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菜會形成最初的日期在每年立春節令,立春一般在農曆正月,而嶺南民俗以正月初八(有的地方以正月廿六)為白衣觀音誕,又有的地方以正月廿四日為送子觀音誕,正月廿六又是觀音開庫日,前後距立春都不過數日十幾日,民間相傳白衣觀音亦有送子功能。這樣,觀音送子送財功能齊備,與生菜衍生出來的添丁發財涵義正好契合,民間因而逐漸將生菜會附會於觀音誕與觀音開庫,而與之合二為一,在同一日期舉行。生菜會從而擺脫了立春節令,會期內容的重點亦從“以迎生氣”轉到了求子求財上,求新的一年家族的繁榮與收獲的豐裕。

觀音誕本來就熱鬧,上香參神祈福,搭台演大戲唱八音,舞獅舞龍,燒炮搶炮,出會遊神等等,加上生菜會,更增強了祈求添丁發財的內容,亦更增加了會期的熱鬧,生菜會同時成為一個含義更為豐富的民俗。從清後期同治、光緒年間到民國,當涉及到生菜會的記載基本上都與觀音誕扯在一起。

清同治十一年(1872)《南海縣誌》第一次明確地記載了生菜會。過了十來年,上海《申報》(1872年創刊)附送的《點石齋畫報》(清光緒十年即公元1884年創刊)刊出一幅民俗風情畫:在古廟前的兩棵大樹下,人頭湧湧,聚集於各種攤檔之前。畫的上方是“生菜盛會”四個大字。文曰:“生菜,本名萵苣。粵人因其菜可生食,故以名之。每屆新歲,居民互助贈言,蓋取生發之意。不意今更有以為會者。南海縣屬人窯圩(疑即官窯墟,上海人誤傳),有觀音廟焉……土人以元月二十六日祝神靈誕,不知何故謂為生菜會。男婦祈嗣者,麇集該廟,虔執辦香。廟前飯館、酒館鱗次櫛比,以備遊人飲食。唯是日肴饌中,雖水陸並陳,必以生菜為主,以至老圃皆利市三倍。……有會後市歸以取其生機者,嫩綠柔青,盈盈滿篋.亦一時佳話也。故誌之。”

清末《吳友如畫譜》有一畫,題為《生菜會》,右上方繪有慈眉善目的觀音菩薩,神龕上書“送子觀音”四字(由此可證白衣觀音亦被視為送子觀音);香爐前的榻上,跪有一婦人一小孩正對觀音頂禮膜拜。其兩側畫有不少香客圍坐在桌前作吃生菜包狀;廟會人物均為清代服飾。畫麵左上方以蠅頭小楷作題記,文曰:“生菜,本名萵苣,粵人以其菜可生食,爰以生菜名之。臘尾年頭,人家餞送禮物者,必以生菜為勝意,蓋取乎生生不息也。南海縣屬之人窯圩,有白衣送子觀音廟,求嗣續者,焚香膜拜,奉禮甚虔。正月二十六日為神誕日,好事者為聯佛會,名曰生菜會,趕佛會者於廟前安排酒爐茶灶,羅列各種肴蔌,以供遊人飲飫,而必以生菜為主。是日紅男綠女,結伴偕來,頂禮合十後,即相與領略菜根風味。挑菜傭之肩生菜而往者,絡繹於途,無不利市三倍。緣會散後,有購生菜而歸,以卜生機之活潑者。然則是會也,當不亞三月三日長安水邊之盛也。”(農曆三月三日為古代上巳節,是日“王孫士女,傾城遊賞”。到水邊嬉遊采蘭,以驅除不祥,稱為修禊。十分熱鬧。)畫麵右下角印有畫家吳友如的“友如”陽文印章。

