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葉龍流傳於廣州西關及新會嶺頭鄉一帶。西關草葉龍用榕樹葉製作,新會草葉龍用蕉葉製作。西關草葉龍舞於中秋之夜,新會蕉葉龍舞於7月30日,耍舞者多為青少年和兒童。

西關中秋舞葉龍的風俗由來已久。中秋節的那天下午,青年農民便相約到村後的榕樹林中紮作葉龍。大家砍下樹尾的青枝綠葉,用禾稈捆紮起來,嵌上兩顆芋頭作龍眼,插上兩枝樹丫作龍角,續上榕樹飛根(氣根)作龍須,用較長的一把枝葉作龍尾,再裝上杯口粗的榕樹丫作龍爪,此時一條長達十米、栩栩如生的青龍便做好了。

入夜,月色溶溶,清風徐徐,十多個吃完晚飯的壯健小夥子,把葉龍舉舞起來,穿大街過小巷,邊舞邊用鏗鏘有力的聲調齊唱著:“龍來到咯,揾錢揾無數咯!簽錢買草繩咯,今年又太平咯!簽錢買蠟燭咯,年年起大屋咯,簽錢買元寶咯,明年娶新抱(新娘)咯!……”引來了一大群小童,提著彩色繽紛的燈籠尾隨其後,附聲唱和。街頭巷尾觀者如堵,各家各戶爭相拜龍,把香火蠟燭插上龍身。

這條青龍漸漸變得五色斑斕,流光溢彩,得意洋洋地搖頭擺尾,吹須瞪眼,抖動著滿身的“鱗片”,扭動著長長的腰肢,張牙舞爪,活靈活現地在人群的簇擁下,巡回飛舞過全村的大街小巷。此時此刻,燈流、人流、號子聲、叫喊聲、笑聲、爆竹聲,月影、燈影、人影、龍影彙成一片,整條村子沸騰起來,充滿了濃鬱的節日氣氛。

舞龍結束後,大家將葉龍舞回村後的榕樹林中,放龍歸林,任其自由。明年又重紮一條葉龍鬧中秋,這一風俗延續到1950年。

嶺頭鄉舞葉龍多為兒童,卻由成人召集,並幫助他們製作。通常以蕉稈作龍身,長三十多米,龍頭則用粗大的蕉頭雕製,有須有角有眼,眼用手電筒嵌在蕉頭中,龍尾用竹簽插成扇形,貼上七彩金紙。入夜,孩子們被召集到村中的曬穀場上,由村長宣布開場,祝賀五穀豐登。龍頭、龍尾由青壯年舉舞,龍身分為三十多節,由少年兒童耍舞。婦女們在起舞前在龍身上插滿香火,以圖吉利。舞時伴以鑼鼓,有一定程式:先垂頭,後發愣,然後發現珠寶,突然躍起搶珠,數度撲空,並不氣餒,繼而在珠寶帶引下在村中馬路遊走。供民眾觀看,村民沿路拍掌鼓舞孩童,祈望歡樂祥和,物阜年康。

紗龍:巨龍一出天地驚

江門市新會潮連的紗龍舞,以其軀體之宏大、製作之精工、舞法之奇特而聞名於世。1959年在廣州慶祝國慶十周年的慶典中表演過一次,轟動廣州;1983年空運澳大利亞,在墨爾本演出,盛況空前;1984年在中山小欖菊花盛會期間起舞,備受讚譽;近幾年每屆廣東民間藝術歡樂節,這條龍中之王更會顯露它的雄姿。

