據統計,全國有龍舞72種,廣東占了36種,以龍體製作材料的不同,龍舞可分為布龍舞、草龍舞、紙龍舞、百葉龍舞等;以龍體製作方法的不同,龍舞又有香火龍、段龍、板凳龍、人龍等;以龍頭形象的不同,龍舞又有鳳凰龍、蝦公龍、青蛙龍、鴨頭龍等;以舞法的不同,有魚化龍、獅龍、龍虎鬥、水龍船、旱龍船、滾地龍、遊龍等;以顏色命名的有青龍、白龍、黃龍等;以表演效果命名的不同,有火星龍、夜光龍、子母龍;等等。以各地區不同,舞龍的種類也不同,如湖南,舞龍就有三人龍、竹葉龍、蓼葉龍、扁擔龍、人龍、稻草龍、香火龍、七巧龍、板凳龍、滾地龍等;浙江的荷花龍、拚字龍;雲南的水龍;江蘇的片龍、羅漢龍;河北的擺字龍;等等。廣東舞龍種類繁多,但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火龍:霹靂迸火射地紅

火龍也叫“燈龍”、“龍燈”,多是在春節以及元宵期間的夜晚舉行,有時還伴隨焰火、煙花等表演形式。火龍在廣東的分布最為廣泛,幾乎遍布全省各地。

羅定香火龍

現羅定市、佛山市及新興縣簕竹鎮一帶,素有舞香火龍的習慣,其中以羅定市的最有特色。羅定人舞火龍有悠久的曆史,深受民眾的喜愛,龍的製作手藝及舞龍技巧,流傳於離縣城不足三裏路的素龍平南村。每逢喜慶節日,這個村子就有以舞龍為主的民間娛樂活動。鄉民們為能躋身於舞龍隊伍中而感到自豪,因為這是一種強者的活動。1988年參加廣東省民間歡樂節表演的舞龍隊伍,就是來自各行各業的舞龍好手,包括司機、經理、醫生、個體戶等,還有少年兒童,他們之中年齡最大的67歲,最小的才10歲。一條大金龍,兩條小金龍,各顯其能,老少同樂。

羅定的火龍在造型上十分講究。整條龍分為18節,全長48米,製作精良,金光燦燦。尤其龍頭巨大,重約六十餘斤,形狀威武雄奇,氣勢不凡。舉龍頭者,非有強健的體魄和紮實的功夫不可。在表演上,經過長期的發展和豐富,動作花色越來越多,近年來又吸取了東莞煙花龍的表演特點,形成了自己的創新風格,融會紗龍與煙花龍表演特點於一身,使龍舞表演更加高潮迭起。當表演進入高潮時,巧藏於龍體內的煙火陡然點燃,頓時五彩繽紛,焰火映天,金龍化為豔麗的火焰升騰,熱烈壯觀。

始興香火龍

除了著名的羅定香火龍之外,韶關始興縣司前鎮溫下村有春節舞香火龍的習俗。每年大年初二那天,是村民們製作香火龍的日子。龍由龍珠、龍頭、龍身及龍尾組成,用禾草和樹枝、藤條等紮製;每隔三米放置一個草枕,用繩索和草藤連接整條龍。第二天,夜幕降臨,火把齊明,鑼鼓開路,老人們帶領年輕人把點燃的香火插到龍身上的草枕上。一條大龍紅光閃閃,氣勢不凡。在密集的鑼鼓聲中,舞龍頭的壯漢大喊一聲:“起身囉!”火龍開始起舞。

火龍穿街過巷,舞到村中禾場,表演九圈;最後拜社神、祖先。如此連續三夜。最後一夜要裝兩次香火,火龍要遊本村的龍埂山。火龍向山頂爬行時,場麵壯觀。火龍遊山完畢,一村父老爭先恐後地拆取龍身上的香火帶回家中,插在門神及灶神的香爐中,祈求合家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後,便火化龍身,送龍上天。

火燒龍

火燒龍以豐順、埔寨等鄉最出名。火龍用竹篾紮架,糊上一層又一層白紙,龍頭高昂,口銜寶珠,龍身或9節或11、13節不等,遍體彩繪鱗甲,金光閃閃,全龍長十幾米至二十幾米,龍身四周紮滿五顏六色的鞭炮、煙花。

