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輯 親子關係如何保鮮?
有父親投訴道:我的孩子開始羽翼豐滿,我的一片愛心遭到阻擊,幫助被視為幹涉,關注被以為囉唆,勸告等同於說教,一句話,我和孩子如同陌生人一樣,甚至是反目。我也曾經曆過同類情況。
父母愛兒女是天性,兒女親近父母是人性,親子關係就這樣建立起來了,隻是孩子長大了,父母尤其是爸爸因忙碌而鬆懈了,親子關係開始疏遠。親子關係中斷便要檢查一下哪裏出了故障,修複你和孩子的關係,也要注意“保鮮”。
“一對一”,親子關係常保鮮,你會不會嚐試單獨與孩子約會呀?
一對一的親子約會
作為爸爸,你嚐試過單獨與孩子約會嗎?和孩子一對一外出、旅行、露營、逛書店、聽音樂會,甚至一起喝早茶、飯後散散步,做些輕鬆休閑的事,與讀書上課無關的活動,隻是爸爸單獨跟孩子一起,媽媽不參與。
父與子/父與女的“一對一”,是親子關係的一門必修課。
與國內的爸爸們不同,我在中國同三個孩子一起成長時,同他們有過多次的單獨約會。
我單獨開車帶兒子去珠海看航空展覽,兩個多小時的路程,小兒子當我的“GPS”路標導航員。他手裏拿著地圖,眼睛看著路牌,嘴巴發出方向指令,我發覺這孩子一下子長大了許多。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才發覺他年齡太小,不允許進入展覽場地。還好,當我提議去附近泡溫泉時,他舉雙手讚成。那天,整個溫泉隻有我們父子倆,我們逐個池子嚐試,玩了大半天才回來。孩子至今還記得這溫馨的一幕,老想找機會重溫一番。
我單獨同大女兒外出是和她一起去參加香港著名作詞人林夕的簽名會。已經15歲讀高中的她邀請我去參加這個活動時,我有點兒受寵若驚,因為我這個60後混雜在一群90後當中,多少有些代溝吧。那天,我們一早就起來去廣州購書中心,排隊等候時女兒講她喜歡林夕什麼作品,我也分享自己的看法,我才明白她為什麼喜歡寫寫詩。輪到我們進入會場,女兒和林夕合照,我做攝影師。雖然在一班少男少女麵前,我這個爸爸有點突出,但女兒開心我也樂意。
一對一,親密溝通,男孩和女孩有所不同,同男孩是一起玩搞活動,同女孩多是逛街談話為主。
老二最喜歡逛書店,一有機會我拉上她一起去書店,泡上大半天,買好書後,找個地方,無拘無束地交流起來。當我們父女一起談心事時,我們已經沒有什麼代溝隔閡。
其實,是我太太鼓勵我不時單獨同孩子約會外出的。她常常單獨同孩子一對一約會,受益良多。
[我的分享]
和全家一起行動有所不同,當你和孩子一對一,你有可能發掘出孩子平日不易見到的另一麵,同樣,這種場合也會讓孩子了解你不為孩子熟識但又很自然的另一麵。健康的親子關係也由此建立起來了。
親子,每天不少於15分鍾
女兒升上中學,家長會不像小學那麼頻繁了,但我每一次仍把握機會,同其他家長攀談。這不,今天開完了家長會,我們幾個又聊了起來。我們的話題圍繞著在家裏,通常我們父母會花多少時間在孩子身上。
有家長問我,你有三個孩子,每天花在孩子身上有多少時間?我開玩笑講,我是“全職爸爸”,差不多隻要孩子在家,我都會陪伴在身邊的。但是“全陪”,不等於有溝通,親子必須有交流,交流從交談開始的。看到家長臉上的疑惑,我補充道:其實我很重視每天同孩子的交談。吃早餐、晚飯時,我們交談輕鬆的內容。他們做作業前後,我們會交談學習問題。每周末我們全家圍坐一起,交談內容更豐富了,完了還一起祈禱。
你呢?我反問家長,你們隻有一個孩子,獨生孩子同你們交流更多?
那家長搖了搖頭說:沒有啦,小時候還跟孩子交流多些,到了中學,看到他那麼忙,隻是吃飯時講幾句,看他也沒有什麼異常現象,就算了。
這讓我想起一段報道,中國新聞網講到廣州近一半父母每天同孩子交談不足15分鍾。看來,兩代人之間缺乏對話,缺乏較長時間的交談,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不要誤以為同一屋簷下,朝見口,晚見臉,有一份親情、有一種關係、有一個默契,大人和小孩就無須坐下來,麵對麵地交談。上帝造人,讓人通過談話來溝通的,你廢了這個功夫,用點頭、眼神、手勢代替,用飯菜、衣服等物質來代替是不行的。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講的就是親子;親子,講的就是溝通。溝通是從心開始,從交談起步的。
我勸那個父親,你每天真的不能忽視同孩子談話,如果可以的話,建議你每天同他談上15分鍾。至於談什麼,隻要你樂意承擔父親這個角色,你總會找到話題的,用不著我替你擔心吧?
他點頭,作沉思狀。
各位父親,親子交談每天不少於15分鍾,你做得到嗎?
親子,還需要話題嗎?
有網友看了我的文章《親子,每天不少於15分鍾》,問我,親子交談,我有什麼建議的話題?我想了好幾天,親子,何需要話題呢。孩子是你的,你是孩子的爸爸,該說什麼就說什麼,喜歡講什麼就講什麼。但細心一想,網友問得也有道理,親子質量好,話題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