以上兩文,記述的都是當時南海官窯墟生菜會盛況。從中可知:1、當地人在新年時,互以生菜作贈物,取生發、生生不息之意。2、正月廿六日,生菜會與觀音誕一同舉行。主要是向白衣觀音祈求子嗣。當日與會者拜神後,在廟前一同飲宴,菜肴以生菜為主。3、會後購生菜歸家,以取其生機。4、非常熱鬧。從同治《南海縣誌》首次明確記述生菜會,到吳友如畫出這幅生菜會的民俗風情畫,不過數十年,而原來的節日慶典生菜會已被附會於觀音神誕信仰(聯佛會),二者融合為一,比雛形時的生菜會內容豐富得多,亦熱鬧得多。光緒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間(1905-1907),廣州出版有《時事畫報》,描繪當時的“生菜會”,編者還作了一首詩諷刺鄉民的迷信。

稍後,清末宣統二年(1910)版《南海縣誌?建置略?風俗》載:“金利司官窯鄉有白衣觀音廟,前臨河後依崗。俗傳正月二十六日為觀音借庫之期,故該廟每年以是日開庫,廟前雇梨園一部。燈火連宵,笙歌達旦,前後數日,遠近到廟祈禱者絡繹不絕。士女雲集,畫舫塞河。禱畢藉槁坐地,以蜆肉拚飯生菜作包食之,雲取生子之兆。故俗人多挈眷往禱,邇來小輪日盛,逐利者多賃小輪以備香客來往。每日小輪十餘艘往返五六次,仍異常擠擁。遊人之多,可與悅城之龍母誕、波羅之南海神誕鼎足而三。粵人迷信鬼神,於此亦可見一斑矣。”

這段記述比上兩文所記,場景更為熱鬧。廟前演戲,一連數日,通宵達旦。河上塞滿了運載參神者的畫舫遊船。人們來拜觀音求子求財,然後席地而坐,大吃生菜包。其熱鬧程度,可與悅城龍母誕、波羅南海神誕相比。也就是說,這三個會期在當年是最熱鬧的。這種景況,從清末延至民國。人氣一旺,自然有人來做生意,生菜會成為求子求財、參神祈福、看戲娛樂、聚會買賣等具有多種功能的神誕賽社民俗,且有“正月生菜會,五月龍母誕”之俗諺,可見其盛。其中最旺之地,在芳村坑口和南海官窯。以下是民國時期有關生菜會的部分記述。

民國十六年(1927)《廣東省順德縣誌》(卷一)載:“生菜葉脆有香可生食,鄉人裹什錦飯啖之,曰生菜包。”

民國十八年(1929)版《民俗》第78期文章《觀世音菩薩之研究》載:“廣州俗例以一月二十四日為送子觀音誕。各鄉男女集於一處,此會名曰生菜會。‘生菜’與‘生仔’其音相近。赴會者多購生菜歸,以為生子之兆。此會設一小池,預先放下許多蜆與螺,赴會者探手水中,摸得螺者生子,得蜆者生女。”

1937年版《歌謠》第37期文章《舊曆新年廣州人的風俗》載:“生菜會,郊野各鄉村都得舉行。大家都在郊外席地大吃生菜,非常的熱鬧。唱八音,演戲的亦有。據說,這樣做了,年成必好,故盛裝的男女也紛紛去參加。”

生菜會民俗大約沿襲至20世紀50年代末期,文革期間除個別村民仍悄悄暗中進行外,公開場麵上已絕跡。改革開放後再度複興,但對傳統習俗作了重大改革。也可以說是與時俱進,其文化涵義不斷衍變的結果。

首先,摒棄了某些迷信行為,如出會遊神之類。

其次,城市化急劇擴張,觀音廟四周原來的農田早已變成樓房,受場地環境所限,更因人們觀念改變,演大戲、唱八音、燒炮搶炮之類的舊俗基本消亡。同時,與會者在田野席地而坐大吃生菜的情景已被大擺生菜宴,依桌而坐所取代。

