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生菜會的內容
生菜會民俗主要流行於廣州、南海、番禺、順德一帶,東莞部分地區亦有此民俗。清末民初時,生菜會曾盛極一時。民諺雲:“正月生菜會,五月龍母誕。”可見生菜會是當年民間的一個盛大節日。其中以廣州芳村坑口與南海官窯為最熱鬧。每逢會期,四鄰鄉民,集中於附近較大的觀音廟參拜觀音,然後席地而坐,擺出茶酒和多式菜肴,大吃生菜。1937年版《歌謠》第37期文章《舊曆新年廣州人的風俗》載:“生菜會,郊野各鄉村都得舉行。大家都在郊外席地大吃生菜,非常的熱鬧。唱八音,演戲的亦有。據說,這樣做了,年成必好,故盛裝的男女也紛紛去參加。”
各地舉辦生菜會規模大小不一,基本內容相仿,大致有如下活動項目:
⑴觀音借庫
生菜會與觀音開庫民俗同日,其中一個主要內容是求財,那就是向觀音借庫。生菜會舉辦的地點都在各鄉觀音廟一帶,當日又是白衣觀音誕,所以拜觀音是首要儀式。是日觀音廟內外人潮洶湧,煙霧騰騰。民國時期,廣州、廣西、香港、澳門以至南洋、馬來西亞等地遊客也會前來進香。大家叩拜如儀,既是向觀音借錢,求財;又是向觀音求子,還有就是求簽問卜。有關觀音誕與觀音開庫民俗已見上文,此處不再贅述。
⑵摸螺摸蜆
求子是生菜會的另一個主要內容。觀音廟前設置小水池,或水槽,會期時灌滿清水,預先放下許多蜆、螺。或本有活水流經,滋生無數螺蜆。生菜會期,婦人探手水中(有的地方還要洗滌後淨手後才能進行),相傳摸到螺者預兆生子,摸到蜆者預兆生女。多年未育者摸上螺或蜆可生育。以此占卜生男育女之事。這一民俗各地相同。據稱有主事者為順應民心,在池中多放螺而少放蜆,讓求子者滿意而歸。此迷信舉動有人稱乃源於“蚌殼觀音”的傳說(見上文),說觀音既可現於蠔中,則亦可在螺中。故得螺即可得子。未免太過牽強附會。過去摸螺摸蜆是婦女們做的,現在男子亦可,更有上一輩為後輩摸的,真是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老少亦一樣。
⑶菩薩出遊
觀音誕期有“出會”習俗。生菜會期亦是慶祝白衣觀音神誕,故有些地方亦有出遊活動,抬著觀音菩薩神像在村裏巡遊,供鄉民頂禮膜拜。此俗現在已基本消亡。
⑷演大戲
這與觀音誕相同,形成鄉間廟會。生菜會期間,觀音廟周圍人海如潮,舞獅子、演大戲、燒花炮、賣武、耍猴、擺雜貨攤、賣小食、賣藥、占卜、看相、賭博等等應有盡有,聚於一處,熱鬧非常,有的鄉村在廟前唱八音,規模最大的是演連台大戲,叫做“神功戲”,連演數天,日夜不停。其中以廣州芳村坑口觀音廟一帶最為熱鬧,晚上演連台大戲,同時邀請幾個戲班在一排相連著的舞台上表演,一連幾個晚上。此俗現在已基本消亡。
⑸舞獅
演大戲的同時還舉辦醒獅表演,鼓聲動地,炮聲震天,幾十頭獅子翻騰跳躍,場麵壯觀。其中以廣州芳村坑口觀音廟一帶最為熱鬧,二十四鄉的醒獅隊來集中獻藝。
傳說在古時候,在廣州有一頭凶殘的大獅子,常常竄到人家裏吃人。有一位大英雄決心為民除害,他手執二刀,一刀就把獅子的頭砍了下來。為了紀念這位英雄,於是產生了舞龍舞獅。據稱這就是舞龍舞獅的來曆。
⑹搶炮頭
除演大戲舞獅子外,在早期的生菜會中,有一個重頭節目“搶炮頭”。搶炮頭活動時間各鄉不同。有的在正月十五元宵燈酒宴時舉行;有的在某個神誕(如洪聖誕、觀音誕)舉行。生菜會期亦即觀音誕期。芳村赤崗生菜會以此聞名。