年節來臨,埔寨鄉五個村子各出其龍。火龍出門是很隆重的,由幾十位手持火把和鞭炮的小夥子在鞭炮和鑼鼓聲中從祠堂裏請出來,左右簇擁著身裝鞭炮和煙花的鯉魚燈、鼇魚燈。主持人在廣場上鳴放引龍出海的信號,一隊舉著紅黑雙色木棍的壯漢應聲入場,踏著鑼鼓點繞場舞棍,清理出足以容納龍舞的場地。

終於,火龍出場了。

耍龍者赤膊袒胸,身著短褲,分別持龍頭、龍身的把竿,他們緊隨龍珠而舞,火龍翻騰、撲閃、盤旋,氣勢雄偉,場麵壯觀。當熱烈氣氛醞釀得差不多時,主持人點燃鯉魚燈、鼇魚燈身上的鞭炮和煙花,接著點燃龍嘴中的煙火,於是,龍嘴火花四射,引燃龍全身的鞭炮和煙花。霎時間,整條龍燃燒起來,五彩繽紛,聲震雲霄……舞龍的小夥子全然不顧焰火和鞭炮的燒灼,熊熊燃燒的火龍被他們的勇敢製服了。就這樣,舞者如神,觀者如海,所有驚心動魄、歡聲笑語都達到了最高潮。客家人認為舞龍者身上燒傷的痕跡不但是勇敢的標誌也是帶來吉利的預兆。

關於火燒龍,還有一個傳說。說的是從前埔寨有一條惡龍,一年大旱,有對年輕夫婦帶領村民挖渠引水,這惡龍竟飛出來,噴出烈火燒死了他們。他們的兒子長大後,與惡龍大戰三天三夜,引來神火燒死了惡龍,為父母報了仇,他自己也精疲力竭,壯烈犧牲。那一年,埔寨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村民們以舞燒龍紀念這一家三口。

豐順煙花火龍

現今豐順縣埔寨的煙花火龍據傳是在清乾隆年間從五經富傳入,但其實豐順火龍還有一個更美麗的傳說。相傳東海龍王的第二十一個孫子濁龍才貌雙全,深受龍王寵愛,可惜他不思進取,一味尋歡作樂,為非作歹,使老龍王十分頭疼。

一年,龍王出巡,路過南海蓮花山一帶,發現由於多年風雨失調,莊稼失收,民不聊生。龍王便派濁龍去調節風雨,也是給他一個鍛煉和立功的機會。可是濁龍卻懷恨在心,到了蓮花山,他無惡不作,故意堵塞河道,使當地的災情更加嚴重。百姓們忍無可忍,紛紛向龍王投訴。龍王隻好命令小宮主青鳳前往查辦。青鳳宮主查實濁龍確實冒犯天條,罪行累累,便大義滅親,乘濁龍睡著時把他殺了。然後她行雲布雨,滋潤萬物,很快河道川流不息,莊稼蓬蓬勃勃。

埔寨人民的祖先把這古老的民間故事,巧妙地通過“燒火龍”的藝術形式進行表現,並作為鬧元宵的群眾活動,代代相傳。1987年廣州的歡樂節上,豐順縣的火龍以古樸新穎、生動精彩的表演,轟動廣東,名揚海內外,那些精彩鏡頭還被電影導演編進了電影故事片《花街皇後》,為電影增添了不少民俗風采。

以前的火龍用稻草、竹篾紮成金龍形狀,現在則用布料取代稻草。長達三十多米的火龍,分成13節。舞動時,龍由四十多個頭戴花帽、身穿褲衩的赤膊大漢高擎著,隨著在前麵引路的火球滾動前進,或騰躍,或潛遊,或翻滾,在歡樂的鑼鼓聲中,赤膊大漢們劃動“火蛇”(竹繩火把)繞場三周向觀眾致意,然後用香火或“長蛇”點燃各節火箭珠筒引線。此時,龍疾行如飛,萬弩齊發,口吐彩珠,身噴流星,呼呼嘯叫,頓時煙霧迷蒙。舉“火蛇”者,點燃地上的火箭筒,朝天噴出五光十色的火焰,布成火陣,金龍在其中時隱時現,氣勢雄渾,粗獷壯觀,構成絢麗多彩的“金龍鬧海圖”,以示金龍降臨,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太平盛世,百姓安康。

