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輯 管教“三步曲”(1 / 3)

第10輯 管教“三步曲”

管教就是替孩子畫定界線。我會從設立底線入手,讓孩子有安全感。有了界線,人心裏踏實,有如馬路上的人行斑馬線一樣。界線製定後犯錯當然要處罰,打與不打隻是手法問題,關鍵在於避免重犯,讓孩子真的知道底線是什麼。

教養關鍵在父親,管教,是父親的必修課。箴言22:06:“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管理、教養孩子,我的做法是:“三步曲”。

第一步,父母先定規則

爸爸訂立的吃飯小家規

1. 吃飯前洗手——養成良好習慣。

2. 倒灑水自己抹幹淨還要道歉——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

3. 等人到齊了才舉筷子,吃飯是一家團聚的時間:謝謝當天的“大廚師”。

4. 好吃的東西先問別人是否需要,然後再夾進自己碗裏,不能光顧自己——要懂得分享。

5. 吃多少拿多少,碗裏不要剩下東西——不許浪費食物。

6. 吃完飯收拾自己的碗筷進廚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第二步,父母和孩子一起定規則

爸爸同孩子一起製定的時間表

我喜歡將自己的作息時間表同孩子分享,然後教他們做各自的時間表:起床、晚飯、做作業,做好後張貼出來,自我督促。

我教育三個孩子,做為學生大家上課時間大致相同,但是是否合理運用課外時間就大有不同,學會運用時間有助於學習人生計劃這個功課。一旦學校放假,時間就會較充裕,我一定要同他們坐下來共同製定假期時間表。有計劃,孩子生活容易控製,慢慢他們就會學會有規律的生活。

《海歸博士的家庭教科書》有一章“讓我們一齊放暑假”,我專門將三個孩子的暑假計劃的圖表抄錄下來,小兒子的同班同學對此印象特別深刻,得到小兒子求證後,他們表示敬佩。

第三步,孩子們定規則,父母督促

小兒子承恩書桌上,張貼著一張從主日學帶回來,仿效“十誡”製定的一份“家有家教”表:

1. 晚11點前要上床睡覺。

2. 睡前祈禱。

3. 吃飯前要洗手。

4. 吃飯時不得看電視。

5. 做功課時不得看電視或聽歌。

6. 離開房間時要關燈。

7. 看過的書或用過的東西要放回原處。

8. 若要用電腦須得到家長批準。

9. 假日每天上網不超過1小時。

10. 除假日以外每天看電視不超過1小時。

周末上網限製一小時

講起上網,大部分家長都是談網色變,小兒子上一年級就有網絡課,不少家長都反對,因網絡課的作業要開電腦,誰能保證孩子不會借做作業為名,趁機掛Q,打遊戲呢。

十多年前,社會還在呼籲別讓孩子看電視,我們早有預防,不是不開電視,而是選擇一些適合孩子的卡通片,集中時段來播放,孩子沉迷電視往往是因為被電視節目所吸引。孩子學習了一天,從早上8點出門到下午4點回來,能夠看電視的時間也不過一小時左右,我們允許他們在這個時段放鬆一下。晚上我們不會開電視機的,如果真的做完作業,我們允許孩子看買回來的兒童DVD,節目內容由大人控製,不讓孩子被電視內容牽製,因此,孩子不容易沉迷電視。隻是我有時替家中的保姆難過,在我們家打工,放著電視機在家中卻不準開。

電腦比電視對孩子的吸引力更大,因為網絡世界內容比電視台節目豐富百倍,個人選擇性更強。

即使一個不看電視的人,一接觸電腦,就算意誌力再強也會被電腦吸引過去的。

大女兒讀三年級時花了一萬多元買了一台聯想電腦,連打印機、掃描儀一起,放在大女兒的房間,平時不開,隻是周末可以玩一小時。

三個孩子上小學都玩電腦的,當然家中的電腦不到幾年由一台變成四台了,我自己更是“潮人”,光是電腦就分手提式和手寫板式的兩種,還不算是最新型的Ipad。

每周末上網一小時的規則於孩子們是一種約束,如果孩子有了這種約束力了,那上網時間可以靈活了,大女兒上高中之後,我們不再約束她的上網時間。

兩個女兒去了加拿大寄宿學校,學校上網時間規定比我們家鬆了,每天晚上做完作業8:00—10:00都可以自由上網,周末連這個限製都沒有,大女兒升上畢業班,更加自由了。

趁他們還服管教時,培養一種自律性,之後就靠他們自己了。

打與不打,體罰與談心

不少人問我,你打不打孩子,我態度鮮明:打!但馬上補充一句:打是下策。打在孩子,痛在父母,骨肉相連,而且有些孩子是不怕打的。

我推薦另一種方法,談心談話,如果問題嚴重,則升級到召開家庭會議。我家孩子平常不太怕我,但最怕我同他們“開會”,《海歸博士的家庭教科書》有不少篇幅講到這種有效的管製。一位熱心的讀者在網上留下這樣的評語:“朱凡對孩子的情感沒有停留在淺層麵,把孩子當作寵物一樣,可愛聽話時喜歡,不聽話時就用父母權威壓製。他非常重視與孩子的溝通。書中給我最深刻印象的是朱凡兄與其長女朱嘉盈解決青春期衝突的三次開會。每次開會都有會議記錄。這種方式很別出心裁。如果朱凡兄不與長女溝通,一味對孩子施加壓力,那麼孩子就不會順利地度過他們的青春反叛期,反而會給孩子樹立一種隻會以施加壓力來解決問題的榜樣。” 他十分欣賞我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