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首至龍尾的每個龍箍用麻繩緊緊連接,呈現龍身的雛形後,蓋以彩繪綢布,金龍用黃銅片作龍鱗,銀龍用白銅片作龍鱗,一條金龍或銀龍要成千上萬塊銅片,重量不輕,花費也多。夜龍龍甲彩繪,每一龍箍內都紮上燭架,插上蠟燭,晚上通體透明,發出紅黃的金光,如幻如真,蔚為可觀,所以夜龍也叫金龍。龍珠共一對,由兩個像武士般身披金甲、頭戴金盔、腳穿獸爪靴子的人掛著,一路舞動以引導龍行。

沙灣舞龍首先要龍點睛。所有的龍都要聚於廟前,由村中長者手拿數十支幹淨新毛筆捆成的大毛筆,蘸過朱砂,在鑼鼓聲中給龍頭兩目各點上一下,即是點睛成功。龍被點了睛,就有了生命,立刻開始進行舞龍表演,並作出一係列動作。除了常見的舞龍套式之外,沙灣舞龍最重要的兩個舞龍套式分別是龍打沙和龍纏柱。龍打沙一般在空闊的沙地上表演擺陣、穿插、盤旋、翻滾動作。龍纏柱是夜龍到留耕堂表演的重頭戲,留耕堂規模宏大,柱子特別多,因而演出了世間少見的奇特的龍纏柱舞龍。

沙灣舞龍是沙灣人的一件大事,鄉人認為,舞龍一次,可使鄉村興旺、家庭興旺,亦可消災避禍。沙坑村的舞龍按照國際比賽的標準規格而設計,每條龍由10人舞動(龍珠1人、舞龍9人),通過盤、遊、翻、滾、纏、穿、騰、戲等各種動作,糅合武術、雜技中的技巧,配合鼓樂的節奏,講求速度、力度、幅度、耐力,特別是將龍的形、神、意、韻,以及動作的高低、左右、快慢和起伏節奏感表現出來,結合直躺、搖船、繞身、單跪、靠背、前滾翻360度,螺旋展示波瀾壯闊的浩大場麵。沙灣舞龍隊經常被邀出外表演,如國家、省和市運動會的開幕式、閉幕式表演及許多重大慶典。

六坊雲龍舞

在我國眾多的龍舞中,六坊雲龍舞以鮮明的特色獨樹一幟。雲龍舞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曆史了,“雲龍舞”主要取名於“龍顯靈”的吉祥寓意,過去多在祠堂前或曬穀場等空曠地舞動表演。這裏麵也蘊含著一個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年代,古鎮地區還是一片汪洋,隨著西江水的衝積,這裏逐漸形成陸地。元明時期,人們開始在這裏安居樂業,繁衍生息。但是,西江上兩個大水魔,經常夾帶著西江洪水,到這裏興風作浪,滋擾民生,令農田受浸、民房倒塌,老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一天,這兩個水魔又在呼風喚雨,攪得昏天暗地。這時,在不遠的天邊,一團金色的祥雲向古鎮方向慢慢飄來,雲端上,一條巨龍怒視著兩個水魔。突然,巨龍騰空而起,撲向兩個水魔,展開勇猛廝殺。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搏鬥,兩個水魔被打得落花流水,逃之夭夭。連續多日的搏鬥,巨龍元氣大傷,為了確保群眾不再受到洪水的威脅,它伏在西江邊上,將自己的身體化作一道長長的堤岸,阻擋著洪水對村莊和農田的侵擾。