第三,根據需要,改變會期,如改在正月十五與元宵節一並舉行。所謂觀音開庫觀音誕期,已被撇到一邊。

第四,城市化的擴展,已使原先產螺蜆的溪流消失;計劃生育政策的有力實施,人們觀念的改變,使生菜會的求子習俗已大為減弱,直到消亡。雖說如今生菜會上,仍有人用水桶裝上螺蜆來做生意,但意義已變,摸者並不在乎,嘻嘻哈哈,甚至可說視同遊戲。

第五,舞獅功能市場化。獅舞最晚在明代已經成為儺儀,用於沿門逐疫。生菜會形成,舞獅成為其傳統內容,如芳村坑口生菜會正月二十五日晚上子時,必由獅子來拜神,祈求一年好運。現在的醒獅表演,跟神誕已沒有多少關聯,從驅儺到彙演聯誼,尋找商機,這種傳統民俗活動已經轉向了職業化和市場化。

第六,生菜會被作為春節餘興的一項活動,添加了娛樂內容,諸如大巡遊、時裝表演、遊園會、文藝晚會、煙花彙演等等。搞得熱鬧,才能延續。

第七,舉辦生菜會的地方亦是外來工的彙聚之地,舉辦生菜會以促進傳統民俗文化和新移民文化的融合交流,給舊的民俗文化賦予新的內涵,發揮其聚集、表達美好祝願,構造和諧社會氛圍的作用,神誕意念已被完全撇開。

第八,傳承“生財致富”的主題,把生菜會辦成聯絡鄉誼,招商引資、促進交流的貿易洽談會,將傳統民俗的功利色彩和嶺南文化務實重商的風格相結合,成為“民俗招商”的文化名片,成為真正的“生財會”。不是向觀音借庫,而是借生菜會之名生財。如番禺沙坑生菜會,基本上是醒獅彙演,與神誕已經沒有關係,但生菜會作為一個牌子,名稱不廢。

總的來說,神靈觀念在新時代的生菜會中已經非常淡薄,相對舊時代的生菜會,已發生了質的改變。不少人對著觀音仍是虔誠叩拜——如果舉辦地點仍有觀音廟、觀音像的話,一轉過身,大概已把這位可愛的菩薩忘得幹淨。何況舉辦傳統生菜會的觀音廟都是鄉間小廟,廟裏所供奉的觀音像都很小,而且樣貌大都塑造得不怎麼樣,跟現在新造的觀音巨像(如西樵山觀音銅像、番禺蓮望海觀音像、東莞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觀音像等)根本沒法比,也很難給香客留下什麼印象。

在大多情況下,現在的生菜會由地方政府來組織,傳統民間廟會活動已被效益化、商業化、現代化,成為融經濟、懇親聯誼、文化娛樂於一體的新型的民俗文化娛樂盛會。這是最根本的轉變,傳統民俗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結語:觀音信仰的改變與延續

觀音誕、觀音開庫、生菜會,都與民間的觀音信仰相關。觀音信仰在中華大地上已傳播了一千六七百年,至今不墜,從外表看,拜祀儀式尚存,每到會期仍很熱鬧,實際上,相對舊時代,其實質已有改變。