“炮頭”就是煙花升空後掉下來的紙團。民俗相傳,搶到炮頭者這年會添丁發財。每年生菜會的炮頭隻有三至五個,因此當時一些有錢人還會花錢雇人幫著搶炮頭,以博好運。場麵很熱鬧。搶到炮頭的人要到觀音廟中登記,來年要帶賀禮來“還炮”。賀禮是豬、雞等三牲和果品等,一般用八仙桌抬進觀音廟,富豪人家還炮賀禮有的達到數張八仙桌。
有些地方在正月二十七日按例燒“神炮”,共六枚,各有名號,第四枚稱為“潤三炮”,又名“財丁炮”,據說拾得此炮圈者必財丁兩旺,故人們爭相搶奪,甚至雇人搶炮。此俗現在已基本消亡。
⑺食生菜包
生菜會期當地民眾多吃生菜包,取其“包生”之意。
生菜包以鮮嫩的生菜葉為包皮,包餡主要是蜆肉、韭菜,還有蝦米、粉絲、鹹酸、茨菇等。以酸醋醬油為佐料。每種材料幾乎都含有寓意:生菜寓生財,生生猛猛;蜆肉表示顯貴發達,蜆肥年豐,俗稱“發財蜆肉”;韭菜取其“韭”與“久”的諧音,表示長長久久;酸菜代表百子千孫;酸菜炒蜆肉,意為子孫顯達;茨菇代表生個大胖小子;茨菇煮豬肉,喻意生個胖男孩;粉絲象征長壽,粉絲蝦米,喻意長命富貴。
吃生菜包希冀人財兩旺,長久發達。裹“生菜包”寓意“生財”,可以圓“生財”的願望,吃得越多,生“財”愈多。於是大家在觀音廟前廣場上或田野上席地而坐,飽餐為快。以求添丁發財。
大食生菜,除在語言上借其諧音寓意“生財”之外,亦與分食聖物,以求神佑這一心理有關。廣東人在清明掃墓時,喜歡把祭品就地分享,寓意大致相同。
這裏值得注意的是,觀音誕本要吃素,但與白衣觀音誕同時舉辦的生菜會所吃的生菜包卻有葷菜,可見民眾在這個民俗中的神靈觀念已然相當淡薄。
有人稱“生菜會”之名因生菜包而來。那是說反了。詳下文《生菜會的源流與演變》。
⑻購生菜而歸
生菜會期肴饌中以生菜為主,這天賣生菜者絡繹於途。與會者在觀音廟拜祭完畢後返家時,買一籃帶根生菜(寓意生生猛猛,生財)帶回家,有時還會附有幾束蔥(寓意聰聰明明)和芹菜(勤勤力力),有時還有茨菇(象征生子)及利市封(封裏沒有東西,有時簡化為帶有祝福語的紅紙條或無字紅紙)。總之取個好意頭,寓意滿載財寶而歸。
⑼燒大香
有些地方在觀音廟上完幾炷普通的香之後,還會買一根大香到廟中點燃,然後帶回去插在家門口,寓意向觀音借到了財氣福氣。
⑽轉風車
生菜會期,店鋪售賣祭品、風車。人們舉著風車迎風轉動,寓意時來運轉、如意吉祥。
以上生菜會期活動,並非每地一樣,亦非每地都有。此外還有購買神符與丁財燈之民俗,各地不一。
4、芳村生菜會
廣州舊芳村區在廣州西南部,隔珠江與河北老城區相望。舉辦生菜會的地方有兩處:早期在赤崗;後來在坑口。
赤崗
赤崗在芳村東漖鎮海南村,又名神聖崗,四周平地,孤崗撥地而起,由紅色石山構成,因而得名。崗麓有觀音廟、將軍廟等寺廟。約自清代起,每年正月廿六“觀音開庫”日,人們來觀音廟拜觀音求財求子,逐漸形成生菜會民俗,此俗直至建國後才消亡。後來觀音廟廢圮,再無複建。改革開放後,隨著城市化急劇擴展,崗亦被夷平,昔日田野變了城區,樓房成片,高架橋淩空飛渡。現在山崗與神廟早已俱成曆史,而赤崗之名尚存。
赤崗生菜會最有名的活動是“搶炮頭”,場麵相當熱鬧。相傳搶到炮頭的人會發財添丁,第二年則要送賀禮到觀音廟隆重“還炮”;另外一個活動是少婦在崗下石槽中摸螺摸蜆,占卜生兒育女之兆。赤崗離廣州城較遠,據說後來從省城來參加生菜會的人越來越多,交通不便。芳村坑口也有一個平頂山岡,岡頂上也有香火鼎盛的觀音廟等廟宇,該地較近廣州城,交通相對便利。約在清末,坑口生菜會逐漸興起,演大戲舞獅子,場麵比赤崗熱鬧。