直至今天,在西江邊古鎮地段,人們還依稀可以看到一條仿似睡龍的地形走向,隨著現代建設發展的需要,地理麵貌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特征才變得越來越模糊了。為了紀念這條巨龍,每逢節日喜慶,當地群眾都會舞起雲龍助慶,和其他各村的曲藝社、醒獅等共同出場表演,歌舞升平,並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六坊雲龍隸屬武龍,金鱗紅角,彩斑白鬢。雲龍通體都是用竹篾紮製,外披紗布製作的龍袍,龍身繪有精致的龍鱗,龍裙上還有紋飾。雲龍龍身比一般的舞龍要長得多,舞蹈動作也要比一般的龍舞考究,主要著重於龍的翻騰動作。龍身全長50多米,共有21節,需要近百人才能舞起來,完成全部動作,需要一兩個小時,所以還需要數十名替換人員。舞龍者上身穿著汗衫,下身穿著縫製有龍袍紋飾的燈籠褲,“龍”與舞龍者融為一體,遠看龍人合一,近看龍騰大地。

六坊雲龍特點之一是龍體內可以裝上蠟燭,當入夜以後,點燃蠟燭,雲龍便通體透亮,銀光閃閃,宛如在星空中穿雲破霧翻騰。加上村民用稻草熏煙製作煙霧,遠遠看去,雲龍猶如騰雲駕霧,風起雲湧時,更如蛟龍翻江,令人有一種騰雲駕霧、如入仙境的感覺,更有一種“龍越雲煙”的氣勢。

六坊雲龍在演出時,還專門配合有紗布紮的鯉魚和彩鳳,並配有各種形式的針口燈和紗燈,在龍舞中往來遊動,為雲龍增加不少的生機和情趣。舞龍動作有很多,包括穿龍門、過龍橋、梅花樁、龍轉樁、雙飛蝴蝶、跳龍脊等,而其中又有反脊、舔脊、滾珠、迷途失珠、尋珠、雙飛蝴蝶、雙鳳朝友、雙魚伴舞、四鯉戲龍、鯉魚跳龍門等。

過去,舞雲龍之前,村民都要焚香放炮,此時也正值村民燒稈做肥的時候,因此雲龍所經之處,煙霧繚繞,活像真龍在雲霧中穿梭,成為名副其實的雲中龍。舞龍之前,村民們要在六坊華光廟舉行點睛儀式,叫做旺龍,然後到海邊舉行吸水儀式(俗稱“龍上水”),接下來就是龍搶青儀式。所有的儀式都是在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中進行。其中“龍上水”這個儀式最為精彩,在海邊舉辦儀式時能看到雲龍倒映在水中,活靈活現。之後舉辦鎖龍口、領令旗等儀式,再前往古三村北帝廟菩薩處領取令旗方,之後再圍繞六坊村環遊一圈,儀式才正式完成。

1935年香港英女皇加冕就職大禮之日,應有關部門的邀請,六坊雲龍組成200人的隊伍開赴香港進行表演,受到各界民眾歡迎。1946年,六坊雲龍前往澳門為孫中山先生的元配夫人盧慕貞女士祝壽。盧慕貞女士對雲龍表演評價較高,並熱情邀請六坊雲龍隊到澳門孫中山紀念館進行表演並拍攝留念,還贈送了一麵寫有“瑞獻升平”字樣的錦旗。

新中國成立後,六坊雲龍成為一項民間著名的群眾性文化藝術活動,凡有大型喜慶節日或各項慶典活動,六坊雲龍便要翻騰起舞,並常到廣州、石岐城區、小欖等地表演,好評如潮。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古鎮六坊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革,具有悠久曆史的六坊雲龍,變得處於瀕危狀態,年青一代對傳統的六坊雲龍的紮作、舞蹈及相關的儀式等不甚了解,也缺乏必要的學習熱情,六坊雲龍麵臨失傳。

深圳草龍舞

草龍舞是深圳龍崗區南澳鎮過年特有的民俗慶典活動,相傳最短也有三百多年的曆史。與常見的舞龍表演不同,草龍舞的創始者是漁民,草龍舞因而充滿了濃鬱的漁民文化特色。草龍舞的來曆和漁民的工作生活密切相關。