首先是民眾的神靈觀念較舊時代已大為淡薄。時代進步,觀念更新,民眾對神靈的那種敬畏已大為削弱,尤其城市市民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出生的青年一代,他們也會去參加神誕活動,在神像前也會做出頂禮膜拜的樣子,內心裏卻已沒有多少敬畏。他們參與神誕慶典,更主要的是湊熱鬧,感受民俗的氣氛,感受神誕期間特有的歡樂。現在珠三角一帶,有一個現象頗能看到當代人的心態,那就是,觀音開庫、生菜會的熱門程度一般都超過各種觀音誕(哪怕是當地所謂傳統的“正誕”)。這體現出當代人的功利意識遠重於敬神意識。觀音誕慶典,是敬神,雖有祈福內容,但目的較虛泛,不似觀音開庫主要是求財,生菜會是既求財又求子這樣目的明確。再看觀音開庫、生菜會,其觀念似乎仍然盛行,其實形式已然重於實質,沒有多少人還真心相信能從觀音那裏借到錢財或被賜子。今天的年輕人,更有不少是借神誕活動順便談情說愛的。舉個例,桂平西山是廣西的佛教聖地,每逢觀音誕,來朝聖者人山人海,當地人卻給誕期一個雅稱,名“本地情人節”。特別是六月十九觀音誕,天氣正是酷暑,據說當晚上山拜觀音的,50%是情侶,30%是帶上自己心儀的人,17%是想尋找戀愛目標,剩下的3%才是真正的信徒.。這個統計數字準不準確姑且勿論,但很多人是借觀音誕名義來做跟神誕無關的事,這大概是錯不了的。至於行風月之事,那在舊時代是褻瀆神靈的行為,今天大概沒有誰還在乎。

其次,與神靈觀念越趨淡薄相對應的,是今人的“借題發揮”。借觀音誕名義行功利之事。觀音誕被商業化。這明顯體現在近年借神誕名義舉辦大型民俗文化活動與盛行於各地的宗教旅遊上。

過去參與觀音誕活動的,基本上是本鄉及附近鄉鎮的民眾。今天不一樣,本地和附近四鄉的人固然會來,遠處的以至外省的也會來參與,未必是來拜神,而是來看熱鬧。比如有廣州人駕車到廣西桂平西山去參加觀音誕慶典的,當然也有外省人來番禺蓮花山拜觀音的。這種穿州過省參與神誕慶典的行為,在舊時代基本沒有。媒體報導,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每年去湖南南嶽衡山進香者來自全國各地,車隊排成長龍,高峰期日人流量達20萬左右。2007年六月十九觀音誕,湖南大庸天門山景區人流太過擁擠,上午九點半左右就不得不暫停售票以控製客流。2008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的情形也是如此。全國最大觀音道場普陀山風景名勝區,連續15年接待遊客超100萬。新時代生活的富裕,媒體的發達,信息傳播的廣泛,交通的便利,民俗意識的複興,人口數量的激增(是建國前的數倍),使今天的觀音誕從表麵上看,似乎比舊時代還要熱鬧,還要香火鼎盛。這就提供了商機。

過去民眾參與神誕慶典,目的比較單純,就是拜神,祈福。今人參與觀音誕活動,尤其是去外地參與觀音誕活動,拜神並非最重要目的,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目的是順路旅遊觀光。每逢觀音誕(包括觀音開庫、生菜會)這類神誕節慶,自然有旅行社或其他各式人組織民眾去外地參加慶典活動。比如私家車協會組織會員前往,比如人壽保險公司邀客戶去參與觀音借庫,參加方式是先填寫統一印刷的借據,把想借的金額、借庫人的姓名、生辰都填列清楚,以供統一上繳做法事,據稱還要念七七四十九天的經。這種有組織的大型群體觀音借庫活動在舊時代真是難以想象。組織者亦明白其活動要點所在。且看2008年農曆二月十九至二十日的廣西桂平西山“觀音誕招財祈福之旅”,其活動內容是:上香祈福招財,拜釋寬能法師舍利子,遊大藤峽風光、龍華古寺、吏隱洞、觀音岩等,吃齋飯,品綠色食品農家飯。再看2008年農曆二月十九日大新寶圩觀音誕的活動,主要不是參神,而是“舞龍、舞獅、烤乳豬等壯族特色表演及美味佳肴期待您的到來……”再看2008年農曆正月廿六日觀音開庫日,某旅行社組織前往西樵山參加觀音開庫民俗活動,名為“觀音開庫萬人盆菜齋宴西樵山一天遊”。除了吃齋,更多的內容是“遊覽黃飛鴻獅藝館、西樵名勝四方竹、無葉井、桃花園、白雲洞、天湖公園、古書院、南海觀音等景區”。甚至有人不是觀音誕期也打出觀音誕的旗號,組織民眾去普陀山參神。比如有個“觀音誕普陀朝山問心之旅”,時間是2007年3月24日至3月27日,即農曆丁亥年二月初六日至二月初九日,這哪是什麼觀音誕。其活動內容是參訪大乘庵大和尚開示,參觀普陀山景點文化,上香,參加寺院早課,參觀阿育王寺。以上這類打著神誕旗號的活動,與神靈相關的內容都已大大淡化。

