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我想起一句關於中年人的話:人到中年看東西近的不清楚,遠的反而看清楚;躺著睡不著,坐著卻睡著;傷心沒有淚流,開心卻流淚。
是人就會哭,哭可以是開心也可以是傷心的,爸爸要讓孩子哭,如果是傷心的、不如意的,就讓它隨淚水流掉,最好是大力抱著他讓他大哭一場,否則淚水藏在眼窩裏,流不出來會變成毒珠,在孩子心裏積累成壓力的漩渦。
父女關係
異性榜樣
我問兩個女兒:在你們心目中爸爸做過的什麼事讓你們覺得驕傲?她們回答道:做“三陪爸爸”,陪我們玩,陪我們讀書,陪伴我們成長。
我接著問:什麼事讓你們覺得爸爸表現差強人意的?她們不約而同回答道:公眾場合大聲講電話!
“爸爸,你講話小聲點”
我習慣大聲講話,尤其是在打電話時,音量提高一倍,令旁人側目、反感,連孩子都感到難堪。女兒將手指放在嘴唇中間做出手勢:噓,爸爸,你可以小聲點嗎?
在家中,大家都遷就我,我還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但一到公共場合,孩子就會出麵幹預了,有時候我還反駁,“我大聲不等於我無禮”,振振有詞。孩子就不給麵子輪番加以譴責:其實換了你,麵前有人在地鐵、公車、食肆、商場等公眾場所,肆無忌憚、旁若無人地放開喉嚨打電話,你一定會感到難受,忍耐不下去。換個角度,你就會清楚很多。
我家孩子指出我的問題,雖然讓我麵子失分,但孩子成長已經得分了。他們長大了,竟然還有公民意識,我最後還是開心地接受,樂意去改正。以打電話為例,我試著降低聲音,沒想到對方反而說這樣聽得更清楚。你看,世事就是這樣奇怪。
女孩較早熟
爸爸們坐在一起談話都認為,現在的孩子比起我們要早熟。
表現之一: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接受大人的想法。
表現之二:過早對異性有好感。
表現之三:衣著是個信號。孩子注重衣著打扮是成熟的信號,他開始留意自己的外表形象,他開始留心異性了。通常爸爸會對孩子的這個變化反應較媽媽遲鈍,因為媽媽負責孩子的衣著。
女孩子會對外表打扮較早有感覺,我家兩個女孩很小的時候就會打扮自己,有一年舅舅結婚,她倆做花女,光是頭飾就花了一百多元去打理。
幸好學校有校服規定,到了周末她們才可以花點心思在服裝的配搭上。四、五年級她們已經告訴媽媽不喜歡從少童服裝部買衣服,因為太幼稚了,改去少女服裝部挑選,那時隻有十歲左右,但也有自己的一套審美觀了。
太太告訴我,孩子成熟了。
爸爸對女兒的期望
我不介意你考試是否第一,但我介意你是否盡力;
我不介意你是不是律師、醫生或專業人士,但我介意你是不是基督徒;
我不介意你是否愛我們,但我知道如果你愛神的話,你亦一定會對我們好。
兒女孝順不應作為父母索要回報的籌碼
舊觀念中,父母喜歡用兒女債來形容父母子女的關係。債,負麵的字眼,深藏在這個字後麵的是埋怨、不在意、無可奈何。現代社會生孩子是你們夫婦倆的決定,因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你們夫婦倆並未事先征詢孩子的意見。
有人還了兒女債,但到了老年卻向兒女討債,要求子女供養,其實老爸養兒,兒養兒,父母年老應由社會去負擔的。
兒女孝順是一種美德,但父母不應將之作為回報的籌碼。
我常與太太互勉,若要求孩子將來如何對我們,我們先要現在如何對他們,若我們以身作則,仁義待人,孩子也必有樣學樣,有板學板,善待父母的。
因為孩子是我們一手帶大,也是我們一手調教出來的。
爸爸為什麼喜歡將孩子和別人比較
1. 孩子的成功是我們成功的一個標準。
2. 孩子的成就是我們價值觀的反映。
3.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折射的是我們。
[不一樣的爸爸]
父愛表達方式
爸爸可以同兒子打鬧:格鬥、推撞、拍背、玩笑式拳擊,父子倆身體接觸有助於增進父子感情。但爸爸與女兒小時候還可以手拉手,大一點頂多拍拍肩膀。養育女兒與養育男兒有所不同,但爸爸的愛心、用心卻是一樣的。
父愛表達方式:
1. 給孩子有力的擁抱。我是比較注重外在形式的,擁抱孩子甚至會“熊抱”,用雙手拍打孩子的小背,我在傳遞一個信息:孩子,我愛你,支持你。孩子的小手也會在我寬厚的背上輕輕拍打作回應。
2. 大聲說出欣賞的話。我是個外向型的爸爸,不會掩飾對孩子的欣賞,哪怕孩子的小小進步我都會做誇張式的表揚。
3. 寫信表達我的感受。兩個女兒在加拿大上學,我會寫信給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