以前的漁民長年生活在船上,以捕魚為生,最怕的就是海上刮起龍卷風。所以每到大年初二,漁民們在新的一年裏第一次出海打魚之前,就會組織男性漁民上山割草紮成龍狀,燃放鞭炮朝海盡舞。舞畢,將草龍燒著點燃,意指龍投大海,來年風平浪靜,漁汛滿倉。

草龍舞需要舞龍珠的人在隊伍前麵進行指揮,龍珠引到哪裏,龍就得跟著舞到哪裏。舞龍舞得好不好看,全看龍珠舞得生不生動。這種配合龍珠的舞蹈,舞龍頭的人把龍頭罩在頭上,要繞著龍珠有弧度地由低到高地舞動。舞龍身的人要雙手撐起龍頭,上下遊動,時而左衝,時而右跳,時而卷繞一團形似盤龍;時而龍威大發成猛龍翻江倒海之勢,時而放緩腳步如馴龍在大海潛遊。

草龍是用山上的野草捆紮而成,工藝雖不複雜,難得的是要全村男女老少齊動手參與。到了年初二下午,村裏的男人們挑來幹草,用大籮筐做底紮個龍頭,兩支手電筒做眼睛,配上一堆紅紅綠綠的飾物;再用繩子紮成每節長約一米、寬半米的略帶弧形的草垛,這就是龍身。龍頭和龍身上麵都插滿香燭,再用一根根手腕粗的木棍牢牢撐住。以前的草龍一般要做56節龍身,現在由於會舞草龍的人不多了,於是龍身精簡到33節或36節。村裏的女人們則洗淨雙手,在屋簷兩邊掛好鞭炮,家門口架起供桌,擺上生果和水酒。

到了晚上,所有的街燈一起熄滅,插在龍頭和龍身的香燭都點燃了,一條煙氣繚繞的火草龍正式開始舞動起來了。敲鑼的敲鑼,打鼓的打鼓,草龍舞到哪裏,鞭炮就放到哪裏,場麵非常熱鬧。舞龍過後就是送龍,這是舞蹈中別具一格的一種儀式,草龍舞持續兩個多小時以後,舞龍人將草龍送到海邊,堆在一起,麵對大海點燃草龍,一時海灘上火光衝天,極為壯觀。

人龍:東海一絕龍點頭

人龍是由很多人組成的一種龍的造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也是一種集體舞蹈。在廣東主要流行於雷州半島東北麵東海島一帶。人龍舞是東海島特殊社會曆史因素與地域自然條件的產物,它將古海島群眾娛龍、敬龍、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種風俗融入“人龍”之中,形成了自創一體、獨具一格的龍舞表演形式和“人龍”精神。“人龍舞”作為獨特的民間藝術,表演起來動輒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環環相扣,負載而舞,需要的是氣力和耐力。因而舞人龍的鄉民們,都有練武的愛好,身強力壯的基礎。此乃“人龍舞”生龍活虎的必要條件。

這種舞蹈起源於明末清初(17世紀初葉),盛行於清代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是大型廣場藝術。1949年前每逢農曆中秋或年晚豐收時節,當地人都要在街道或廣場上表演“人龍舞”,配合著鑼、錢、鼓等敲擊樂器的節奏,人們各司其職,緊密配合,深刻體現了龍的威猛與大氣,規模宏大,精彩異常,每次表演都要持續三個晚上。

“人龍舞”全部由人組成,龍首、龍身、龍尾都用人接架組合。龍頭由一個身高力大的青年身負三個小孩,分別代表龍舌、龍眼、龍角;龍身由大人支撐著仰臥的孩童,一節一節地連接起來;龍尾也是大人肩扛著一個小孩,雙腳叉開,表示龍尾。