坑口
坑口村在今花地大道南東側一帶,過去此地是一片農田。村內有山崗,崗頂崗腰有四大古廟:將軍廟、觀音廟、北帝廟和三聖廟,是生菜會期時的主要活動場地,其中以觀音廟為中心,每年都有眾多善男信女前往燒香,乞求神靈賜予好運。
坑口生菜會民俗約始於清末,民眾俗稱“觀音開庫日”,實為觀音開庫與生菜會民俗同時舉行,會期最熱鬧的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廿六觀音開庫日。子時(正月廿五日夜十一時至廿六日淩晨一時)相傳是吉時,是觀音菩薩大開金庫貸款助民致富的時刻,故來上香的人特別多,不少市民為了爭上“頭炷香”,頭天夜裏就來到廟前等待。人潮洶湧。
坑口生菜會沒有搶炮節目,但除戰亂外,會期一般都相當熱鬧,是民國時期芳村地區一個隆重的民間節日。每逢會期,人潮如湧來參拜觀音,廟四周,賣武的、耍猴的、玩雜耍的、擺雜貨攤的、售賣祭品風車的、賣膏藥的、賣小食的,還有各種江湖術士,各式攤檔遍布觀音廟四周的山崗上。最熱鬧的是南海一帶24鄉的醒獅隊來此表演,在鑼鼓、鞭炮聲中,數十頭醒獅翻騰跳躍;相傳最多一年曾搭獅子台12座。還有就是粵劇粵曲班在此搭台唱戲。相傳最初是演對台戲,哪一台戲演得精彩,觀眾就轉向哪個戲台。後來可能因為對台戲有時一邊人多一邊人少,令表演者尷尬,於是變成連台戲,一排二三個戲台同時演出。一連演三天。又由於舞獅者多習武,又曾衍生出擂台比武。此外,村民還搭棚吃生菜包。
舊時坑口山頂有一泉眼,泉水流經觀音廟旁的石槽,槽中長有很多蜆、螺。生菜會期,婦人到石槽摸螺摸蜆。有時連泥沙還有小田雞一起摸上來。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觀念盛行的年代,求子是生菜會的一個重要內容。
生菜會期正是開春之際,形成集市貿易,人們同時購買種子、農具等各種春耕物資,以備農作。生菜會於是成了集祭祀、民間娛樂、集市於一身的盛大廟會。鑼鼓喧天。場麵熱鬧非常。
民間傳說,坑口生菜會求神很“靈”。說白了,來求財的,總有當年發了財的;來求子的,定有當年添了丁的。出於對神靈的敬畏,沒有應驗的不會說,應驗了的自然有人到處宣揚,於是越傳越靈。依照民俗,求觀音應驗了的第二年要帶著禮物來“還神”,燒炮竹,因而炮竹之聲連綿不絕,廟會亦就長旺不衰。連香港民眾及東南亞一帶的華僑都慕名而來。
相傳當年拜祭也有講究。除了通常的元寶、蠟燭、冥紙外,還有帶根的生菜、風車以及大小不同的兩種香。拜祭時,在廟前放下所有供品,低頭合十說出祈望,然後將元寶、蠟燭、冥紙等投入廟前的火爐焚化,再點燃大小香。小香與香燭插在香爐上,大香、生菜、風車帶回家,意為將“借”到的錢財帶回家,生財、行好運;香越大越顯誠心,在家門口插上大香直到燃燒完為止,一支半徑3厘米的大香可以燒上整整一個晚上。坑口生菜會的香特別粗大(今天的大香有手臂那麼粗,長約兩米,據稱可以燒足一日),原因在此。
生菜包、大香和風車是生菜會的三大道具。
生菜會期亦是村中親朋好友聚會的好日子。村民稱:“大家在一起就會吃生菜包,餡一般是蜆肉、生菜、韭菜和花生,然後用生菜包著吃下,又健康又好兆頭。”附近酒樓食肆當天都以生菜包飯作為賣點,這個民俗至今保存。
除生菜會外,每年觀音誕這裏都是人潮如湧,農曆初一、十五亦香火甚旺。
