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群婦人叩拜過觀音,捐了香油錢的婦人聚集於“摸仔岩”,挽衣袖,聖水淨手,小心翼翼向岩內水中摸去。摸到螺者緊抓手中,笑容上麵;摸到蜆者難免露出失望之情,繼續誠心祈求再摸,最終大多數都能了卻心願而歸。日後是否應驗,天曉得。
20世紀60年代後,生菜會民俗被批判為“四舊”。1968年,官窯生菜會所依附的鳳山古廟等均被人為廢毀,夷為平地。觀音已去,廟會遂亡。不過民間吃生菜包習俗仍一直留存。原本在鳳山古廟前的一對百年石獅子,在2007年被重新發現。
改革開放,1984年,官窯鎮恢複了生菜會,以醒獅“采青”表演打擂台和吃生菜包為主,參賽的有本縣及三水、花縣等128個獅子隊。
1986年,革除了膜拜神祗,摸螺求子舊俗。官窯、鹽步兩鎮更把會期改為正月十五日,與元宵節、道教的上元節合三為一,為期一天。一來可以方便海外鄉親回家過年順便參加,二來便於生菜會後馬上投入開春生產。當年設置了醒獅大賽、燒炮搶炮等環節,並恢複了吃生菜包的傳統習俗。生菜會項目以民間藝術表演為主。當年在官窯石市南麵的空地上搭起四個醒獅台,有48 個醒獅隊前來參賽,除本縣外還有廣州、番禺、三水、花縣等地的獅隊,佛山市還派了一條金龍表演隊前來慶賀,龍騰獅躍,鑼鼓喧天,盛況空前。廣場上搭起十個表演台,各村雲集獻藝。大會開始,28響禮炮轟鳴,配以各色煙花,蔚為大觀。
參加盛會人數達10 萬,不少華僑和港澳同胞專程赴會。主會場牌樓對聯:“群獅迎盛會,生菜賀元宵;同遊生菜會,共敘故鄉情。”盛會招徠各方賓客,交流生產經驗與致富信息,介紹投資環境,使生菜會真正起到了生財致富的作用。刪:成為融經濟、文化娛樂於一體的新型民間文化娛樂盛會。
2000年後的官窯生菜會,舉辦獅王爭霸、曲藝演唱、遊園會、文藝晚會、煙花彙演等活動。在生菜會係列活動中,最能體現傳承和發揚“官窯生菜會”文化精髓的,當屬於傳統生菜會上必不可少的“吃生菜包”。官窯人把舊時圍坐在鳳山觀音廟後空地包“生菜包”的習俗發展為政府組織的“千人生菜宴”,邀請海內外鄉親及投資客商赴宴,成為新型民俗文化盛會。
2002年正月十五日生菜會。花都、三水等數百隻醒獅前來采青,幾百頭醒獅上街巡遊表演。增加了警察、少先隊員、醒獅、中美廠女工方隊方陣巡遊,場麵熱鬧。幾十名加拿大華僑和港澳同胞特地趕來參加。政府利用生菜會向社會推介了官窯鎮新的發展策略,進行招商引資。晚上擺70圍生菜宴,鄉民大聚餐。同時舉辦廣場文藝晚會和遊園會活動。官窯充滿了節日氣氛。
2005年正月十五生菜會。官窯處處張燈結彩,除包生菜是必備的傳統節目外,還有曲藝表演、醒獅采青、演講比賽以及文藝晚會等一係列活動。獅山辦事處舉辦了“歡騰獅山璀璨夜”元宵大型焰火文藝晚會,是年生菜會吸引了二千多人參與。
2006年正月十五日下午5時半,“生菜會”在官窯辦事處準時“開吃”。參加生菜會的1000多名來賓依席而坐,將桌上的蜆肉、粉絲、炒飯等配料用生菜裹住後大吃特吃。場麵壯觀。
2007年正月十五日一大早,獅山鎮官窯辦事處大院門前鑼鼓喧天,來自南海各鎮街以及三水、禪城、廣州花都的200多頭醒獅來到官窯。上午九時,位於官窯城區中央的8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專為官窯生菜會而修建,是官窯生菜會戶外活動的主會場)被數萬名群眾圍得水泄不通,四周房頂上也聚滿了人,在觀看廣場南部大舞台上盛大的百獅爭霸賽。一串串鞭炮聲響起,十八名少年鼓手一起擂響十八麵大鼓,鼓聲響徹雲霄。當日除舉辦獅王爭霸賽外,還舉辦家庭運動會、曲藝表演、煙花文藝晚會、書畫即席揮毫和攝影大賽,以進一步傳承和弘揚該民間廟會和民俗活動的文化底蘊。