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輯 爸爸不是開銀行的
爸爸作為一家的主要經濟來源,教孩子“識錢”,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錢、貨幣從哪裏來的,我們如何用正確的態度麵對它,雖然生活離不開錢,但我們決不能成為錢的奴隸,錢,隻是一種中介而已。
給孩子零用錢,就有必要讓孩子用代價換取。也要孩子交代零用錢的使用去向,這是一種監督,也是一種幫助孩子理財的方法。
教孩子“識錢”
孩子上小學,我開始有意識地教他們認識錢。小孩對錢的概念肯定與大人不一樣,他們還不懂得將錢神化,也不會妖化,趁他們還沒有對錢太功利主義時,做爸爸的更要加以正確的教導。
我同小兒子一起看一本叫《貨幣》的書,這是法國人米歇爾·迪克寫給少兒的趣味百科,圖文並茂。
教孩子“識錢”,爸爸的任務除了教孩子分辨人民幣的不同形式與價值外,還應:
1. 讓孩子知道錢是靠勞動掙來的,不能不勞而獲。
2. 雖然他們還小,沒有掙錢能力,但也應知道不能見什麼買什麼。
3. 將錢存在蓄錢罐裏,學會積蓄。
4.生日、過年、過節的利是存在家中開的“兒童銀行”,數目會公布透明。
5. 幫助孩子學習一些正確的消費常識,例如會看價目表。
6. 孩子有了零用錢,引導他們如何使用,嚐試讓他們簡單安排一周開銷計劃等。
7. 到了中學,教孩子一些簡單的理財原則,例如量入而出,銀行業務常用術語等,不過在加拿大,高中會有些選修課教學生如何理財投資的,這一點,在中國父母就要多費些心思了。
爸爸作為一家的主要經濟來源,教孩子“識錢”,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錢、貨幣從哪裏來的,我們如何用正確的態度麵對它,雖然生活離不開錢,但我們決不能成為錢的奴隸,錢,隻是一種中介而已。
爸爸不是開銀行的
父親負責孩子養育,有時候孩子會覺得父親好似銀行似的,隻要伸手就有錢來,孩子問這個“銀行”借錢,無需抵押,也不用被過問錢的使用去向。當然不可以這樣。
從小父母給孩子零用錢,就有必要讓孩子用代價換取,如表現好、學習好,或者其他,你心中有數,這算是信用抵押,即使給了他零用錢,也應要孩子交代使用去向,這是一種監督,也幫助了孩子合理使用錢,還可以根據情況做出合理的調整。
我家孩子三年級開始有零用錢,每周2元,有時幫做家務、考試100分可以增加少許,但即使2元也要求孩子報告如何使用。大女兒喜歡買零食,學校門前的小食店以平價吸引學生,我擔心食品安全,寧願要孩子到連鎖便利店消費,零用錢也相應增加。二女兒喜歡吃雪糕之類,校門前的雪條0.5元/條,可我老是覺得便宜無好嘢,我叫二女兒多走幾步光顧麥當勞,花3元買一個甜筒,我寧願將她每周的零花錢調至3元。
孩子如實報告零花錢去向,也可視為信用抵押,大約到了高年級,你除了增加撥款額度,大致每月抽查一次即可。
第一份薪水
17歲那一年,大女兒在學校報名做學生助理,既可以照顧新入學的妹妹,又可以掙錢,為期14天的新生周裏她居然掙了400元加幣。這是大女兒第一份薪金,她將身在加拿大的爺爺奶奶等十多位親人請到我在加拿大曾經打過工的中餐館。那是個高檔食府,一頓午餐花掉了她的一半收入。
她一點也不心痛,反而蠻有自豪感的:第一次用自己真正的勞動得來的收入做東主請家人,第一次做“話事人”負責點菜,她說這種感受很特別。
[不一樣的爸爸]
親手製作“兒童銀行”存折
讀過《海歸博士的家庭教科書》的人應該都記得,書中寫到,我親手製作了三本“兒童銀行”的存折,每年孩子收到的壓歲錢都要如數上繳,全都記錄在“兒童銀行”存折上。這些收入都要在孩子18歲後全部交還給他們的。
從小培養孩子對零花錢使用的好習慣和量入為出的價值觀,相信他們收到這份“成年禮”後,會學會如何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