揭陽喬林燒龍燃鳳

據《揭陽縣誌》載稱,遊龍迎春自明代即傳入古喬(即喬林),每年農曆正月初二舉行。每年臨近元宵的初十晚上,揭陽西郊古喬林村家家張燈結彩,這個時候村民們就會在村中寬敞場地裏乃至田野間舉辦“燒龍燃鳳”的盛會。古喬林村的龍和鳳是較大型的彩紮工藝,都是用竹篾綁紮而成,飛鳳用各色彩紙和錫箔紙粘貼為雲霞般的羽毛,彩龍從龍頭到龍尾共分七段,分別用布連接起來,四丈長的龍身或繪或貼,添上閃閃的鱗片,燃燒時顯得特別壯觀。燒龍燃鳳所占的場地叫做龍場,擺放的各種煙花爆竹把龍場圍成一圈,還要搭設“火樹”和“火塔”。

當夜幕降臨,趕來圍觀的人們把龍場團團圍住,這時候鼓樂齊鳴,手執火把的青年們飛快地點燃場內各種煙花,一瞬間整個龍場燈火璀璨,金星四射,繽紛斑斕,這時開始燃放的金鳳在龍場上空飛舞,鳳身上的焰火一齊噴射,形成變幻多姿的萬花圖;這時,一名男子高舉著龍珠翻騰滾躍著進了龍場,後麵緊隨著八個身強力壯的青年擎著彩龍走出“宮”來,每個人身上穿著紅色衣裳,腳打綁帶,雙手緊握龍腹下的撐竿,擺動起舞。

舞動一會,開始準備燒龍,燒龍就是將紮在軀殼裏的鞭炮、煙火點燃,爆發起連鎖的聲響,此時鼓樂大作,鞭炮齊鳴,火箭四方高射,火花漫天展開,龍嘴吐出火舌,龍眼射出光芒,龍身冒出金星,龍尾放出火花,龍身翻滾,好像騰雲駕霧、穿波逐浪,儼如神話龍宮中的縹緲世界,觀眾喝彩不已……舞者穿褲衩、布鞋,頭戴竹笠或包頭巾,由於光著上身,受火星噴射,看似冒險,但因身塗仁油,火星著身即滅,也無皮肉之苦。火化之後,龍身存下一個軀殼,這時便表演龍咬虱,動作轉緩,收場回家。

龍湖舞龍

舞龍是潮安縣龍湖鎮龍潮寨一項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逢年過節,群眾以舞龍迎納吉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龍湖的舞龍始於1918年,由當時的溪邊“竹槌會”(搬運工協會)從彩塘宏安引入。初時為紙龍(龍燈),即用竹篾分別紮成龍頭、龍身和龍尾,上麵糊紙,加以彩繪,節與節之間用布縫接,每節中間安上蠟燭,一路遊行助興。後來,鄉裏的許湘琴等人在此基礎上,模仿祠堂木雕盤龍和壁畫上的龍的形象,並博采其他諸如鱷臉、虎牙、鹿角、魚鱗、鳳尾等形狀,製作出別具特色的龍湖舞龍。藝人黃再鑫等大膽采用現代聲光,使龍頭栩栩如生,彩龍更加漂亮。

龍湖的龍長約23米,分龍頭、龍尾和龍身,龍身是由6節龍肚拚接而成的。整條龍前後共7節,直徑約45厘米。舞龍由8人表演,一人擎龍珠。表演者清一色武士裝扮,臉上畫臉譜,頭係青、紅或綠色頭巾,配以劍俠花,穿紅、黃色服裝,腰間紮黃色腰帶,小腿紮著腳綁。腳穿“六耳”草鞋,鞋尖係搭不同顏色絨花,顯得十分威武。舞龍融會了武術的功架,動作快捷,矯健有力,情緒激昂。全舞分為入場式、彩龍戲珠、首尾穿躍、首尾潛跳、龍身半轉、左右翻肚、單雙翻肚、總體翻肚、退跳誘龍等九套十式。表現了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以及奮發向上的昂揚鬥誌和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民國初年,龍湖的舞龍活動多由當地商戶組織,於節日期間參與遊神賽會活動,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一項民俗文化活動,而且遠近聞名。龍湖的舞龍隊還多次參加市迎春化妝遊行和各種慶典活動,深受各方好評。