在今芳村大道東的沙洲小區街口有一條文化長廊,長廊上有一幅長26米,高2米的巨幅大理石線雕畫,名《衝口風物圖》。從名勝古跡、工商貿易、民俗風情等幾方麵展示清末民初衝口湧兩岸的景象和社會風貌。占了約四分之一畫麵的,便是描繪當年坑口生菜會的盛況:畫麵上人頭攢動,在一所古樸的廟宇前,多隊醒獅歡騰,擂台上有人在比試拳腳;連排戲台上,戲曲表演正酣。攤檔連綿,生菜包、小食、風車等生意甚旺。畫麵一角的溪流之中,搭有竹排,一些少婦正在摸螺摸蜆。據稱這是根據坑口當地老人對生菜會的回憶而繪畫出來的。
坑口生菜會民俗一直延續至建國後的50年代。1958年春還舉行過一次,當年廟中有人求簽解簽。內容主要是求子求財兩大項,都是生、發之意,仍合生菜會的本義。廟堂前設置有兩個水池,內置蜆、螺二物,任由婦人去摸取。以後“大躍進”,此俗遂亡,約到70年代末才又開始逐漸複興。
1986年坑口生菜會遊客有六七百人,以後越來越多。90年代以後,已達數千人。為疏導人流以策安全,1995年,新修了現在的觀音廟。並在廟前四周建成一個小型廣場,同時把道路拓寬開通到鶴洞路以疏通人潮。
舊廟原在這新廟背後的一棵老榕樹下,據傳麵積隻有數平方米,卻香火鼎盛。此地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某年(或說是三百年前)春,村裏很多人在水災後的一場瘟疫中病逝。某天,在觀音廟前出現一老婦人,宣稱食生菜包可以防瘟疫保平安。生菜包的製作是:用酸菜、生薑、蜆肉和韭菜混合炒熟,拌上冷飯,用洗淨的生菜葉包好,再蘸上辣椒醬進食。老婦言畢,化作一縷輕煙遠去。這便成了觀音送藥的故事。眾人依言而行,果遏疫病。此後鄉民於“觀音開庫日”(正月廿六)吃生菜包,漸成習俗。民國時期“觀音開庫”,人們固然來求財,不少人也來求藥。現在這種求藥風俗已經沒有了。
新廟紅牆綠瓦,坐北向南,麵積僅約十平方米左右,十足一座鄉間小廟,內奉白衣觀音座像。廟門上懸金字牌匾,上書“慈航普度”。廟前一座四角飛簷的琉璃瓦頂小亭,亭內設香爐、香案。亭前的廣場上有兩個高達兩米多,用水泥砌成的葫蘆狀火爐,供焚燒紙錢元寶。據說這是為了環保,以免灰燼被風吹得四處紛飛。兩大葫蘆狀的火爐中間還有個鐵桶式香爐。
在前幾年,廟的右邊,是一排供遊人和村民休息的亭廊,有一個不太起眼的水池,或稱石槽,深約1米,據說此水池以前有泉眼流出活水,彙成小溪流向崗下。溪中原來自然生長著許多的螺和蜆(後來山泉、溪流都沒有了。幾年前是廟會前組織者在水池放蜆和螺)。生菜會期,少婦們便來此摸螺摸蜆。民間傳說,懷孕婦女閉著眼睛一手插下去,以三指夾之,夾到蜆預兆生女,夾到螺預兆生男。因而是年輕婦女聚集之地。現在這水池已經沒有了。
廟對麵的馬路邊上,有多家售賣香燭、紙元寶、風車等物件的店鋪。金元寶和大香最引人注目。依照民俗,逛生菜會的當地人,在觀音廟上完幾炷普通的香之後,還會買一根粗如小腿,長達兩米的大香,在廟中點燃,然後帶回家,在家門口插上,意為向觀音借到了財氣福氣,這一年可平安發財。
現在坑口生菜會的活動中心在觀音廟前廣場。從坑口的地鐵站出來,花地大道就有指示牌,引導遊客到“生菜會”現場。