這就是今天的宗教旅遊。別看有不少參與者,其實真心去朝聖的隻是少數(其中占了絕大部分的又是上了年紀的長者),非宗教信徒則占了多數。在這裏,沒有多少人心中裝著神靈,神誕往往被當作一個幌子,旅遊觀光才是實質,所謂宗教搭台、旅遊唱戲。相關民俗是被作為一個文化性旅遊項目來推廣的,追求的是旅遊品味,而非宗教信仰。現在社會上平時還有所謂拜神團,組織人們去外地參拜神廟。一大幫人一起乘車去外地寺廟拜神,車上卻甚少有人談起神靈。參與者大多是退休長者或下崗人士,尤其以婦女為多,大家湊熱鬧嘻嘻哈哈,說說東家長西家短,快快樂樂度時光。到了廟裏,各舉香燭,在煙霧騰騰中參拜如儀;出了廟門,已把神靈放到九霄雲外。

組織諸如此類的旅遊拜神其實質不是宣揚宗教,而是進行商業活動。參加者先要付費,數十至數百元不等。禮佛、講座、開示、燃燈供佛、摸頂、撒金水、聖像安座,捐款取得錦鯉後到景區放生池放生,買金箔貼在觀音身上,齋餐品茶,遊覽當地名勝,感受當地民俗風情,如此等等,都是借了觀音誕的名義而被整合在一起,組織者發點小財,相關景點、寺廟得點隨緣樂助,跟佛祖教義實在大相徑庭。至於每逢誕期,寺廟前售賣祭品的店鋪、攤檔,更是趁機大做生意。更有假和尚假尼姑在寺廟前兜售各種神符,纏住遊客不放。在諸如此類的活動中,神靈早被放到一邊。

現在的情形,功利意識無處不在,神誕慶典亦難免俗。觀音信仰已明顯世俗化,整個宗教界亦與整個社會一同趨向世俗化。2002年春節期間,武漢歸元寺舉辦歸元廟會,內容包括舉行“祈禱世界和平、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為主題的大型法會、公益慈善活動、文藝演出、休閑娛樂及商貿洽談展銷等係列活動,是一場大規模的文化旅遊綜合性盛會,其中已沒有多少宗教的味道。故現在的宗教旅遊亦有稱為文化旅遊的,這名稱更能說明這種旅遊的實質。遊覽觀光、娛樂商貿以至飲食品嚐,是比參神要重要得多的內容。這是時代的進步。

觀音信仰的實質已改變,主要就是指一般民眾,尤其是城市民眾與年青人對這種信仰的心態已有別於過去。過去,觀音是受尊崇的偶像,官府、民眾都對之充滿敬畏,不敢有所“褻瀆”。今天,偶像已走下神壇,表麵上仍受尊崇,實質上已大為減弱,甚至成了牌子,人們利用來做功利之事。在以觀音誕為名義舉辦的各種活動中,沒有多少人還記得觀音;這就如同在聲稱以某某理論為指導的實踐中,沒有多少人還記得這個理論本身一樣。掀開了神秘的麵紗,原來崇高、莊嚴、神聖的宗教就成了世俗化的民間宗教與生活宗教,相關的信仰亦隨之改變,這是質的改變。通俗點說,乃舊瓶裝了新酒。

