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輯 家教核心:用什麼喂養孩子心靈
孩子的第一24小時課堂
《海歸博士的家庭教科書》提出“三合一”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學校正規教育和課外興趣教育,當中最重要的則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第一24小時課堂。教育本身就是起源於家庭的。以西方社會為例,早期沒有學校,教會是教育中心,但在沒有教會,沒有給下一代的特別訓練和各種教育之前,孩子一切的教導責任就落在父母,尤其是父親的身上了。在中國,私塾是學校的雛形,沒有私塾之前,教育也是由父母承擔的,農業社會的中國,母親教女兒手工女紅,父親教男孩農耕技術。我們前輩的父母都明白家教的重要性,子不教,父之過。孩子在家裏先學修身後習齊家,有抱負者才可以治國平天下。工業革命後有了現代教育,有了學校傳授知識技能,受法律保護的義務教育在世界大多數國家實施後,家庭教育的地位才被削弱了。雖然在國外我認識的朋友中,仍有人在家中自己執起教鞭,教育孩子,但傳統意義上的家庭教育已經讓位給學校教育了。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教師也取代了父母的責任,在中國,近年的形勢是基礎教育“三合一”:學校正規教育、課外興趣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就是說,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的家庭教育HOME SCHOOLING,時至今日已收狹為以培育人格、道德、信仰、價值觀等方麵的非功利性的家教HOME INSTRUCTION 了。教育進行了分工,學校教知識,家庭教人生。但是近年來,在“不要輸在起跑線”思潮影響下,70、80後的父母連家庭教育的陣地也撤讓給社會了。
現在的孩子1歲去早教機構,3歲進幼兒園,6歲上小學,全社會功利性教育打著各種各樣的旗號來搶占家庭教育的地盤。不管願意不願意,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拱手將孩子交給那些陌生的人,讓給了社會,讓給那些所謂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以及功利性教育機構。我開始擔心,幸好我三個孩子沒有學壞,我算是個幸運的人。
一想到這,我覺得自己身為一家之主,家庭的訓導者,任重而道遠,我是責無旁貸地擔起家庭教育首席教師的責任。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父母是“怎樣的人”,比父母為子女做了“什麼事”,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影響。
孩子生下來,首先是從父母身上感知世界的,父母是榜樣,但榜樣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好榜樣,孩子將來會以你為傲並將之發揚光大;壞榜樣,孩子也照學,但長大後如果有分辨能力一定會以你為戒,若沒有分辨力的,那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了。
孩子是張白紙,第一個落筆著墨者是其父母。
什麼對孩子成長最重要?
80後的父母對孩子很有計劃,為了讓孩子讀上心儀的學校,父母會帶上孩子去學習技能:英語、畫畫、鋼琴、網球……但卻忘了這些技能的意義是陶冶性情。我在少年宮,看見不少男孩子滿口英語卻一點不會禮讓女孩子,我身邊有朋友的孩子拉一手好琴卻沒有一點音樂修養,也有些運動項目冠軍兒童卻缺乏體育競技精神。學什麼讀什麼都沒有比教育孩子的品格更重要。品格教育更多在於父母,家庭教育不到位,社會及外界影響就會自自然然地滲透進來,填補這個空間。
有人問,什麼對孩子成長最重要?
我回答:信仰!人生的支柱是信仰,物質是暫時的,能力會消滅的,有信仰的人生,才有持久的推動力和飽滿的熱情。
入門基礎10課
1.學會愛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到,嬰兒是不懂得微笑的,最初母親對嬰兒微笑,後來嬰兒也用微笑回報,這就是愛的能力培養第一步,這也是母愛偉大之處。但是嬰兒不會愛母親,是母親先愛嬰兒,並將這種愛堅守一生,從而在孩子生命中留下印記,轉化為孩子愛的能力。父愛同母愛不同,父愛需要時間去栽培。家庭教育的核心價值是愛。上帝教導我,你想別人怎樣待你,你先要學會怎樣待人,同樣我也用這個道理教導三個孩子,愛人如己。
有一次,我和大女兒一起接受雜誌采訪,被問到我們家有什麼特別,女兒想了想回答說,愛!父母愛我們,我們也很愛父母。我補充道,我可以寫一套家庭教育叢書,從最淺的禮儀行為,再深入到性格習慣能力,最後到人生價值觀、有信仰的生活等等,但愛是家庭教育的中心思想。
即使沒有教材,隻要父母有愛的身教,已經是一個好的開始。
2.誠信做人
從小我要求孩子同我講話時要用眼睛望著我,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我開玩笑說我可以看出你有無講大話。孩子知道爸爸最不喜歡不誠實的人,因此做錯事應該老實交代。當孩子有了誠信之後,我就要信任他們,有句話說得好,“要孩子頂呱呱,先要信任他”。有一年二女兒考試成績不好,我沒有懷疑她不努力,反而用“你已盡力了”之類的話去安慰她,然後一起找原因。後來,她也能夠迎頭趕上。
對於孩子來說,爸爸誠信就是承諾的事一定要兌現。記得我答應了幫大女兒買熱賣的日本漫畫雜誌,每個月5日,都安排去香港買下這本雜誌,一下就堅持了4年。後來為了讓二女兒也有同樣待遇,又堅持了兩年,沒有一個月例外。我用幾年時間堅持這樣做,相信他們已經理解什麼叫做說到做到了。
身教重於言傳。孩子明白,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3.善良種子早種下
逢年過節我們帶著孩子去給孤寡老人送祝福,我們如同一支巡回演出隊走訪好幾戶人家;學校有什麼募捐義務勞動,我們支持鼓勵孩子參加。以善待人,樂於助人,施比受更有福,這些道理我們從小就灌輸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