沿街可見帶著“長槍短跑”的攝影發燒友在各個活動現場進行采風。據報導,當日周邊地區超過10萬市民趕來參與這場“民俗盛會”。當年因為將官窯生菜會向省申報“非遺”,官窯辦事處進一步擴大“千人生菜宴”的規模,在中午和傍晚兩餐共筵開230席,有2500餘人赴會,規模之大堪稱是曆屆生菜會之最。受邀出席的嘉賓,既有本地知名教師、在官窯投資的企業負責人、在官窯任職的老領導和官窯在外任職的鄉親,也有香港南海官窯同鄉會的鄉親,並首次邀請了在獅山的外國投資者前來參加。男女老幼千多人依席而坐,吃生菜包。用意是通過官窯生菜會將傳統民俗和新移民文化巧妙融合,使之成為當地獨特的地域文化符號,成為南海的新“名片”。
2007年,“官窯生菜會”這一民俗項目作為南海最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佛山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納入“佛山春節習俗”項目,列入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省推薦申報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晚清畫家吳友如所畫的《生菜會》被作為重要的文獻佐證。官窯高中決定從2007年開始將“官窯生菜會”納入鄉土文化教材。
2008年正月十五日一大早,隨著迎送醒獅的鞭炮聲響起,生菜會開鑼。當日有民間采青、遊園會、獅王爭霸賽、千人生菜宴、煙花晚會、曲藝表演等係列活動。官窯鎮一片鑼鼓喧天,大街小巷均可見到舞獅。官窯高中數百平米的大廳擺滿了110張餐桌,在中午、晚上分別開席,1280斤生菜在餐廳門口一側堆積如山。(圖501)
當地政府邀請了一百多名港澳鄉親、海外僑胞和在當地投資設廠的外商、台商共二千二百多人赴會。還特別邀請了困難群眾、軍烈屬、敬老院老人以及市政環衛人員代表出席。大家“毫不客氣”地用雙手包起一個個生菜包,配以海鮮醬料,大快朵頤,場麵頗為壯觀。宴會結束後,食客還可選擇餐廳門口擺放的具有不同寓意的生薑、茨菇、芋頭和橘子帶回家。
生菜會會場門口還特意放滿了貼上“滿”字的大籮筐,桔子、生薑、花生、慈姑、蘿卜和芋頭等土特產分別裝在不同的筐裏。會場中間是一個“生菜水鄉”造型。其中1668棵生菜寓意“一路路發”,以起伏的造型拚湊出官窯美麗的西南湧,背後則是官窯著名的曆史文物“福星橋”的剪板。主題是金玉滿堂。下午和晚上,舉辦了“獅王之王爭霸賽”和煙火晚會。場麵熱鬧喜慶。
黃歧
黃歧生菜會的舉辦地點在北村,主要活動內容是舞獅表演和采青。
官窯在1986年把生菜會期從正月廿六日改為正月十五日,與元宵節合二為一。黃村北村的生菜會期仍在正月廿六觀音開庫日。是日村民們在家門口掛上生菜和利市。來自周邊地區的醒獅,有時達一二百頭。先在村頭表演一番,接過利市,再一路舞進村裏。在各家門口敲鑼打鼓、舞獅采青。
鄉中老人稱:生菜會起源於二三百年前,正月二十六日為觀音開庫日,來自周邊地區的醒獅隊前來助興,家家戶戶以生菜包飯款待客人,場麵十分熱鬧。生菜會期處於開春,是開耕下種的好時機。舞獅代表瑞氣吉祥之意,表達對來年興旺的美好願望。
2005年正月廿六日生菜會,村頭觀音廟香火特盛,觀看完醒獅表演的人們紛紛到廟裏上香。2007年正月廿六日,村裏舉辦南海醒獅爭雄賽。2008年正月廿六日,繼續舉行一年一度的傳統醒獅生菜會,共有近百頭醒獅來參會,齊聚北村,采青比武,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大瀝?鹽步