說現在一般人神靈觀念淡薄,是說多數人,而且淡薄並不是消亡,何況還有大量的虔誠信仰者在。舉個例,浙江某鄉村,前幾年村裏青壯年境況不佳,村裏一位在外地發了財的商人就出資並號召熱心人捐資,並得到不少人的響應,就在村西頭建了一個四麵觀音像,立了一對麒麟,以求破解災難。同類事在全國各地有不少,效果如何姑且勿論,隻說明求觀音救災解難的信仰仍然深入人心。

這是觀音信仰得以延續的一個重要原因。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這十年八年,全國不少地方新建了不少觀音像,其中有好幾個更是規模宏偉,這對觀音信仰的延續更起了莫大的作用。

舊時鑄個大觀音像供在寺廟裏,就已是很了不起,如今天供奉於廣州六榕寺觀音殿裏的觀音像,鑄於清代康熙年間,高四米,重約五噸,便得到時人甚多的頌揚,相對這幾年新建的觀音像,卻簡直小巫見大巫。而且,今人造像並非隻是造像,造了後放進寺廟裏,而是在巨像四周還要辟地建立相應之觀音文化景區,規模之大,在過去簡直難以想像。就這點來說,觀音受到的崇敬甚於古代。茲列幾個著名的。

1、南海觀音文化苑(雲海蓮台景區)

在廣東西樵山,是以觀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景區。麵積15萬平方米。主體建築觀音銅像高61.9米,建在海拔290米的大仙峰頂,據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觀音銅坐像。

2、番禺蓮花山觀音聖境

景區麵積23萬平方米。望海觀音像屹立在廣場中央,高40.88米,據稱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箔金觀音銅立像。每逢觀音誕或農曆初一、十五以及重大節日的晚上,射燈齊放,觀音像如放出萬道金光,照耀方圓數裏。

3、普陀山南海觀音銅像

在全國最大的觀音道場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像高33米,1997年落成。麵部含金量6.5公斤,造價1500萬。

4、海南博鼇東方文化苑

位於舉世矚目的“博鼇亞洲論壇”所在地海南瓊海博鼇水城,是一個綜合性的、突出以佛教文化為核心內涵的大型旅遊景區。主體建築博鼇禪寺。寺中有2004年建的博鼇萬佛觀音塔,建於海拔22米高的鼇嶺上,塔高55米,海拔77米,是我國沿海地區最高的一座塔式建築。塔內供奉一尊高16.8米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青銅像,寺中普濟殿供奉有十二尊獨具特色的“十二生肖觀音像”;寺後園鼇嶺之下塑立有一尊漢白玉石雕“觀音獨占鼇頭”像,還有立於萬泉河中蓮花墩上的觀音像,高9.9米,建於2000年10月。

5、南山海上觀音像

在海南三亞市區西麵約30公裏南山, 淩波佇立在中國南海金剛洲(觀音島)上,2005年3月28日(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開光。像高108米,比美國的自由女神像還要高6米,據稱是世界上最大的觀音石像。一體三尊,三麵三頭三肩,正麵是手拿金書的“持篋觀音”,右麵是手拿佛珠的“持珠觀音”,左麵是手拿蓮花的“持蓮觀音”,分別寓意“智能、慈悲、和平”。像下是蓮花寶座,高十米,共四層,每層有形狀相同的二十七瓣蓮花,共一百零八瓣,比靈山大佛底座蓮花寶座還要多出二十瓣。蓮花座下為金剛台,台內是圓通寶殿,麵積15000平方米。觀音廣場及廣場兩側主題公園,麵積60000平方米。共同組成占地麵積近30萬平方米的“觀音淨苑”景區。