近這幾年,自正月二十四晚開始到正月二十七晚三天生菜會期,遊人常達十萬。從坑口村牌坊開始,沿街道(馬路)兩旁是擺賣各式吉祥物、民間工藝飾品、佛像、掛飾、玉石工藝品、香燭、香油、各式祭品、風車的小攤檔,還有是出售與紅紙、茨菰、蔥捆在一起賣的生菜。也有單獨賣的生菜、利市袋、茨菰、蔥的臨時攤檔。當然還有相士的攤位。其中最好賣的是寓意轉運的風車與應節的生菜。沿路密密匝匝的小攤販從村口牌坊處沿道路兩側向內延伸,一直擺到崗麓,擺上山崗,擺到觀音廟四周。沿路很多人舉著香燭和風車。從村口到觀音廟所在山崗,是川流不息的人潮,接踵摩肩,一派熱鬧的廟會景象。不過,現在觀音廟所在山崗周圍已盡是高樓,隻有廟西邊的坑口公園尚存青綠,舊時鄉民香客在山崗上席地而坐大吃生菜的景象已然不再。
現在來參加會期的,有當地鄉民、廣州一帶民眾,還有來自港、澳、東南亞等地的遊人。擁擠時,大家排隊上香,場麵熱鬧非凡。屆時大批警察與坑口村民兵一起維持秩序。為策安全,往日醒獅表演、唱連台戲、雜耍、賣武等活動已基本取消,而且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在熱鬧程度上顯得稍為遜色。不過人潮洶湧的景況比舊時更甚,式樣繁多,色彩繽紛的風車仍在轉,據說每年隻在生菜會期吃一回的生菜包仍在吃,摸蜆摸螺的習俗在形式上也保存了下來,而且還出現老人家來替下一代“求子”的,這是舊時所沒有的。
2005年農曆正月廿六日,觀音廟前曾出現排隊摸螺蜆的景象,當天最熱鬧的觀音廟有多名警察、保安在維持秩序,參拜者拜一下觀音就被催快走,可想而知人有多麼的多。
2006年正月廿六日,媒體報導,當日數萬廣州、佛山市民一手提生菜,一手拿風車,肩上扛著粗如甘蔗的大香來參加盛會。由於人太多,有關部門取消了集體燒香燒紙。人們紛紛在觀音廟的香爐前駐足,雙手合十虔誠祈禱。黑壓壓一片人頭。
觀音廟右邊那個不太起眼的水池,以前有泉水流出,生長著許多的螺和蜆,是婦人摸螺摸蜆之處。是年,這裏擺著一個紅色塑料桶裝上螺和蜆,讓人們重溫舊俗。
圍繞著觀音廟,老人們擺開一圈功德箱,給捐獻者塞一把花生,口中祝福:“身體健康!”廟前的小廣場邊,長長的紅色條幅上書“生菜會發財生菜擺設點”,條幅下,老人們賣生菜的攤位一字排開,生菜、小蔥、芹菜和紅包用紅線紮成的小捆,與各式各樣的風車一樣大受歡迎。一位參加完生菜會的香客在博客中寫道:“觀音廟格外熱鬧。好多人啊,好多風車和巨型香,還有好多警察……一個小小的村落裏,擠滿人和彩色風車。鑼鼓聲敲得歡快。”據報導,當日有200名民兵配合地方公安擔負安全保衛工作。
2007年農曆正月廿六日,當天上午,坑口村延擺逾百桌的生菜宴。坑口村附近的大街小巷,處處可見扛著大香、拎著生菜的市民。很多人手提一個袋子,內裝一把捆著紅紙、利市封、慈姑、蔥、金桔的生菜。據報導,當天來自廣州、佛山、珠三角地區的民眾及港澳台、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區及國家的海外鄉親共逾十萬人。觀音廟前廣場聚集上千民眾,人山人海,香火繚繞。前來上香的市民,隻要往功德箱內投下錢,就有村民將一袋生菜派給他,袋裏還放著慈姑、蔥、金桔等。據說當天派出了五千公斤生菜。為安全起見,近年來在觀音廟前的廣場上禁止燃燒香燭。