大瀝、鹽步生菜會現在正月十五元宵節。主要活動內容是舞獅舞龍。會期,街道上鑼鼓喧天,震耳欲聾。數十支醒獅隊當街連成一片,往返於街頭巷尾,蔚為壯觀。最熱鬧的是高台舞獅。七八個三四米高的鐵樁當街而立,舞獅人獨步樁上,如行雲流水。醒獅黃袍加身,騰挪閃躍,那雙忽閃忽閃的大眼睛神威畢露,觀眾高聲叫好。
醒獅舞至商店門口,主人不失時機地遞上一紮掛有紅包的生菜。獅口一開,倏時生菜被吞入。一翻打拱作揖後,醒獅猛搖頭,口吐生菜入店家。店家笑納“生財”,拱手致謝,再待接踵而至的“生財”隊伍。
大瀝鎮1990年元宵節舉行的“生菜會”,有500多個醒獅隊來賀慶。2006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大瀝黃岐大橋兩側江麵舉辦煙花晚會,燃放時間近半小時,十萬民眾觀賞。2008年正月十五生菜會,仍是舞獅舞龍的盛況。
6、番禺沙坑生菜會
番禺舉辦生菜會的地方在沙灣鎮以北的沙坑村。1998年前,會期在農曆正月十八日。又稱獅子會。屆時南海大瀝、羅村等地均派獅隊前往助興。1995年沙坑獅子會,南海市及番禺沙灣等地共有二十多頭獅子前來賀慶。擺了數十桌生菜席。
1998年把生菜會期改為正月初八,至今仍是。在嶺南民俗裏,正月初八為白衣觀音誕,但現在的沙坑生菜會跟觀音誕幾乎沒有關係。這是沙坑村一年一度最熱鬧的節日。主要活動內容是醒獅表演,故稱“沙坑醒獅生菜會”,亦有村民稱做生財會的。其次是大擺生菜宴。在街邊搭起臨時大棚,擺上幾百張桌子,上千人一起吃。
元明時代,沙坑村就興舞獅,幾百年來舞龍舞獅綿延不斷。村民部分原籍南海縣(今佛山市南海區),20世紀50年代初因修建佛山機場,整條村從南海遷徙到沙坑(因而有說沙坑村民基本上是由南海遷移來的),並把南海舞獅這一傳統帶到了沙灣。南海原是南獅發祥地,生菜會是其著名民俗。沙坑獅會有百多年曆史,通常在民間重大節慶裏進行舞獅獻藝。舞獅的表演項目名堂五花八門,較出名的有生菜會、龍門青、橋底青,樁上表演的有雙獅賀歲、群獅賀歲、雄獅勇闖七星陣等。在鑼聲、鈸聲、鼓聲中,各獅在地上騰躍,威猛異常,在樁上則步法輕盈,驚險百出,吸引了附近村鎮民眾前來觀看,熱鬧非凡。
沙坑醒獅的道具造型特點是:獅頭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背寬、鼻塌、麵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表演時,鑼鼓擂響,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這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麵“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舞獅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其中采青是醒獅的精髓,派生出多種套路,廣泛流傳。
1997年,沙坑村龍獅團正式成立,分醒獅與舞龍兩隊。不到一年,醒獅隊參加首屆全國舞獅錦標賽,獲南獅組亞軍。第二年,在法國巴黎國際雄獅爭霸賽中勇奪冠軍。生菜會亦順理成章地成為切磋技藝、廣交朋友的民俗盛會。2005年,沙坑村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龍獅之鄉”。
沙坑生菜會沒有觀音祭拜儀式,但在醒獅彙演之始也會進行一些相關儀式。沙坑村醒獅隊作為東道主,當客隊到達,當地人扔二三枚炮,東道主向客隊醒獅舞去,各自表演一定動作。其間,雙方從獅口中伸手“換貼”,即交換寫有祝福語的紅紙條。之後,到“沙坑安良社獅藝武術館”中“拜祖師爺”。二枚鞭炮響後,在神像與供桌前,獅隊趨前,做出各種套路,以將吞入的生菜束拋出為結束。然後在鞭炮聲中離開。最後,到村口牌坊下供有多種神位的神龕前以及各村巷舞獅,作“拜土地”儀式。
