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輯 爸媽相愛,孩子才有安全感(1 / 2)

第13輯 爸媽相愛,孩子才有安全感

夫妻關係

在孩子眼中,爸爸媽媽相愛,家才是個安全窩。爸媽相愛,孩子更有安全感。夫妻相處有道:

1. 多欣賞對方。

2. 多幫對方做些事。

3. 多回憶戀愛故事,記住特別有意義的日子。甜蜜的回憶是化解危機的滅火筒,也是緩解矛盾的潤滑劑,如同流水的甜蜜還會延續下去的。

4. 不回避人生低潮時的問題,但留給各自充分的空間。

5. 多聽對方意見。太太是我打工時的交流對象,我創業時太太是我的好參謀,她雖不懂生意,但她了解我,比我還清楚我的優劣勢。

有一天,我和太太聊起一篇文章,文章中談到“好爸爸指數”:(1)每天要與家人共進一頓晚餐;(2)每天打電話給孩子;(3)每周帶孩子去一次書店;(4)每年做一本孩子相冊;(5)和孩子一起玩遊戲……我逐一對照,發現自己差一大截。

還是太太安慰我,你盡心愛孩子,盡力為他們營造家庭氛圍,盡量創造條件給他們,十多年一直陪伴他們成長,在我眼中是個稱職的爸爸,稱職不就是好爸爸嗎?

看來,還是太太會說寬心的話。因為,她知道我會將她這番勉勵變成自己努力的動力的。

愛一個人

情人節的大主題是愛,但愛一個人並非僅僅就情人節這一天。

我第一次知道情人節這個日子是在讀研究生時。我就讀的暨南大學有不少港澳本科生,他們將這個西方的節日引入大學的校園。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9歲那一年的情人節,我可以向我的心儀之人表白了,一年零一個月後,有情人終成眷屬——“拉天窗”!我的青春都在大學度過,當年的我有個偏見,總覺得拍拖談戀愛浪費時間,不想花時間在這方麵。心想情人節,如果可以速成找到個對象,解決了終身大事就好了。

其實,愛一個人,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在情人節的浪漫氣氛中容易營造異性相吸的衝動,但愛一個人,更多的是體現在每天的平凡瑣碎中。

在“愛情學”的書本中學不到現實生活的相愛,“戀愛學”的專家可能教你一些技術技巧卻不能傳授愛的真諦。

我可以找到自己的真愛,自認為了不起。有一天我打開《聖經》,裏麵寫到愛的15個招式,其中一式是“愛,不求自己益處”。從我的第一個情人節到今天已經20多年,我常常告誡自己:還須努力。

情人節,當你送出或接受那一束玫瑰花之前,想一下,愛一個人是一輩子的承諾。

父子關係

同性楷模

男孩成長,爸爸是他的楷模,爸爸待人處事的方式會印刻在小男孩心中。爸爸對於女性的態度是相互尊重還是視為累贅,說一句“做女人不容易”,還是說一句“女人就是麻煩”,說不準還會影響孩子將來對配偶的態度。

我常教育小兒子對女性的態度。走在馬路上,我會告訴他,如果與你一起走路的是女生,你要讓女生走裏麵,裏麵安全些,不會被車撞,你在外麵保護她;進出電梯我會讓女士先行,主動幫女士開門,排隊、過馬路也盡量禮讓女士。

培養小男孩成“磚頭門”(gentleman), 重點要讓他知道男人對待女士的必要風度。

我40歲才得一兒,自然視為掌中之寶,我不想成為嚴父,無論發生什麼矛盾,我都將父子關係放在第一位,因為父子之間愛恨交加的故事聽多了;父子缺乏溝通,孩子長大後,父子相見無言的事也曾發生在我身邊的朋友身上。或者父親高高在上,孩子視為可敬不可親,什麼都要由老媽做“中介”。而我希望自己是個可親可愛的老爸。

男兒可以哭

男兒也有脆弱的一麵,男子有淚可以彈,哭隻是一種宣泄。

孩子為什麼哭,小時候幼兒知道饑餓、口渴、尿片濕了或者身體哪裏不舒服,但到了幼兒園是他仍很“眼淺”,遇上十分傷心的事哭哭還算有理由,遇上一點不愉快也眼紅紅的。

父親對兒子常說“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孩子有什麼好哭的,女孩子才會整天哭哭啼啼,如果這樣說真能解釋也罷,但有時無濟於事。孩子會躲在洗手間裏哭,這個時候,倒不如讓孩子大哭一場,因為流淚也是一種正常行為,眼淚可以釋放內心的壓力,傷心、痛苦、不快、壓力等積壓在心裏反而妨礙孩子健康成長。

大人對哭的理解是傷心、難過,但孩子哭的理由可能是誤會、無法解釋的委屈,這些在大人眼中是不值得一哭的。看見孩子眼紅或者要哭,大人盡量不要嘲笑,盡量理解個中的理由,讓他哭完後,遞上毛巾,不用多說,無言的安慰。哭,隻是一種宣泄,比起暴力宣泄,這不是更好的選擇嗎?

還記得小學五年級,有一回媽媽很晚才回來,我和二年級的妹妹在街頭等她回來,看到媽媽我哭了起來,媽媽和妹妹都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我想這是一種思念的哭吧。即使成為大人了,我看電影也會感動到流淚,哭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