紗龍首先以它巨大的形體引人注目,一般長42米,分24節,龍頭高3米,每次最少要60多人才能舞動,所以要配備120人以上的隊伍,輪番上陣,才能對付這龐然大物。

紗龍形圓體大,所以製作要輕巧,龍頭龍身以竹篾鐵絲紮架,襯以輕紗,通體點燃蠟燭,舞時熠熠生輝,給人一種神秘感。鑼鼓聲中,巨龍奔騰而出,左右翻滾,上下跳躍,俯仰回環,舒卷自如,舞姿優美,花樣多端。除常見的蛟龍漫遊、龍頭鑽檔、擺尾脫皮、雙龍戲珠等動作外,還有團龍、反脊、滾沙、滾球、回龍吐尾、大樁花樁、小梅花樁等,有些動作是高難度的,非經過嚴格訓練不可為之。耍舞時,有時急如百米賽跑,有時緩如雲中漫遊;有時躍起丈餘高,有時低到緊貼地麵,需要十分嫻熟與默契。各式動作變化萬千,氣勢磅礴,令觀者驚歎不已,連連讚歎。

20世紀40年代前,紗龍下水要在神廟前舉行“點睛儀式”,給“龍上水”等,祈求風調雨順。“點睛儀式”就是參拜神廟,現在這種儀式基本上不再舉行;“龍上水”就是舞龍的前一天傍晚到海邊佯裝吸水。隨後停放在祠堂前的廣場中,午夜點燃體內蠟燭,通體透亮,黎明前後敲響小鑼,招徠觀眾,然後起舞。紗龍在夜空中舞動時最為可觀。其時隻見鱗光耀眼,風起雲湧,不見舞者人影,真如遊龍下凡,神秘莫測,情趣盎然。

潮連紗龍舞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曆史。荷塘鎮是荷塘紗龍的發源地,而鎮上的篁灣鄉則是荷塘紗龍最正宗的創始地,荷塘紗龍有悠久的曆史,據史料記載始於南北宋期間,至今已有八百年曆史,舞龍技藝主要靠口耳相傳,傳承至今。傳說當年新會荷塘有個人在四川做官,對當地鄉民耍龍燈很感興趣,經常與舞者切磋舞技。回鄉後,與鄉中昆仲研究,以本地遊龍的形象為基礎,吸取四川“遊龍搶寶”(以元寶作引龍),改為富有本地特色的龍吐珠;吸取四川彩龍的滾、纏、盤等舞技款式,創造了紗龍矯健威武的舞姿。

20世紀20年代,留學日本的鄉民李玉穎,提議把裹布以輕紗貼金繪彩,使龍燈形象顯得更高尚純潔,色彩瑰麗,玲瓏透徹,輕巧靈活,成為本縣群龍中獨具一格的紗龍(燈)。經後人不斷充實提高,發展為充滿南國海濱色彩的民間遊藝。

醉龍:酒不醉人人自醉

醉龍又稱“剪龍”、“轉龍”,流行於中山、珠海、澳門一帶,因起舞時要“醉態朦朧”,因此得名。

20世紀40年代以前,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即傳說中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中山民間就舞醉龍並吃欒樨餅。關於這一習俗的形成,相傳已有兩百多年的曆史。傳說兩百多年前“浴佛節”那天,一個和尚來到香山縣(今中山市)龍塘孖樹坑的小河邊洗澡,他剛脫下衣服,一條大蟒蛇闖了出來,直向他奔去。那和尚拔出寶劍,把蟒蛇斬成幾截,丟在河裏。這時正好來了個老漁翁,他醉醺醺地抓起蛇頭,又搬來蛇尾,胡亂地跳起舞來。這一舞,竟使那條蟒蛇死而複生了。它變成了龍,騰空飛去。餘下的幾截蛇身,居然在河邊變成了幾棵小樹,就是現在的欒樨樹。

有一年夏天,當地瘟疫流行,死了不少人。河邊有戶窮苦人家,無錢請醫購藥,聞到欒樨樹葉發出陣陣清香,便摘了一把,回家搗碎衝水喝,不久病就好了。這事一傳十,十傳百,人們紛紛采摘欒樨葉,衝水喝,做餅吃。現在每年四月初八,人們還做欒樨餅來供神呢。