表演者頭紮黃、紅兩色頭巾,身穿短胯龍衣,臂、腿都紮著綁帶,顯得堅實有力。這種“人龍舞”一般長十來米、由五六十人組成,也有長數十米、由百餘人甚至數百人組成的。耍舞時輕便靈活,動作粗獷而又威武逼真,猶如生龍活現,時而左盤右旋,時而騰舞戲珠,時而擺尾搖角,操作自如。20世紀90年代,當地藝人還對“人龍舞”的結構、舞步、舞姿、樂曲、節奏進行了改革加工,形成了“起龍”、“龍點頭”、“龍穿雲”、“龍卷浪”等表演程式,使其更臻完美,被譽為“東海一絕”。

竹龍:四色猛龍兆豐年

1949年以前,揭陽縣新亨鎮為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有耍竹龍的風俗。傳說在明朝時,有一個商人到南海縣購買了大量生牛皮,但不幸遇到天氣連綿陰雨,牛皮將遭黴壞。於是他到南海聖王廟祈禱晴天,許願獲利之後報答聖王恩澤。果真第二天天空放晴,牛皮順利銷售。生意做完之後,商人勞累困睡在山林。夜裏沉睡之間,隻覺得腳底踏空,耳邊風聲呼嘯,如騰雲駕霧,風聲一停,睜眼見自己已經回到家鄉。定神見手中的竹扁擔、銀袋俱在,自覺奇怪。他想起在南海聖王廟的許願,認定是南海聖王施法相助,托竹扁擔護送回鄉,才有如此神速。於是他便陳設南海聖王神牌和這條竹扁擔,供奉五牲果品拜祭,並對其兒孫們講述這一故事。

後輩人認為這竹扁擔是龍的化身,才能騰雲駕霧,便又另取多枝綠竹,編紮成龍的樣子,加以彩繪,擇定每年農曆的正月十四日和十五日,為祭龍耍龍的日子。

新亨竹龍,有黃龍、白龍、紅龍、紫龍四種,顏色互相配襯,如黃龍紫鬣、白龍黃鬣、紅龍白鬣、紫龍黃鬣。祭龍前要舉行卜龍,於正月初二日,由族長率村中紳士求卜於南海聖王,決定當年遊行的竹龍顏色。據傳說:如卜得黃龍紫鬣,則主當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村民這一年便過著歡樂日子;如卜得紅龍黑鬣,則主當年幹旱;卜得紅龍白鬣,則主當年年景平平。所以,如卜得凶年之龍,族長必須再三叩拜另卜,直至卜出村民喜歡的龍色才止。繼而又卜定製龍的竹材向何方取,於正月十三日便按卜定的方向前行,不管誰種的竹叢,隻要砍竹的人看中,種竹者都樂意獻出,不收錢,隻收紅柑。種竹人家認為砍他家的竹去製龍,主全家當年四季平安。竹龍製作完成後,陳放於用竹製成的支架座上,讓村民拜祭。

每年正月十四日晚便開始耍龍。天未黑,家家戶戶門口懸掛燈籠,夕陽西下,村裏每個廳、祠堂門口都擺著迎神牌,設迎神床帳,禮品燭台。三聲炮響,鑼鼓齊鳴,耍龍的隊伍出動了。前麵有燈籠、彩旗、鑼鼓開路,繼之是一對對的木製龍頭、金瓜、斧頭、關刀,“肅靜”、“回避”牌和四支龍鳳扇。旗鬥、印鬥、香幾、鼓亭各一套。隨之是紅、黑二將(即張巡、許遠)打頭陣,有朝天佛、三爹爺、福德爺、天後聖母、王三姐姐、柯公神牌、三山國王和南海聖王等十二尊偶像,整個隊伍浩浩蕩蕩兩百多人。

每到一耍龍聖地,鞭炮齊鳴,村民們準備好各種易燃草料、火種,布成一個直徑約三丈的圓圈,遊神的隊伍便停下來,火圈加大草料,焰火升空。扛著竹龍和三山國王的壯漢,開始悠遊一兩圈,草料不斷添加。當火勢最旺之時,一聲高喝,竹龍在前,三山國王在後,便狂奔起來。

