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輯 求學,還是求分數
求學,還是求分數
華人父母最緊張孩子的教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全都寄托在上學讀書這唯一出路。從3歲入幼兒園到18歲中學畢業,如何陪伴孩子在書山作業堆中健康成長,考驗著每一個爸爸的智慧。
即使我這個在應試教育中浸染了19年的書生,麵對著現行的早教、學齡前教育,到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仍充滿困惑。隻能管好自家的孩子,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求學,還是求分數
晚上十點半,我接到一個電話,原來是兒子同班同學的爸爸打給我的。他問最近一次數學測試中我兒子的成績,他孩子的成績不那麼理想。在他心目中,我家兒子一直都是很優秀的。
每次家長聚會,我都樂意同大家分享育兒心得。在電話裏這位父親告訴我,作為一個生意人,他不懂家庭教育,隻會用做生意的方法:開出條件,你滿足我的要求,我也滿足你的要求,他家孩子隻要每科考到多少分,總會有獎賞。“合同”簽好了,但孩子熱情不高,而且孩子並非常常可以兌現。這次測驗,他家孩子成績全班倒數,做父親的失望了。
失望的人當然帶有情緒,脾氣上來了,難聽的話出口了,就差沒有動手打人。
我在電話中開導了他半個小時。
在我身邊,有不少家長,將父母與兒女的關係演繹成簡單的、赤裸裸的“分數關係”。孩子交出成績和分數,就甜言蜜語、獎勵有加。
我同意,在讀書學習中“分數就是硬道理”,但是家庭教育不同於學校正規教育,親子關係不等於分數關係。
家庭教育的精義是讓孩子有個學習的環境、愛讀書的氛圍,如果要製訂一些與家庭教育有關的規則,那麼一定要小心,切勿采用“分數掛帥”的功利主義。何況,我們需要愛,用數學的概念來形容,親子的最大分母是愛,分數成績隻是十分之二的分子而已。
從陪玩到陪讀
孩子上學了,爸爸的角色也轉變了,從前隻是陪玩,現在要陪讀了。
陪讀,陪什麼?陪伴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包括:勞逸時間、做作業的次序、使用工具書等等。即便你的孩子是學習天才,但12年基礎教育的漫長歲月,你陪跑一小段,心中有數,再放手也不遲。
小學一、二年級屬於低年級,是打基礎階段。我和太太分工,一到晚上孩子做功課時間,我主要負責:
(1)先將當晚要做的事計劃好,分配好時間。
(2)做作業前先搞清楚“家校本”的所有要求,如有遺漏,馬上問同學或老師。
(3)準備好了才動手,在做的過程中,大人提點孩子書寫姿勢等細節。
(4)協助完成聽寫背書等作業,才簽上家長大名。
(5)收拾整齊桌麵並準備明天的課本、文具和校服,通常男孩會動作慢些、粗心些,所以我家兒子7歲才讓他讀小學。
我陪孩子做作業,並非要解決孩子學習上的困難,而是一種督促,讓孩子心中有數。有時,孩子問我一些不會寫的字,我隻會遞上《新華字典》讓他自己查。等到孩子養成良好的做作業習慣:會分配時間、複習預習有序、學會自我檢查等等,我有意識地減少陪讀時間,會獎勵他自己獨立做家庭作業了。孩子喜歡自由,加上有了大人信任,很快會自立,不用家長操心的。
陪讀對爸爸也是一種知識的更新,你小時候所學的畢竟與現在你孩子的課本有所不同,了解孩子所學的有助於和孩子溝通。
陪讀不隻局限在家中陪做作業,例如我同他們外出去體驗搜集寫作文的材料。陪讀還包括周末陪孩子參加興趣班,我隻要有時間也會陪伴在左右的。孩子畢竟是孩子,很難有自覺性,學習做作業難免枯燥,孩子也難免分心,爸爸在一旁若發現問題可以及時幫助解決。陪讀時,爸爸可在擅長的某一個科目加以一些輔導指導,不要讓孩子以為你什麼都不懂。
陪讀,準確地講是“培”讀,培養教育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習慣。
從陪讀轉為導讀
三年級以後,從陪讀轉為導讀,引導孩子更全麵地發展。
導讀,引導孩子讀什麼?
引導孩子愛上閱讀
在陪孩子做作業時,我會在一旁看我的書。爸爸拿起書孩子才會愛上閱讀,榜樣在潛移默化起作用。所以,孩子快快地完成作業後就會找書看。
每個月我對孩子的獎勵就是一起逛書店,每次可以選購兩本圖書;每年全家外出旅行必去參觀當地著名書店,允許孩子買上幾本新書。
我引導孩子看的課外書比較寬鬆,漫畫的、科普的,甚至一些在大人眼中視為無厘頭的。
引導孩子明白上學學什麼
學校,隻是一座建築物而已,教育孩子要和老師交朋友,從老師身上學會讀書,在中國特色的應試教育中應付自如;鼓勵他們和同學交流,結識好友。
當然,我也會積極地和老師交朋友。上學後,孩子在學校的時間比在家裏還長,孩子對著老師的時間比對著我還多,老師對於孩子成長相當重要。《海歸博士的家庭教科書》出版後,我家三個孩子就讀過的小學專門將該書發給老師,因為在書中記錄了我是如何同三個孩子的任教老師溝通的,包括我寫給班主任、兼職老師的信件。
引導孩子發掘自己的興趣
作為父親最大的責任是發現孩子各個方麵的興趣,學習隻是其中一個。按孩子的興趣培養他們,而不是讓他們去做符合老師或家長意願的事,雖然前提條件是他們必須完成那繁重的作業。我家孩子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當天作業,然後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我鼓勵孩子們在小學階段盡量找到一兩個自己的興趣愛好,專門學習深造。
在中國,少年宮就是孩子發掘興趣愛好的好地方。
流放“名校”
多年前回中國創業,三個孩子也在中國學中文了,比起不少國人我們算是幸運的,可以多一種選擇,不限地段。我們交了讚助費,三個孩子順理成章進入令人羨慕的“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