為了紀念這件事,後來中山一帶興起了舞醉龍。醉龍龍頭和龍尾兩截,由兩人操作。龍頭用木雕刻,配上一副真鹿角,裝上眼睛,活靈活現。起舞者故作醉態,舉步輕浮,東歪西倒,猶如當日喝醉的漁翁;龍尾隨之擺動,時而伏地翻滾,時而金雞獨立,千姿百態,妙趣橫生。舞醉龍要求有一定的武術功底,馬步如山,腰法靈醒,舉手投足,力鼎千鈞,所以要經過一定的訓練。

舞醉龍常與舞醒獅相結合。一是山中霸主,一是海上大王,一山一海,一醉一醒,相當默契,龍騰獅躍,高潮迭起;鑼鼓助威,鞭炮轟鳴,更加熱烈可觀。

20世紀90年代,不但中山市的醉龍耍舞,澳門一些工會也常舉辦醉龍表演,以誌鄉情。有一年,他們還組織了一支醉龍隊回鄉探親,到中山石岐傳藝聯親。兩地同胞有了共同的語言,分外親切。這一古老的舞蹈,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恢複了青春。

金龍:奮髯衝天雲乍起

新會區紫萊鄉有舞金龍的習俗。20世紀40年代前,逢年過節,或神誕賽會,民間就耍舞金龍。紫萊金龍製作很有特色,身軀比紗龍還龐大,龍身全長70多米,分為頭、身、尾三部分,龍頭碩大;龍尾修長,龍身披滿金鱗。舞演時的陣容龐大,人數眾多,龍頭12人,龍尾12人,龍身每節3人(1~20節)或每節5人(21~30節),龍珠8人,鯉魚3人。除此之外,還有找頭牌、大旗、橫標人和鑼鼓手等,共約260人,陣勢浩浩蕩蕩,氣勢恢弘。

紫萊金龍的套路雖不及紗龍眾多,但技藝相當精湛。陣法就有棋盤、五星、梅花、欖形、花籃、雙飛蝶、跳龍門等,要有一定功底方能完成,還有行進時玩沙、翻脊、走“之”字等。舞姿變化多端,技法亦很高超。

關於紫萊金龍的來曆,傳說清朝時,紫萊鄉人黃鸞標趕考,一天在旅居的客舍中,夢見一條龍從天邊飛騰而來,全身的金鱗,閃著耀眼的光芒,盤旋飛舞,千姿百態,讓人賞心悅目。待龍飛近時黃鸞標突然附在龍身上,龍便衝天而起,於是黃鸞標也從夢中驚醒了。黃鸞標醒後,認為附身金龍,一定是個吉兆,這次趕考肯定會如願以償。發榜後,黃鸞標果然榜上有名,中了舉。於是為了表示感激之情,黃鸞標回來後就繪製金龍圖,編述金龍各種姿態的舞法,並訓練鄉人依照其圖式操練,以便在舉人府掛匾時演舞慶賀。從此以後,紫萊鄉一逢喜慶便舞金龍,並一直流傳至今。

紫萊金龍以製作精巧華麗,身形巨大,舞藝精湛而飲譽海內外。早在20世紀30年代,紫萊金龍在廣州表演時,就使省城震動,後赴香港表演,出現萬人空巷、路途堵塞之壯觀,並榮獲銀獎。在當地,每逢神誕賽會,附近的麻園、杜阮、瀧水、沙富等鄉都重金禮聘紫萊龍進行表演。1980年國慶時,經過十年蟄伏的金龍,在江門遨遊,並參加了江門在1982年舉行的“蓬江春色”大遊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滾地金龍:迎雷起舞駕雲飛

滾地金龍始創於南宋,明嘉靖年間,黃氏光昭公一支從福建漳州移居廣東陸豐南溪村,帶來《滾地金龍演史傳》的傳本。黃氏南溪滾地金龍繁衍了17代。南溪村原來也有傳統武術,隻因年久失傳較多,一直到了清末民初,西南鎮青塘村的老拳師將青塘的傳統拳術傳到南溪村,使南溪村習武的人又多了起來,因此南溪村後來的武術套路和散手跟青塘村是相同的,而青塘和南溪村本是同宗。

