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孩子偏食,媽媽會想盡辦法,改變花樣,做爸爸的就要從旁鼓勵孩子去嚐試,因為孩子喜歡接觸新事物,大人的鼓勵,可以推動他們走出第一步。
此外要學會利用“專業”或“權威”意見。六年級那年,大女兒得了急性腸胃炎,住院了,幾天沒有大便,醫生知道她不喜歡吃蔬菜,就告訴她因為沒有吃蔬菜所以沒有大便,女兒怕醫生,乖乖吃蔬菜,從此餐桌上她主動吃蔬菜,也不用我們囉唆。
孩子偏食,爸爸的耐性是很重要的,除了鼓勵,還要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小兒子不喜歡吃魚,但不是所有魚類他都拒絕,我會挑他喜歡的魚類進行烹飪。兒子也不喜歡吃豆腐,我便改用豆漿的形式。做父親的一定要鼓勵孩子,也要有耐性,還要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在餐台的玻璃下放著健康食物均衡配搭的指南,讓比較偏食的小兒子知道均衡飲食對健康身體的重要。孩子偏食,爸爸千萬不要心急強逼,偏食隻是過程,孩子會改變,而且可以用其他食物代替,目的是讓孩子營養均衡。
兒子和我一起布置聖誕節
在加拿大時,一踏入12月我便開始準備布置聖誕節,回到中國我依然習慣要在聖誕節前將家裏裝飾一番。
不過今年與往年有所不同,老大老二返回加拿大讀書,剩下我和太太及小兒子留守中國。隻有三個人,我想今年少花心思把去年用過的裝飾物拿出來掛掛就行了吧。我這個想法卻遭到三個孩子的反對。在加拿大的孩子一定要我們精心裝飾一下,並多拍些照片傳給她們;留在身邊的小兒子自告奮勇,今年,他一定要幫我布置聖誕裝飾。
那天早上小兒子看見我把東西翻找出來,一再叮囑我等他從學校放學回來後才準動手,他怕我趁他不在偷偷完成布置的活兒:“今年,姐姐們不在,我來幫你,我們一起把家布置得像往年一樣的有節日氣氛。”
我樂於從命。
下午放學了,小兒子和我一起擺放聖誕樹,他將小飾物掛在樹上,又將小彩球掛滿窗台上。我爬上梯子,在四周牆壁上釘上彩帶、掛上聖經彩飄,兒子則在下麵指揮我上下左右的最佳位置。他還在每個房間門口掛一個飾物,即使洗手間的毛巾鉤架,他也不放過,在上麵放上一串聖誕球。
布置完畢,我們一起拍照,把照片傳給太平洋彼岸的親人。
想不到,保姆辭退,兩個姐姐出國了,今年聖誕節的布置,我家的小男孩卻成為我的小幫手了。今年的聖誕節真有些特別!
爸爸的再教育
未做爸爸前,你會買些育兒的書來讀讀,麵對童年的孩子,你會肯花時間親子閱讀,但孩子漸漸長大,問題隨之增多,以前他們會講爸爸是如何說的,後來變成老師是如何講的,再進一步發展到同學是這樣講。到了這個階段可能你還肯花點時間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滅火隊”,但從前你是引導者、導師的角色,現在卻變成了警察。
這個時候你要反省,是不是我也需要接受做爸爸的再教育呢?從職場我們似乎可以有些啟示。經過12年通才教育和4年大學教育後,我們才進入社會,而且頭幾年也是學習如何工作的,父親這個“非職業”的工作,我才花了多少時間去學習呢?當你拿起孩子的課本,起碼一半不是你從前讀書時所學的,知識更新太快了。你隻能邊做邊學了:
1. 讀些兒童或青少年讀物,了解當下青少年的想法。
2. 試著從孩子的立場看世界,用孩子的言語去交談,好似當年你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同孩童交流一下。
3. 參加相關的教育講座、座談會、培訓班等,聽一下別人的例子、專家的意見。
[不一樣的爸爸]
聖誕禮物
平安夜,聖誕節前一天的深夜,孩子們都進入夢鄉了。我和太太偷偷地溜進他們的房間,悄無聲息地在三個孩子的床邊,放下聖誕節禮物。事先我們會在一隻大紅聖誕長靴襪裏,分別塞滿各式禮物,有吃的玩的,再加一張聖誕賀卡。第二天一早醒來,嘉嘉、寶寶和承恩都會驚奇地發現床邊的聖誕節禮物。我和太太則倚靠門邊,看著他們開心地從紅襪子裏掏出的一份份禮物。聖誕節,普天同慶,其樂也融融。小時候,孩子們還以為這些禮物是傳說中的那位胖胖的戴著聖誕紅帽子穿著大紅袍的白胡子聖誕老人,駕駛紅鼻麋鹿馬車送來的。長大了,他們才知道這是他們的爸爸媽媽的傑作。
精心準備聖誕禮物,我堅持了十多年。後來,兩個女兒進了寄宿學校。有一年聖誕節不是周末,她們還要上課不能回家。我們夫妻倆在平安夜傍晚到了學校,趁她們倆在教室裏晚自習,我們將事先放有禮物的兩隻大紅襪子交給了管宿舍的生活老師,委托她們次日即聖誕節一早轉交給孩子。雖然我們叮囑老師神秘一點,但孩子們後來回憶道,老師還是忍不住一早推開宿舍門,然後大聲叫嚷:你爸爸媽媽給你的聖誕節禮物。
哎,孩子們頓感沒有氣氛,還好,贏得了同室好友們的羨慕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