沙坑這項風俗其實已經成為醒獅彙演了,但“生菜會”之名不廢。
2003年2月8日正月初八,有二三百頭醒獅、麒麟、舞龍到賀。沙坑生菜宴開五百多席。當年9月,沙坑體育館落成,隨後舉辦了廣東省第五屆龍獅(首屆傳統南獅)大賽。2004年1月29日正月初八沙坑村生菜會,番禺區舉行規模盛大的萬人醒獅集會,就像北方廟會,熱鬧非凡。當天來自國內外的龍獅團前來表演助興。一百多頭獅子踏著獅步,一起舞動,鼓聲震天,觀者如潮。每年一屆,2004年是第九屆,生菜宴擺了800圍,廣州附近民眾,香港、澳門、東南亞等地不少人來參加盛會,約有萬餘人。2005年2月16日正月初八,沙坑村萬人空巷,鼓聲喧天,百獅踏步起舞,沙坑醒獅生菜會開鑼。來的醒獅達300多隻。以往主要是附近四鄉的醒獅團來,是年廣州、佛山、高要、陽江等地的也來,還有來自廣西等地的舞獅團。此外,還有舞龍、舞麒麟等表演。生菜宴筵開1000圍。四方遊客達萬餘人。出席“生菜會”的珠三角鄉鄰及海外華僑鄉親人數和規模都為曆史之最。2006年2月5日正月初八生菜宴,在村廣場上擺了一百多圍,幾乎是全村出動,還專門從順德請來大師傅。人們不是席地而坐,而是坐在餐桌旁品嚐生菜包(以綠豆芽、粉絲、蝦米、酸菜等為餡,包在鮮嫩的生菜葉中,點佐醬料食用)。
7、順德連杜生菜會
順德生菜會又稱生財會,多與觀音借庫同時舉行。主要活動地點在勒流連杜村,還有容桂觀音堂和大良。民國十六年《廣東省順德縣誌》(卷一)載:“生菜葉脆有香可生食,鄉人裹什錦飯啖之曰生菜包。”
順德生菜會以連杜村為最熱鬧。
在1953年前,每年逢正月二十六傳統民俗“觀音開庫”時,連杜的信眾便從連杜劃艇渡江前往容奇的白蓮寺祈福。1953年正月二十六日子夜,狂風暴雨,無法劃艇前往容奇,村民於是把早已準備好的供品祭品搬去連杜村觀音廟參神。參神後,村民便在觀音廟前設了幾桌宴席共啖供品。這是連杜村生財會的雛形。
1982年恢複舉辦這一民間盛會。連杜村重新定於農曆正月二十五舉行生財會,意思大抵是村民們大家聚在一起祈福運,求財運。活動內容主要是大擺生菜宴。以後年年舉辦,從幾十席、幾百席、一千多席、二千席,其間有時會穿插募集善款,五塊十塊,多少不限。且有“投燈”(花燈拍賣)之俗,競價成百上千的往上漲。生意人為了圖個吉利,一般都喜歡花點兒錢捐一個燈。
當地有“生財會大過年”的說法。生財會成為當地一項重大的民俗活動,並漸成連杜當地招商聯誼會友的新名片。
2006年2月22日正月廿五,是日在露天廣場舉辦生菜會。下午六時三十分,隨著一陣鞭炮聲響過,“生菜會”正式開始。首先進行“投燈”。這是順德民間曆史流傳下來的習俗,通過“投燈”祈求新的一年有好的開始和好的運氣。製作好的花燈,被冠以“生意興隆”、“添丁發財”、“一帆風順”等好意頭名稱,然後由眾鄉親競投,競投收入用於村裏的公益事業。是晚拉開“投燈”儀式序幕的是一盞冠以“大展鴻圖”的花燈。從2800元競價到11880元。主持人一錘定音,成交!隨即鳴炮,眾人舉杯,鼓掌。把“飲燈酒”活動推向高潮。接著下來是12盞吉祥花燈的競投,經過一輪競價,一盞冠以“百業興旺”的花燈被以全場最高價25000元投得。最後各盞花燈各歸其主,競投收入總額約10萬元。投燈儀式圓滿結束。同時1800圍酒席開宴(300多桌設在居民家中,1500多席設在村裏的綜合市場、籃球場、城巴候客站),連杜村共有約2300名村民,幾乎全部出席,約一萬在連杜工作的外來工、6000多來自各地的客人開始一同享受生菜大餐(是年每圍上12道菜,訂價268元。不少村民包幾圍甚至幾十圍,把外地親戚朋友請來共慶)。菜式名稱帶有吉祥、順景等好意頭,諸如“鴻運豉油雞”、“東成西就”之類。在連杜村市場旁的空地上,22口大鍋一字排開,廚師們切燒肉、剁雞塊,忙得不亦樂乎。顯然已跟佛教戒殺生吃素等沒有關係。場景十分熱鬧。餐後有戲曲晚會。在廣場一旁,停著一輛應急移動通訊車。據稱人多容易造成通信阻塞,得有個移動機站,為村民打電話服務。