後來由該村的金龍藝師、傳統武術拳師傳到陸豐潭西鎮深溝村,大安鎮的安博、下安聯、頂潭、安塘村,西南鎮的兩軍、下村,陸豐城東鎮的上神山村等地(舊時幾乎每個村子或多或少都會有拳師),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又將滾地金龍的套路傳到青塘村。

南溪村滾地金龍表演時,由二人鑽入“龍身被套”,一人舞龍頭,一人舞龍尾。整個表演過程分為“開場見禮”、“打圍巡洞”、“遊潭戲水”、“抻筋洗鱗”、“伏蟄聞雷”、“迎雷起舞”、“駕雲飛騰”、“收場還禮”八個舞段,表演龍旋舞飛騰、戲水嬉耍、沉思奮醒、柔靜盤曲、勇猛奮進等動作。伴奏用威武雄壯、嘹亮開闊的海陸豐正字戲的“牌子大鑼鼓”,大嗩呐按不同的表演情節吹奏不同的曲調,有“宮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頭”等曲牌。表情豐富、套路眾多、舞段精彩、技藝兼善是這個舞蹈的基本特點。

1996年,南溪村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稱號,滾地金龍被編入《中國舞蹈誌》,並在國家和省級地區的重大活動中多次獲獎。2006年5月20日,汕尾“滾地金龍”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簕古龍:腳踏祥雲戲龍珠

簕古龍是湛江赤坎區文章灣村祖傳特有的傳統舞龍藝術,特定於農曆正月十九日年例敬祭天後聖母眾神活動時表演,始於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距今已三百多年的曆史。

文章灣村的簕古龍,由龍珠1人、龍頭1人、龍身7人、龍尾1人組成,起舞時由“龍珠”引帶,龍身隨鑼鼓聲起舞,變幻動作。

舞龍者身強力壯,穿著統一的唐裝彩服,團結合作,步調一致,做出多姿多彩的舞龍動作,表現龍的剛勁有力、粗獷勇猛,以壓倒邪氣。

簕古龍繼承傳統崇龍意念,取材於自然,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它是用生態植物製作,就地取材,工藝獨特,回歸自然,原始質樸。用原生態植物鮮簕古葉片組成龍身,鮮菠蘿皮鋪成龍鱗,橙子作龍眼,柚子皮作龍鼻,菠蘿皮作龍額,菠蘿葉作龍眉毛,劍麻片作龍舌,榕樹氣根作龍須,簕古果嵌成龍牙,活靈活現。

每年正月十三日,族頭集中村委開會布置采取材料製作簕古龍。正月十五日前,所需製作的材料簕古葉、簕古子、榕樹氣根、劍麻片、扁柏葉等全部備齊,集中在坪場等候加工製作。正月十六日至十八日,為製作時間,龍頭部分主要由師傅負責,龍身的四千多片簕古葉,由婦女自願參加,用手工針線縫製在綠色條布上。正月十九日子時全部完工。

這種製作方法既體現中華民族以龍為吉祥象征的傳統,又融進道教避邪的簕古、柚子諸物為材料,原始質樸,加之工藝精致,造型美觀,是獨具特色的驅邪吉祥的生態龍,是舞龍係列藝術的珍品。

由於簕古龍用料為原生態植物,龍體較重,要求舞龍者體魄強健。舞步以穩健、氣勢、造型為突出,也是該舞龍藝術的獨有特點。簕古龍是生威、勇猛、堅韌和旺盛生命力的象征。是文章灣村人祈求風調雨順、消災避邪、人宅平安、物阜年豐的民俗,世代傳承,演繹成民間傳統的特色文化。

