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套用小時候我們熟悉的一首歌詞“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和你分享爸爸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
三大紀律
1. 不遲到:孩子打基礎的小學階段,孩子開學、考試第一天。
2. 不早退:升上名校,上了初中一切都交給學校老師。
3. 不缺席:雖然教育是專家、老師的事,也要參與其中:家長會、學校活動,從不缺席。
對於孩子的教育爸爸肩負著責任,即使是遲到、早退了,也不要缺席,三大紀律是態度問題。
八項注意
1. 你的孩子的學習態度,是應付式還是熱情式——你要引導。
2. 你的孩子的學習方法,什麼是規律性的東西——你要指導。
3. 你的孩子的學習能力,單獨完成還是靠人幫助——你要加以培養。
4. 你的孩子的學習習慣,按照老師要求還是有獨特習慣——你要留意。
5. 你的孩子的整體學習水平位於上、中、下,你要心中有數。
6. 你與班主任建立溝通。
7. 你與家長、孩子最好同學的聯絡。
8. 如果換成你,你會如何完成12年教育任務?
對孩子學習要“知足”
有一次大女兒批評我,爸爸你“不知足”,對我的學習期待很高,如果我考90分你就會要求再高些,我考班上第一名,你就期望提高一點要我去考全年級第一名。女兒是指出我的貪心,後來她拒絕合作,隻保持在班級的前列。
我開始聽了很不舒服,但細想一下,當有人勸我將公司做大做強時,我也會振振有詞,告訴別人我不會這樣無止境擴張生意,公司做大做強,不如做健康。
但對孩子學習我就這樣貪婪不知足,要知道過分的競爭是有代價的,看著女兒明亮的眼睛要戴上眼鏡,我覺得自己真的不應該那樣逼她。
爸爸對自己的工作都知道有個“度”,過分競爭會賠上健康,使你贏得全世界,卻賠上生命,又有什麼益處呢,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知足”。
關於孩子學習,爸爸常講錯的話
1. 上學一切交給學校,有什麼問題找老師。
2. 我不懂這些功課,課堂老師怎麼講的,你肯定無心上課啦。
3. 我不明白課本講什麼,太忙了,你找媽媽吧。
4. 花那麼多錢,送你進這所學校,考到這個成績,你真沒用。
5. 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好似那個乞丐一樣在路邊討飯吧。
6. 如果你不想像爸爸那樣辛苦,就發奮讀書考上大學。
7. 你要錢我給你,我要成績你為什麼又不給我。
上學,我學到什麼?教育,教會了我什麼?
在現行體製下,教育等同於上學,上學接受教育,但可能過幾年,情況會變化。正如以前工作等同於單位,單位是工作的唯一場所,現在,工作可以在單位裏,也可以在單位外的個體、私營、外企等不同場所,最重要是達到工作的目的,養活自己和家人。或者再過幾年,我們不是天天上學,坐在課堂裏,接受學校那一套教育,或者我們可以安坐家中,父母上陣,電腦為師,社會為課堂。
不過即使我們安於現實,也不妨礙我們問一下自己:上學,我學到了什麼?教育,教會了我什麼。
關於教育的核心功能,記得19世紀德國大哲學家康德說過很個性化的四點:
1. 我能知道什麼。
2. 我應當做什麼。
3. 我可以希望什麼。
4. 人是什麼。
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遞交報告,從概括性的角度提出教育:
1. 學會認知。
2. 學會做事。
3. 學會共同生活。
4. 學會生存。
學校是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不少國家強製性推行9—12年義務教育。學校裏的學生成為教育的唯一對象。雖然近年在發達國家有一種反對聲音,認為教育與上學不能畫上等號。
2010年,大女兒回加拿大讀十一年班,相當於這裏的高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參加學校迎新會上聽到校長的辦學理念,校長提出學校培養學生四種能力:
1. 自學能力。
2. 未來領導能力。
3. 參與社會能力。
4. 服務人群能力。
很奇怪,不像我在中國參加家長會、學校開放日之類,這個著名中學的校長不吹噓有多少學生考入名牌,學校在當地的排名,隻是強調上學是培育孩子能力,實踐素質教育。
看來,最好的基礎教育在中國,最棒的創新培養在加拿大。我把在中國完成了初中學業的老大、老二送回加拿大繼續求學是明智之舉。
[不一樣的爸爸]
再忙也不要忽略這兩個日子
開學第一天和期末考試第一天,我無論多忙都會親自送孩子上學,這是我給自己定下的指定性動作。
新學年,新開始,我用行動幫孩子打氣。期末開考,叮囑幾句。孩子大了,你不必多囉唆叮囑,也不可能手拖手走路了,不要緊的,即使你和孩子各行各的路,淡然無言,隻要同行他就會感受到你的同在。
我知道這雖然是一種形式,但堅持多年形成習慣,對於孩子也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年,到了校門口,孩子與我揮手道別,但有一年,我在加拿大,照例送分別讀九年和十二年班的兩個女兒新學期報到,臨分手時,大女兒卻給我一個意外驚喜,她給我一個大擁抱,說了一句“謝謝爸爸”,才轉身離開。
如果你是個大忙人,平時很少接送孩子上學,我建議你學學我重視開學和期末考試兩個日子,堅持十年,這一招,孩子一定很受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