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輯 親子關係如何保鮮?(2 / 3)

依我們的經驗,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都不同。以中學為例,因為兩代人有代溝,親子的話題變得50%是我們想講的,50%是孩子想聽的。而且隨著孩子成長,這個比例要更往孩子傾斜。 你要留心孩子看什麼報紙,你要注意孩子喜歡什麼電視節目,你要關注孩子同朋友講些什麼。你要知道孩子學習的大致內容,你要了解學校的大致情況。

明星、歌星有可能是女孩子的偶像。運動員,NBA球星,男孩會模仿多些,發型、球鞋、服飾、外套……如果實在想不起,有時猜猜孩子的興趣也是一件樂事。

也可以聊聊你自己,你自己小時候的故事,雖然不是全部,也讓孩子知道同齡時的你當年在幹什麼、玩什麼、開心什麼、討厭什麼、反叛什麼。

大道理要講,小常識也須傳授,但有一個原則,吃飯時在飯桌上盡量不要談嚴肅的話題。其次在話題中少提及分數、成績之類的東西,如果你留心到孩子已經盡力了。

孩子從小到大,十多年一直是聽眾,是時候讓他變成主角,我們大人成為聽眾。

不過說實話,親子關係,話題真的不那麼重要,親子才是重要的,主角才是重要的。

讓你和孩子每天有愉快的15分鍾交談。

親子關係,從仰視到平視

有一回,我經過曾經就讀的小學——廣州南武小學(之前是叫向群二路小學)。當年我總覺得學校很大,那天,我走進去懷疑自己走錯了地方:小時候可以流連忘返地走來走去的迷宮式校園,現在卻好像縮水了一樣,比雀籠還要小,一眼望穿。離開小學校園,抬頭向上望,天還是那樣的藍色,但歲月已轉了近半個世紀。

由此,我聯想到親子關係。

當一個人還幼小的時候,他看世界都是偉大的。

當你的兒女還是小孩子時,當然仰望你如高山般宏偉,慢慢他長到與你齊肩高,甚至超過你時,倒過來他俯視你,會覺得我的爸爸也沒有了不起呀!這個時候,親愛的爸爸不要難過,兒女長大應該高興,我們除了與時俱進,隨著孩子長大而長大外,別無選擇。

其實我不也是這樣長大的嗎?

記得我還是10歲時,我覺得爸爸真偉大,他簡直無所不能。到我升上中學15歲左右,我覺得父親也有弄不清的事情,例如英語等等。18歲我成年了,又發現比起我所擁有的知識,父親知道的實在有限,開始有點瞧不起他。到了24歲我大學畢業,覺得父親太落伍了,他不懂青年心理,他對下一代根本不了解。然而,等到我30歲結婚娶妻,成為自己孩子的父親時,我開始看到,老爸還是有料之人。

…………

親子關係也是如此,孩子對你,由仰視轉為俯視,最後定格是平視。

畢竟,人與人,平視才最自然,做朋友溝通才暢順。

孩子,你為什麼怕爸爸

童年吵著、追著要和你玩的孩子,升上中學後開始跟你疏遠了。為人父親的你雖然希望孩子仍然親近自己,但這個時候你會失望,孩子不想親近你,孩子寧願通過媽媽做中介。於是,你內心一種挫敗感油然而生。你會懷疑,我出了什麼問題,以至無法與自己的孩子親近。

我,正麵臨這種遭遇。

我會問太太:我真的那麼可怕嗎?

她沒有直接回答,隻是反問我:你有無留意,你同孩子講話時,你自己有沒有不耐煩的語氣?有沒有瞪大眼睛?以前的笑臉為什麼隱形了?

…………

太太一連串的問題讓我反思。孩子怕爸爸,肯定是我身上出了問題,我不妨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1. 我要求孩子百分之百聽話,否則我就覺得有損尊嚴,給他臉色看。

2. 我自覺優越,處處代替他做決定,不理會他的承受力。

3. 我總覺得孩子是受惠者,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著想,他要無條件服從。

…………

知錯就改,做父親的要樹立好榜樣:

—— 重新給孩子一個安全感,每天和他聊一聊,人的感情除了口頭表達,也要重視心靈感應,體貼孩子的心,明白他的看法。

—— 重新給孩子一個歸屬感,了解今天孩子有什麼事,孩子知道我今天做什麼,這個家有什麼決定,要讓孩子知道並參與。

—— 我要多參與孩子的生活圈子,了解他的朋友同學,希望能成為他的朋友。

—— 以愛及稱讚來對待孩子,即使有錯也給予機會改過。

聽完我一大堆的承諾,太太安慰我道,隻要你仍然像孩子小時候那樣,愛孩子好似愛自己那樣,恒久耐忍,再加上你的創意,孩子一定會接受你。我全力支持你,和你一起迎接這個新挑戰!

我報以苦笑,內心還在嘀咕:孩子,你爸真是愛你的,為什麼你會怕我的?

孩子偏食有辦法

一切食物對孩子來說都是新的,按道理孩子應該什麼都吃,不應該有偏食,但事實上,到了童年階段,孩子都會有偏食的傾向,大多數孩子不喜歡吃纖維性強的蔬菜、味道清淡的魚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