花環龍:萬山叢中起雲龍

花環龍出自大埔青溪、茶陽一帶中部山區。花環龍在製作上獨具一格,龍體的節與節之間用一個個係滿彩帶的竹圈編織成花環,組合成伸縮自如的軟腰,代替一般的穿龍被。舞動起來又與一般龍舞的雄健迥然有別,顯得分外輕飄、優美,善於企、蹲、跪、騎、坐等縱向環舞。舞之於室內、廳堂、簷邊、牆頭、橋上,既可臨大場又十分適合於山區地勢不平、場院小的環境作舞,是漢族傳統龍舞在山區流傳中演變發展的產物,富有濃鬱的山區舞蹈特色。

龍魚舞:美哉鱗族慶吉祥

龍魚舞在清道光年間創立,吸納了廣東沿海的舞龍風俗,結合當地的民間習慣,經不斷完善而成。龍魚舞表現形式是由一條兩米長造型的水龍王,帶著一群蝦兵魚將,分別由鯉魚兩條、青魚兩條、金魚兩條、蝦兩隻、蚌一隻組成。前有龍珠呈祥,後有日月排燈、彩旗飄揚,以優美和剛勁的舞姿,隨著動聽悅耳的鑼鼓節奏而表演,令人賞心悅目、美不勝收、目不暇接。

龍魚舞舞蹈分五個層次,一是魚嘴集彙,表示團結一致、同心協力。二是金龍穿四角、六角、八角,由魚組成不同的角度,而龍珠龍王穿躍期間,呈現如意吉祥。三是織碧,將魚排成一長行,由龍穿碧而過,寓意金碧輝煌。四是魚跳龍門,由各種魚跳越龍珠和龍王之間,象征旺氣蕩漾和蓬勃向上。五是龍魚入室,是龍魚一齊躍進廳堂,體現滿堂吉慶,老少平安,萬事如意,興旺發達。

龍魚舞的伴奏音樂分三種。一是伴奏龍魚舞蹈動作的鑼鼓調。二是龍魚走路時和龍魚舞開場時的清鑼調,用鼓仔鑼敲打。三是吹奏樂,本地俗稱八音調。

懷集縣鳳崗鎮龍鳳村紅寨石氏家族中活躍著一支“石積善堂龍魚遊樂隊”,每逢佳節和喜慶的日子,都以龍魚舞來助慶,以示吉祥之兆。1999年,經懷集縣文化局調查整理,懷集民間舞蹈“龍魚舞”入選《中華舞蹈誌?廣東卷》。2007年底,懷集“龍魚舞”入選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黑蛟燈:烏龍過江鬥虎狼

在粵閩交界處的大埔縣北部產坑、橫江兩個小山村流行一種黑蛟燈舞,屬龍燈一類,但其造型和舞法卻不同於一般的龍燈。黑蛟渾身烏黑,造型獨特:蛟首、額和嘴一同組成三層結構,形似小山,蛟首高1.8米,麵寬1.2米,額頂隆起一個高大的犄角,兩額各一條後掠銳角,蛟口中含有大火珠,鼻孔點有兩盞燈,整個蛟首點綴了12盞燈。燈光從眼睛、鼻孔、嘴巴和周身鱗片間隙中透射出來,熠熠生輝,更顯得蛟龍的威武雄偉,氣勢磅礴。

黑蛟燈舞的舞法與武術結合,別具一格。關於黑蛟燈舞的來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認為是繼承了漢代舞五色龍求雨的風俗:“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黑色是代表北方和冬天的顏色,所以在元宵節前後舞黑龍。第二種認為當時位於汀江河畔的小村莊五百年前是一片荒無人煙的群獸出沒之地。那裏有姓江的叔侄兩人隨家族從福建遷徙到廣東,客居於汀江對岸的虎頭沙村。無奈人多地少,為了生活,為了未來的發展,叔侄倆毅然渡江,披荊斬棘,為了驅虎鬥狼,他們製作了比虎狼還要凶猛的龐然大物,即黑蛟燈。入夜便集中全族人燃起火把,敲起鑼鼓在山野間習舞。就是這樣靠著他們不斷地開山辟地,甚至不惜犧牲性命,一切從無到有,終於為子孫留下新的家園。後人為了紀念他們好似“烏龍過江”的氣概和精神,就有了舞黑蛟燈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