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輯 管教“三步曲”(2 / 3)

我不讚成“關禁閉”的做法。有人說,幼兒最怕父母不疼愛,關他在房間,不理不睬,讓孩子知道父母不高興,不接受他的行為。這種懲罰,不一定有效,相反,講道理讓他知道即使他有錯,爸爸媽媽也愛他,不是更好些嗎?我也不主張要孩子麵壁思過,何必這樣折磨孩子。十三四歲前,孩子需要大人的幫助。

上了中學之後孩子開始反叛,同是一個人有一半是懂得自律,一半是選擇自由放縱。趁他們還服管教時,培養一種自律性,之後就靠他們自己了。

四項原則

養成習慣

姐姐幫弟弟做事,弟弟轉身就走,姐姐拖住弟弟:“你忘講什麼?”“謝謝”,弟弟知錯,望著姐姐馬上補答。姐姐那麼執著是因為我們大人從小對她也是這樣要求的。

禮貌從講“謝謝”開始,同一屋簷下,父母提供學習榜樣,兄弟姐妹之間也要互相學習。

小時候,孩子幫大人忙,我會蹲下身子,望著他的眼睛說謝謝,輪到孩子要求我幫忙,我同樣要他麵向著我,眼神接觸,說謝謝。

開口講謝謝,還要眼晴直視對方,久而久之,這個小禮節又成了一個不成文的家規了。

愛的管教

先問一下自己,為什麼要管教。

1. 這是父親的責任,《聖經》的教導使孩子走當行的路不偏離“箴言22:06”,古人亦有雲,養不教,父之過。

2. 讓孩子知道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學會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

3. 培養孩子的自製能力,試想一下,沒有規矩,沒有看管,“我的地盤我做主”,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你說那是多麼可怕喲!

管教是種恩賜。《聖經》講得再清楚不過了,因為愛所以父“他必管教”,不管不理是視孩子為私生子,不是親骨肉,管教的方式方法每家每戶不同,但管教的尺度,作為爸爸一定要講清楚,“不是隨己意管教”,而是要為孩子得益處,正如神管教我是想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成為公義的人。

換位思考

麵對犯錯的孩子,我通常有以下的表現:

1. 我會氣憤,但我不能暴跳如雷。

2. 我會責備,但我不用攻擊性語言。

3. 我會難過,自責自己沒有管教好。

4. 我會反思,為什麼他會這樣做?如果是我也會這樣嗎?小時候我有沒有類似的記錄?

平靜下來,我會同孩子關起門開會,一起檢討,我會問孩子:

1. 你想說些什麼呢?通常孩子隻會默不作聲,但你讓他有了辯解的機會。

2. 嚐試站在他的立場說出他的理由,詢問他是否同意。

3. 換位思考,如果他是我,他如何看這件事,搞清楚是非。

4. 告訴他大人為什麼憤怒,大人為什麼難過,然後再講出你的懲罰。

小心,懲罰不是發泄你的不滿,懲罰也不是恨他,懲罰是一種愛,愛才會管教,不會袖手旁觀、不理會,懲罰是為了加深印象,避免今後再犯同樣的錯誤。

管教要合宜

1. 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些父親,把孩子交給妻子、老人、保姆或者全托幼兒園、寄宿學校,結果別人比自己這個父親更了解孩子。

2. 要求要始終如一。

3. 製訂規則,尤其是重要行為守則。

4. 大人做榜樣。

5. 獎罰結合。

五個注意事項

抓準關鍵期

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很重要,爸爸如同農夫,耕耘子女,農夫關注季節,播種時間是關鍵,早播遲播影響收成:

0—3歲中,3歲是關鍵,3歲定80;

3—6歲中,6歲是關鍵,通常6歲入讀小學;

6—12歲中,12歲小學畢業,考取中學前要留時間陪伴孩子;

12—18歲,青春期,15—16歲是關鍵,關注中考前的轉變。

孩子獨立之前的18年,以學為主,這幾個關鍵點要注意:三年級轉折,五年級獨立,初二反叛,高二成熟。

孩子也有隱私權

孩子不喜歡父母在人麵前談論自己,我家三個孩子也不例外,即使我在報紙、博客上寫文章,每每寫到家事,涉及孩子的我都要小心,照片肯定不能曝光,真名也不許披露,尤其是上了中學的二女兒對於個人隱私十分敏感,還在讀小學的兒子反而不會過分介意。

記得有一年全家遊西安,我幫大女兒在明城牆上拍了一張照片,未征得讀高一的女兒同意就作為遊記的插圖放在了自己的網易博客上,女兒不知從何處看到,馬上要我刪除,我自認倒黴,乖乖改過。

我完成《海歸博士的家庭教科書》初稿,因為初稿摘錄了他們的文章和談話,為了穩妥起見,我專門將草稿打印出來,讓三個孩子先過目,他們不反對才寫下去。還好,這一次,孩子們沒有使用否決權,書才得以順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