傳統耍龍有這樣的規定:竹龍由三人抬,前二人用肩托住龍頸部位,一人扛著龍尾;二山國王由二人抬,備用竹梯一架,用繩固定,背於肩上,前長後短。在猛跑三圈內,三山國王如趕不上竹龍,竹龍便算贏,三山國王便算輸。如果三山國王能在跑三圈內趕上竹龍,則需竹鉤穿進龍腹,用力挽住,竹龍前進不得。竹龍前進不得,竹龍便算輸了,三山國王勝了,這時人聲鼎沸,為雙方助威。青年人如不服氣,則另配人選,反複再鬥。直至該聖地的草料燒完,才轉移至第二個點。在全部聖地都耍完時,竹龍才回到原地安放。

正月十五日晚送龍。送龍顯得莊嚴和神秘,當村民聽到“嗬——”之聲,便要關門閉戶,路無行人,怕碰到送龍的人運氣不好。翌日,送龍人到南海聖王廟取回一份拜祭南海聖王的法肉,耍竹龍的全過程便結束了。

木龍:旱龍雙雙遊四鄉

東莞舞木龍比較著名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東莞厚街鎮,另外一個是東莞橫江廈鎮。

厚街鎮橋頭村舞木龍一般是在端午節晚上舉行。東莞人多為宋代北方移民,為續原來的“扒龍船”習俗,有些地方沒有江河可競渡,就以“旱龍”代之,一直延續至今。

每當舞龍時,鎮上七個自然村各出一隊,由鑼鼓隊引路,巡遊全村。由一青年高舉龍頭,兩邊隊員舉著剛砍來的青樹枝,喊著“嘿喲,嘿喲”的節奏前進。“青樹枝”據傳是為紀念一條大青蛇而來。有一年當地流行瘟疫,一條大青蛇銜著青樹枝向人們遊來,人們不明其意,結果把蛇斬死,丟入河中。青蛇隨即化作巨龍騰飛而去。此時人們才知道青蛇是來救人的。人們察看青蛇銜來的樹枝,發現是中藥,人們忙上山采藥,煎水飲服,果然消除了瘟疫。

舞木龍的隊伍可長可短,視參加的人數而定,男女老少均可參加。但凡參加者均需舉樹枝。舞木龍的隊伍所經過的村莊都要設茶水招待。巡遊隊伍一般天黑開始,十時左右結束。一連兩晚,風雨不改。

橫江廈的舞木龍,據說源於清朝順治年間。當時村民為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每年五月初七、初八“舞木龍”。木龍身長兩三米,為木製,有角有鱗,似龍形。舞龍時,兩人扛龍頭,一人扛龍尾,神首肩輿菩薩前行,旱龍隨後,鼓樂群獅隨後,全村老幼都穿著節日的盛裝,焚香燭,放鞭炮,隨後遊行。

橫江廈舞木龍有獨特的地方特色。和其他地區的龍舟相比,橫江廈木龍的最大不同在於它是在地上舞動的“旱龍”,外形以魚形為主體,一般隻有三人舞,而且是“雙龍出遊”。一般劃龍舟比賽是在五月初五的端午節,而橫江廈的旱龍舟是在每年五月初七、初八舉行。據說當時村民提出,好事要成雙,因此做兩條龍才好,一條公的,一條母的。旱龍做好後已是農曆五月將近初七、初八了,所以決定兩條龍巡遊兩天。

橫江廈旱木龍巡遊極具民俗性、儀式性和群體性。每到這一天,在外地工作的本村人都要趕回來參加,甚至在香港和國外的本地人也會如期而至。如今,旱木龍巡遊已經加進了更多的元素,但其娛神娛己、祈求幸福、彰顯力量、團結向上的文化內涵不變,是祖先留下來的一筆豐厚的文化財富。

草葉龍:龍來今年又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