2008年3月2日正月廿五日,連串鞭炮聲拉開了連杜村萬人生菜宴的序幕。當晚筵開約二千圍酒席,約兩萬名鄉鄰、港澳台親友和海外友人共聚一堂。一名參與者後來在博客中以八字形容:“人山人海。逼爆,震撼。”
此外,順德區府所在的大良,稱生菜會為生財會,主要活動內容是大擺生菜宴。2008年生財會開了3000多席。
除生財會外,順德還有魚燈會、河燈會、社公誕、中元節、太公祭日等多種傳統民俗,但基本上已式微以至消亡,
8、東莞生菜會
東莞有三大民俗,其中水南村交盤會與廣東各地的生菜會相近(水南村在石碣,位於東莞北部,石龍以西),日子在正月二十六日觀音開庫日。亦稱生菜會。起源於中原地區的春盤風俗,不過中原古風吃的是五辛盤,東莞人吃的是廣東產的生菜。屆時,石龍、莞城等地的民眾到水南交盤參與活動。清代學者、東莞龍溪書院山長韓榮光有《龍溪竹枝詞》雲:“香塵十裏綺羅堆,竹轎紗窗四麵開。堤上行人紛似織,交盤會到水南來。”說的便是東莞地區這種大型民間風俗活動。會期,男女彙集於郊野上,席地而坐,大吃生菜,求生氣、生子、生財,寓意興旺發達。生菜包芫茜、蜆肉等成“丸”形,諧音“緣”,互相吃丸之後,算作結緣。又互相交換盤中的食物,亦是以求結緣。同時看百戲(雜技及各種遊戲),摸螺摸蜆。
近年不少地區恢複這項風俗,不過日期已改,環境已變,當年的農田早已成樓房,在郊野上席地而坐被依桌而坐所取代。2007年3月6日農曆正月十七晚,石碣鎮袁崇煥紀念園張燈結彩,曲韻悠揚,水南村在此隆重舉辦2007年春茗聯歡活動,千餘人齊聚一起品嚐特色盤菜,觀賞表演,結交好友。雖說富有民俗特色的交盤會再次重現,但形式與內容跟舊時代已大不相同。
東莞另一處舉辦生菜會的地方在東莞樟木頭石新區觀音山森林公園。園內海拔四百八十八米的山頂上建有觀音廣場,2006年8月竣工。廣場占地麵積一萬多平方米,塑有一尊高三十三米、重三千多噸的花崗岩觀音像,像前左右排列十八羅漢,配套建築有大悲殿、鍾鼓樓、財神殿、齋堂、“不二法門”牌坊、瞭望亭、放生池、佛教文化展覽館等。環境清幽,視野開闊,可以鳥瞰“小香港”樟木頭全景,還可眺望惠州、深圳夜色,這裏曆來是周圍百姓登高、踏青、祈福之地。這幾年每逢農曆正月廿六,成千上萬名遊客入園參加“生菜會”係列活動。活動當天,信眾將求得的“生菜包”與“米包”帶回家舉辦生菜宴。據傳當天吃了生菜宴,一年順景,生生猛猛,人財兩旺。
9、生菜會之源流演變
上文記述了清代、民國與現在的生菜會民俗。自古至今,這個民俗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其源流演變,得從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說起。
立春是農民一年耕稼行事依據的節令,通常是在農曆正月期間。古時從天子到庶民都非常重視立春這個節令。編定於西漢、記載古代典章製度的《禮記?月令》載:“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反(返),賞公卿大夫於朝。”
