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是,我們並不是將孩子全部托付“名校”,把孩子的事情拱手讓給“名師”。因為在我們的眼中,名校雖然名氣大,也不過是一個正規教育的地方,依賴的隻是課程教室,家庭裏的生活常識、人生價值的培育同樣重要;名師,確實有過人之處,傳授的隻是基礎知識為主,許多價值、情感、習慣、方法等,父母影響力更強大深遠,父母在孩子教育中是永遠不可缺席的。
在中國,家長們都有“名校情結”。中國優質教育資源緊缺,名校自然就成了搶手的“熱饃饃”,但我也留意到,一旦孩子進了名校,家長鬆一口氣之餘,開始做“甩手掌櫃”,把孩子的一切交給名校、名師。
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將孩子流放在“名校”。
有一段時間其中一個孩子的學習成績差了,班級排名降了,在他們班的QQ群、班級網頁裏,那些一直充當“監工”的家長全向校長、老師開火:
“不是名校嗎?為什麼我們孩子的成績與我們鄰居家上普通學校的小孩相比,不那麼突出?”有家長炮轟道。
“還說是名師,為什麼我家孩子還要我上陣輔導?”另一個家長也不滿意。
“交了那麼多錢的讚助費,不過是一所普通的學校,我們算是什麼消費者,退錢!”消費者權益至上的時代,這個維權者說得更直接。
“你們不能把所有責任推給學校,試問一下你們有無盡到家長責任,督促學生做作業。”名校反攻了。
“同樣是學生,為什麼有些學得好,有些學得差,你們有沒有檢討原因?你們有沒有問一下那些好孩子的家長是如何配合老師的?”名師也有委屈。
一出問題就怪罪別人、歸咎對方都不是正確的方向。
當然,這一次我看問題的關鍵在於家長失職了。他們一直以來以為孩子考上名校,自己就可以袖手旁觀,名校競爭激烈,家長更不能放任孩子自流。“放逐”了的孩子要召喚回來需要時間。
這十多年,我們倆是如何做“三陪父母”的,真的要拿出來同大家分享一下,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我們的付出不少的呀!有了三個孩子的經驗,我們家差不多成了半所“名校”,我太太則是百分之百的名師了。
孩子考上名校,恭喜你。正如你不會將孩子全部交給保姆一樣,讀上名校的孩子的家長,你更不應該將孩子“全托”給學校,你的角色太重要了。記住,自家的孩子自家養,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課堂,家長是孩子成長的首席教師。
“終身學習”PK“中式”應試教育
改變不了應試製度,也改變不了分數掛帥,但可以靈活地應對,我給孩子灌輸“終身學習”的概念。我引導孩子,教育不是12年基礎教育+4年高等教育,一次性的16年,而是終身學習。
我常常以自己為例子,我本碩博連讀9年,加上10年基礎教育,我被關在高高的校園圍牆裏19年,到了社會我還是要重頭再學,無論打工、創業,我都是學一行做一行。我對他們說,爸爸年過半百還需要繼續學習,尤其做爸爸這個角色,估計會活到老學到老。
應試教育,求學就是求分數,分數變成了求學的終極目標,不管學什麼,學了是否有用。
對於我來說,正式讀書應從大學計起,回想我讀大學本科的第一、二年,求學就是求分數,死記硬背,取得高分,年年三好學生,有獎學金,後來看見同學看的書比我多,討論問題可以離開課本講義和老師答題,我就知道自己這種方法有問題,於是在應付考試之餘,開始博覽群書,學習思考。我常常用自己的例子提醒孩子,求學不是求分數,分數你盡力就可以,課本隻是知識的一滴水,課本以外還有更廣闊的知識海洋。
爸爸其實知道,如同我們打工不是以拿回家的薪水多寡來評論個人是否努力,做生意的也不是以賺錢多寡來衡量你這個老板是否盡力了。
我公開對三個孩子說,不要以分數作為學習的唯一指標,因為這是偷工減料的做法,分數標準太簡單,如果孩子一直有努力,一時的失手你又如何參考呢。
有一年,讀初二的二女兒期末考不理想,我應邀請去班裏做發言。女兒不是在班裏排第一第二,你這個家長在台上發言,有人認為不夠資格,但我照樣上去講,因為班主任也認同我教育孩子的方法,他知道我不單追求分數,而是追求孩子是否盡力。事後,媽媽問女兒她哪裏不明白,她說已經搞懂了,我又問女兒是否盡力。她點頭,我絕對信任她。我拍拍她背,下次細心些吧。我們不糾纏在分數高低,排名先後的事上,接著暑假我們全家去旅遊。後來女兒回加拿大讀書,數學跳級,我們一點不用操心她的學習。
改變不了應試製度,我也改變不了分數掛帥,但我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用心學習,你是看在眼裏,記在心上的,分數是浮雲而已。在分數掛帥的製度下,爸爸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盡心用心學習即可,不要每天一回到家看見孩子就問分數,換上你,感受又會如何呢?
我主張“多元智能理論”
1983年,美國哈佛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論”8個範疇:
1. 語文。
2. 邏輯數學。
3. 空間概念。
4. 肢體運用。
5. 音樂。
6. 人際關係。
7. 內省思維。
8. 自然探索。
我鼓勵“因材施教”
我們中華文化中也有許多教育精華,孔子“因材施教”,教義範圍遍及“六藝”:
1. 禮——品德。
2. 樂——音樂教化。
3. 射——武功。
4. 禦——技能。
5. 書——學術。
6. 數——才藝。
12年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孩子12年的基礎教育,有些爸爸可以全程陪讀,也有些是分階段陪讀,中國人對孩子上學讀書十分看重。但並非每一個爸爸都清楚:孩子上學、讀書到底要讀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