2008年農曆正月廿六,當天來參加盛會的約有十萬人次,活動一直持續三天,以正月廿六最為熱鬧。據報導,單是作為特色節日食品的“生菜包”,就消耗了新鮮生菜3000斤。正月廿五日夜十一時(子時始),大批村民、市民來爭上“頭炷香”,擁擠在觀音廟前。股市大震蕩,不少人祈求觀音菩薩開恩“借富”。廟右邊的水池已經不再蓄水,有村民就用水桶裝上一桶螺和蜆, 讓遊人重溫舊俗。除了少婦,已婚男士也能摸。有村民向“添香油”的市民派發內裝兩棵生菜、兩個茨菇的紅袋子,“祝他們好事成雙”。亦有內裝一棵生菜、兩隻茨菰、兩隻桔子,表示生財、得子、平安大吉。當天,在“生菜會”活動管製期間,活動中心管製區域內商鋪實施臨時停業。遊人實行單向流動,一側進,另一側出,允許上香,在廣場添香,但燒元寶、煙火大的巨香則勸阻進入。禁止一切機動車輛進入和停放。東漖南路、龍溪路、花溪路、坑口新村大街、坑口工業區路口、新輝小學路口實施交通管製。
逛完廟會,吃“生菜包”。據說生菜包每年隻在生菜會這天吃一回。附近酒樓食肆都以生菜包飯作為當天賣點。
5、南海生菜會
南海地區生菜會的舉辦地點主要有官窯、黃歧北村、鹽步、大瀝,其中以官窯生菜會的曆史最悠久,最有特色,亦最興盛熱鬧。
官窯
官窯在南海區北部,西北毗鄰三水,正北與花縣(現花都)隔江相望,是南海、三水、花縣之間的交通重鎮。距今千餘年的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王定都廣州,在文興嶺建陶窯燒製陶器,因窯乃官家所辦,燒製的又是貢品,故當地墟市就叫做“官窯”。因為要運輸窯器,古時就有驛道(車輛行走的官道)經過這裏;另有“官窯水道”直通廣州。宋、元、明、清數代,官窯商旅興旺,稱“驛市”,被譽為“百粵通衢”。官窯發展至清代乃至民國初年最為鼎盛,河堤上的墟市東西走向,分為石市、驛市、鐵網陳市,沿街用花崗岩石鋪砌而成,有“十裏長街”美稱。當時店鋪林立,墟內人口過萬。
官窯水道河畔有一紅色沙岩小山崗,古時傳說曾有鳳來儀,故名鳳山。唐代時建一廟,名鳳山古廟。廟內供一尊白衣觀音大士像,故又稱白衣觀音廟,相傳求子頗有靈驗。當地以每年農曆正月廿六日為白衣觀音神誕,自正月廿三到廿七觀音誕前後幾天,前來拜神的人絡繹不絕,而以正月廿六日為最熱鬧,並舉行“生菜會”,祈盼丁財兩旺,聞名遐邇。依俗例,生菜會期家家拖兒帶女前往朝拜觀音,祈福許願。
另有一說,據傳舊時官窯驛市街頭有一尼姑庵名金蓮寺,街尾有一道觀名白蓮觀。生菜會的前身設在大江村,信眾吃罷生菜包便前往這兩間寺廟頂禮膜拜。某年白蓮觀失火焚毀,然後興建了鳳山古廟。每年農曆正月廿六為觀音開庫日,信眾來廟求子求財,借庫還庫,並吃生菜包,逐漸便形成了生菜會的習俗。
官窯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的交彙,曆經曆史長河的蕩滌,沉澱並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官窯生菜會。此民俗起源於明代,是當地鳳山古廟廟會;興於清代,盛於民國,至今延綿約五百年。
據傳當年生菜會於年底籌備,翌年正月初十開始大遊燈,接著主會者往省城請八音、定大戲、搭竹棚、架浮橋方便遠方來船泊靠。正月二十四日大戲開鑼,二十五日進香者會集官窯,二十六日信眾往鳳山古廟上香,頂禮膜拜觀音,祈福迎祥,求子孫,求發財,到廟後空地買生菜、吃生菜包,取其“包生”之意。生菜包的吃法是:洗淨生菜,剝成一片片菜葉,炒幾樣風味小菜,如酸菜炒蜆肉,茨菇煮豬肉,粉絲蝦米等(寓意見上文);把白飯炒香,用海鮮醬蘸在菜葉內,放炒飯及各樣小菜於菜葉內,包成小包即可吃。當時吃生菜包是席地而坐。有年已八十多歲的老村民回憶少年時(民國時)曾逛過白衣觀音廟廟會,說“早年的生菜會是廟裏辦的,都是善男信女席地而坐”。據稱生菜會之日吃生菜包,一年順景,生生猛猛,人財兩旺。生菜會亦得以長盛不衰。