在中原地區,自古有立春日食生菜吃春盤的風俗,這可以說是後代生菜會的源頭。以後代代相傳,大約至清代中期。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元代陶宗儀編輯《說郛》一書,其中收無名氏《四時寶鏡》“食生菜”條載:“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菜盤。唐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唐?杜甫《立春》詩:“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宋史?禮誌》載:“立春賜春盤。”宋?周密《武林舊事?立春》載:“後苑辦造春盤供進。”金?元好問《春日》詩:“裏社春盤巧欲爭,裁紅暈碧助春情。”清雍正《陝西通誌》載:“立春前一日,職官迎春於東郊,樂人扮雜劇,女童唱春詞,街民捧盒酒獻官長,鑼鼓彩旗,聚觀雜遝。設春盤,卷春餅,謂之咬春。”清乾隆《帝京歲時紀勝?正月?春盤》載:“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麵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衝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咬春,表示迎接春天之意。
以上文獻提到的春盤,是以春餅卷生菜(沒有煮熟的生的菜)而食的時令風俗食物,作用是“助春情”、“卻春困”,“取迎新之意”,以賀立春。故曆來有“春到人間一卷之”的說法。今天的春卷便是由春盤演變而來。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將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後食用的記載。春盤根據所卷生菜又稱“五辛盤”。晉代周處《風土記》載:“正元日俗人拜壽,上五辛盤。五辛者,以發五髒之氣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部》說得明白:“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杜甫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也就是說,古代中原地區春盤中的生菜是現在屬於調味的蔥、蒜、韭之類的菜,而不是廣州人吃的生菜。在記載古代廣州的相關文獻中,如東漢《異物誌》,晉《廣州記》、《南方草木狀》,唐《北戶錄》、《嶺表錄異》,五代《番禺雜記》,宋《萍洲可談》、《嶺外代答》,元大德《南海誌》(殘本),明末《廣東新語》,清《南越筆記》、《粵東筆記》、《羊城古鈔》、《河南番禺小誌》等等著述中,都沒有關於春盤的記載。廣州地處濕熱之地,飲食以清淡為主,屬辛辣的“以發五髒之氣“的中原“五辛盤”並不適合廣州人。
古代廣州的迎春習俗,在現存最早的廣州專誌、元代大德年間寫成的《南海誌》(殘本)裏,找不到這方麵的資料。在元後明清兩朝的地方文獻則有如下記載:
明嘉靖十四年(1535)《廣東通誌初稿》卷十八載:“迎春日競看土牛,老少奔走盈路,啖春餅、生菜。”
明萬曆三十年(1585)《廣東通誌》卷十四載:“歲時立春,有司逆土牛於東郊,武弁競設,如故事俟,祭勾芒畢,前導,少長載道,或以米昔灑之,謂之消疹。辨土牛之色以占歲豐歉。是日,喜征寒俗細生菜啖春餅,以迎生意。”
清雍正八年(1730)《廣東通誌》卷五十一載:“歲時,迎春日競看土牛,或灑以菽稻,名曰消疹。啖生菜、春餅,以迎生氣。”
清康熙十三年(1674)《順德縣誌》載:“迎春……啖春餅、生菜。”
清道光《廣州府誌》載:“迎春日……啖生菜、春餅以迎生氣。”