揭西五經富的煙花火龍

揭西五經富也有燒煙花、燒火龍的悠久傳統。據傳清乾隆年間,五經富有一個叫曾富的人到蘇州經商,雇了一個小丫鬟幫做家務。丫鬟越長越漂亮,遂立為“副室”,成為現在五經富曾氏族譜中的蘇氏太。蘇氏生的兒子曾能和曾德成人後到蘇州尋親。在風光旖旎的蘇州見到燒煙花、舞火龍,感到非常驚奇,於是安心在此學習。他們學會了製火藥、火箭、引線、模架、龍形、彈弓、火鬥、動物造型、裝飾等工藝。回鄉後他們成功製作出舞龍。自此每年春節前農事之餘,便聯合各家各戶分工造火龍、做煙架,待到來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集中燃放。據推測這種活動在五經富已經流傳有兩百三十多年的曆史了。

瑤族舞火龍

春節至元宵期間,瑤族地區“舞火龍”,驅鬼祛邪,預兆吉祥。火龍用稻草或茅草紮成,分龍頭、龍身、龍尾等共七節,節與節分開,每節紮上一根棒便於執舞,另外紮一隻龍球,共八人揮舞,視為“八煞”。舞龍時,點燃線香並插在火龍的龍頭、龍身和龍尾上。龍珠在前引路,隨著鑼鼓點,火龍搖頭擺尾,或呼啦一聲騰空,或撲地潛水,或騰雲駕霧,或戲珠玩水。夜間舞龍,龍身上火光閃閃,猶如一條火龍遊動在山間,景色十分壯觀。火龍進寨時,各戶燃燒爆竹歡迎,並加點一把香火,為火龍添光,同時取下火龍身上的三支香插在祖宗神位上,保佑家境平安。火龍走遍山寨各戶後,到河邊或山泉源頭上燒毀,“龍”歸大海。

壯族舞火龍

壯族舞火龍亦稱舞火蛇或舞香龍,流傳在壯峒小三江、上帥等地。火龍的龍頭多用竹篾紮製,外部用紙糊粘,眼睛由圓鏡片貼製而成,龍身、龍尾則全部用稻草捆紮,龍長約八至十米,繪有五彩。舞龍隊一般逢春節串村走寨進行表演,以喜慶新春,祝願人們消災納福,來年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健康長壽。舞龍時,先把一紮紮的木香點燃,然後一炷一支分別插在龍身上,變成一條全身冒煙的火龍。開始舞時,前有一個人手舉龍珠,以珠引龍、戲龍,後麵十多人則手握把扡,將龍上下左右擺動翻滾,時而騰雲駕霧,時而翻江倒海。在夜間,火龍追逐火龍珠,十分逼真形象。每年舞完火龍後,即將火龍放置河邊或沙灘上點火燒掉,意為“放龍歸海”,來年再重新編紮製作,年年有新意。

沙灣大龍

沙灣的舞龍造型巨大,分為金龍、銀龍和夜龍。沙灣舞龍活動,相傳起自明代,一直是沙灣大型迎神賽會中一個娛神藝術節目。沙灣的大龍,有日龍、夜龍之分,而日龍中又有金龍、銀龍之別。白天舞動的是日龍,而夜龍則在夜間舞動,尤以夜龍最為精彩。如果金龍、銀龍和夜龍同舞,必是遇上大好年景,百業興隆,百姓安居樂業。

沙灣舞龍的製作最是精細。龍頭重約35公斤,龍頭加上龍金角,高約2.8米。龍頭先用粗竹紮成架子,再用較小的竹笏間架,最後用最小的細笏,以表現架子突出和凹陷的複雜麵容。外糊綿紙,繪以油彩,再貼上金、銀色薄紙。龍眼可以上下左右轉動,內藏大型手電筒,亮燈時光柱達50米遠。龍口張開露牙、嘴舌會顫動,龍須由馬尾做成。龍尾也是用竹笏紮作,形似獅尾,長約2.5~3米;龍腳兩對,掛在龍身左右兩邊,也是用竹笏紮作、紙糊彩繪而成;龍身先用粗竹笏紮成直徑1米左右的“硬箍”,再用較細的竹笏紮成“軟箍”。“硬箍”與“軟箍”間距約2米,稱為“一架”。一般的龍有30~50架左右,連首尾計算,龍長約80~130米。因“硬箍”與“軟箍”間有起伏,所以舞動時龍身高低不一,倍添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