生菜會期間,有遊神、演大戲(粵劇)、唱八音、醒獅沿街采青,燒炮搶炮、摸螺蜆等民俗活動。
主事者組織村民抬著天後、觀音、關帝諸神像出遊,隊伍扛幡持牌頭鳴鑼開道,供人膜拜,萬人空巷。是為遊神。
正月廿六燒炮搶炮,人山人海。亦有老村民回憶,正月廿七日燒“神炮”六枚,均有名號,順次稱頭炮,二炮、三炮、閏三炮、四炮、尾炮。民間俗傳搶得三炮者吉利,故增加閏三炮,亦稱“丁財炮”。炮大如竹筒,腰間係銅圈,炮響圈飛,直衝雲霄,連放六炮。搶炮首(炮圈)者以村為單位,有組織、有計劃地搶炮。能搶得炮者,這個村該年便大吉大利,而尤以搶得閏三炮(丁財炮)為貴。各村對此甚為重視。搶炮時傳接有序,大聲呼號,相互呼應,爭奪激烈,場景相當熱鬧。不過有時會引起村與村之間的糾紛。
此外,來自南海甚至廣州的一些有名的醒獅隊,同台競技,各拿出自己的絕活,以博眾人喝彩。同時醒獅還沿街進行“采青”活動,為了討個吉利,各店鋪不惜破費錢財。又有放煙花,酬神演大戲等活動,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鳳山古廟以“靈異”著稱。廟後茂林修竹下,有個近似圓形,直徑約半米,深近1米的石洞,斜向內伸,積水盈尺,養有螺蜆,這就是有名的“摸仔岩”。傳說摸到螺便生兒,摸到蜆便生女,非常靈驗。民國時,觀音開庫、生菜會期,不僅本鎮人前來赴會,還吸引了四鄉鄰縣民眾,穗、桂、港、澳,以至南洋、馬來西亞的香客、僑商,亦水陸並進,慕名前來進香。達官貴人、富豪人家多賃舟而來,漂亮畫舫紫洞艇以及各式小艇常常泊滿官窯河岸。據稱鼎盛時,七十多艘紫洞艇從迎陽門一直泊到馬步頭。求神應驗了的,大都會來上香“還神”,燒炮竹,並買神符、丁財燈等。年複一年,令鳳山古廟香火鼎盛,聲名遠播。
據傳官窯生菜會最鼎盛的一次是在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當時的廣東省府主席陳濟棠的家眷莫秀英來官窯進香參神,拜觀音後摸到了螺,後生下一子,使生菜會蜚聲海內外。
生菜會民俗一直延續到在建國後的50年代。
當時鳳山古廟尚存。廟為兩進,依山而建,坐南朝北,花崗石腳,青磚牆,琉璃瓦,飛簷鬥角,疊疊層層,櫛次鱗比,氣勢磅礴恢宏。門前為白石台階,左右兩側有高達半米的石獅子,精工細刻。正門前二石柱雕刻有蟠龍,口中含珠。大門橫額乃石刻“鳳山古廟”四字。廟兩側回廊曲折,金漆木雕精細,流光溢彩。瓦脊上兩條相對稱的金龍搖頭擺尾,栩栩如生。
古廟前廳佛燈高照,香塔盤旋,輕煙繚繞,氣氛肅穆莊嚴。帳幔飄垂處,慈眉善目的白衣觀音安坐蓮台,左右兩側有地藏王、關帝、天後等神像。
廟後座四周有蓮花托白石欄杆圍繞,地麵鋪白石,中有長青之柏。
當年每逢正月廿六觀音誕兼生菜會期,當地與四鄰鄉民前來參拜觀音,萬人空巷,人山人海。廟內煙霧騰騰,人氣煙氣蒸熏得人頭昏腦脹冒淚水。人們在神像前跪倒一片。廟祝忙得不可開交,香爐裏香燭剛剛插穩,便需即時抽起拿走,否則再多幾個大香爐也應付不了。廟後,人們盤坐於天井,大吃生菜包。包中炒飯混有蜆肉、鹹酸菜、茨菇、粉絲等,配以海鮮醬料,色香味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