清鹹豐三年(1853)《順德縣誌》載:“歲時迎春,競看土牛,或灑以菽稻,名曰消疹。啖生菜、春餅,以迎生氣。”
清同治十三年(1874)《南海九江縣誌》卷二載:“立春啖春餅、生菜。”
清光緒九年《九江儒林縣誌》卷三載:“嶺南風俗,立春啖生菜,以挹生氣。”
光緒五年(1879)《廣州府誌》卷十五載:“迎春日……啖生菜春餅。”
以上文獻記載了明清時期廣州一帶民眾在迎春日有“啖春餅、生菜”的習俗。這個生菜,並非中原的五辛盤,而是廣州人所吃的生菜。
生菜又稱葉用萵苣。在今人所編《廣州市誌?農業誌》裏這樣表述:生菜(葉用萵苣)。萵苣原產阿富汗(或說原產地中海沿岸)。宋?陶穀《清異錄》載:“萵國使者來漢,隋人求得菜種,酬之甚厚,故名千金菜,今萵筍也。”明?李時珍稱:“萵菜自咼國來,故名。”萵苣傳入我國後,有的演變成了莖用萵苣,即萵筍,主食其莖;有的演變成了無粗莖的葉用萵苣,主食其葉,也就是廣東廣泛栽種的生菜,如玻璃生菜、結球生菜、牛猁生菜等,實為萵苣的一個變種。清後期《點石齋畫報》有“生菜盛會”畫,其文稱:“生菜,本名萵苣。粵人因其菜可生食,故以名之。”
中原地區古代風俗在立春日吃春盤(五辛盤)迎春,以“助春情”,“卻春困”,“發五髒之氣”,“取迎新之意”。廣州風俗在迎春日吃生菜,“以迎生意”,“以迎生氣”,“以挹生氣”(挹:牽引、拉)。在迎春方式上,廣州人是以生菜代替了春盤,但含義並不一樣。至於迎芒神、鞭土牛、撤五穀以消疹等立春日的傳統活動,隨著社會發展,城市擴大、人們的商品意識增強、觀念轉變,到清代後期已漸被淡忘,直至消失。吃春盤的迎春習俗在其他地方亦逐漸消亡,被其他喜慶、熱鬧、吉祥的民俗活動所替代,如今更是消失殆盡。而吃生菜的習俗在廣州、南海、番禺、順德一帶卻被保留了下來,這實賴於生菜會民俗的形成。
從以上文獻記述可知,明朝時,廣州、南番順地區生菜會的雛形主要是在迎春日啖生菜、春餅,這是與撤稻穀、占卜豐歉,鞭土牛,勾芒種等立春日的傳統儀式一起進行的,而且是處於從屬的地位,跟神誕也沒有關係。這樣的傳統一直延續到清代中後期。清同治十一年(1872)《南海縣誌》卷五載:“多諸賽神,禮畢,登鳳山小飲,啖生菜,名生菜會,是歲多葉夢熊之喜。”這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條明確提到“生菜會”的古代史料。文中提到的鳳山即南海官窯鳳山古廟所在的鳳山。文中雖提到“是歲多葉夢熊之喜”(夢熊:生男孩),但並沒有提到鳳山古廟後麵的摸子岩及摸螺摸蜆之事。
生菜會的最後定型當在清代同治年間(1862—1874),並在民間有了生菜會之名。但主要是在迎春日來參加迎神賽社的人們一起席地而坐吃生菜“以迎生氣”。隨後,人們逐漸給生菜賦予了新義,不是因生菜的味道或形狀,而是名稱。廣州人借用諧音取好意頭的傳統習俗在這裏發揮了重要作用。生,有生氣;迎生氣,這是迎春時吃生菜的原有含義,把外延引伸:生生不息,生育,這就形成了“生子”的觀念。《清稗類鈔?迷信類》載:“廣東婦女之艱嗣續者,往往於夜中竊人家萵苣食之,雲能生子。蓋粵人呼萵苣為生菜也。”菜,諧音財,生菜諧音生財,即生發、發財。封建社會,生男為生財,於是亦形成“添丁”的觀念。合起來便是添丁發財。生菜本身極為平常,也沒有什麼神靈附體的傳說,這些顯然都是因諧音引發出來的臆想。其實,生菜含熱量低,性偏寒涼,具清熱消炎作用,在天寒地凍的正月吃了它能夠“以迎生氣”,也實在找不到什麼根據。但封建時代,大多數民眾極度迷信,一經傳播,從者如雲,遂形成觀念,形成觀念就更有助於廣泛傳播。這正是民間宗教信仰的開放性與不斷膨脹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