6、東莞花崗岩觀音像

廣東省東莞樟木頭石新區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於2006年08月建成觀音廣場,占地麵積一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築觀音像位於海拔488米的山頂上,高33米,重三千多噸,像前左右排列十八羅漢。配套建築有“不二法門”牌坊、瞭望亭、放生池、大悲殿、鍾鼓樓、財神殿、齋堂、佛教文化展覽館等。

以上這些占地廣闊的觀音文化景區、宏大的宗教建築,高聳藍天下的觀音像,規模之大是舊時代所無法建造亦難以想像的。我們可以將之視為藝術品、一處旅遊地,但巨大的觀音像對香客、觀者的視覺造成強有力的衝擊,對廣大民眾觀音信仰的心理影響相當巨大,這是必然的。

舊時很多神誕活動,在今天已式微以至消亡。試問有多少人還記得路頭神誕、天尊誕、將軍誕?很多神靈的名字,在青年人中已然消失,試問有多少人聽說過丙靈公、佑聖真君、九殿平等王?而觀世音至今仍是大名鼎鼎,家喻戶曉。觀音信仰曆經時代淘洗,卻從來沒有徹底消亡,哪怕是在文革這樣的非常時期,今天更得複興。究其原因,供奉其他神靈的神廟神像很多廢圮或被摧毀後再無複建,有的已是徹底消失;而民間對神靈的信仰,神廟與神像的存在是一個具體的象征,是受民眾祭拜的一個至為重要的甚至可說是基本的條件。沒有神廟、神像,祭拜者心理上無所依歸,拜無可拜,隨著歲月流逝,自然就會衰微以至消亡。供奉觀音的寺廟殿堂在數量上曆來較供奉其他神靈的寺廟殿堂為多,屢毀屢建,而且還有數不勝數的小觀音廟廣泛散布於窮鄉僻壤,受時代變遷衝擊的程度較小,因而得以保留;況且,還有數不勝數的觀音像被人們放在家裏供奉。觀音信仰之所以得以延續,這是一個重要原因。今天巨大觀音像與宏大觀音文化景區的相繼興建,對觀音信仰的延續和流播更起到了一種激揚促進的作用。

盡管現在一般人的神靈觀念與舊時代相比已相當淡薄,但人們仍然需要觀音。民間觀音信仰的廣泛、持久和深入,觀音的慈悲形象深得民眾的喜愛,這既是一種曆史的沉澱,也是一種撫慰心靈的需要。

人生無常。不管是治世還是亂世,不管科技如何進步昌明,社會如何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生亦必有災難,不管是精神上的災難還是現實中的災難;社會亦必存在有失公義的現象而令人心理不平衡。當人們無法在現實世間中找到消除災難的方法時,煩惱無法得到解脫時,就自然會向神靈求助,撫慰心靈。

現在很多人拜觀音,無所不求,觀音好像成了萬能之神。觀音真能無所不管嗎?觀音真的法力無邊嗎?有點知識的,心中明白,沒有多少人會真心相信,事實亦無法叫人相信。那為什麼還去求,還去拜?就是需要一種精神安撫、心靈慰籍。講句帶點戲謔的玩笑話:向觀音求助、求救、祈福又不用納稅;況且,哪怕觀音沒聽到,所求無效,事情也不會因而變得更壞,那又何樂而不為;況且,在痛苦危難之時,在處於自身無法掌控的情勢之下,大呼幾聲“觀音菩薩保佑”,盡管無奈,也是安慰,這便是觀音信仰得以不衰並能長存的基礎。

當然,若說對神靈虔誠信仰沒有一點實在的好處,那也不符合事實。這主要指精神層麵。凡人有心結,女性尤多,種種心結會引發身體種種不適,狂躁、焦慮、憂鬱等諸種心緒煩亂,會使人感到周身毛病,甚至真的會引起器質性病變,這些都已為當代心理學、生理學所證明。那麼,懷著虔誠的崇信,誦念觀音經,向觀音禱告,祈求,其實就是情緒的一種“宣泄”以至“升華”,靈魂會感到慰籍,心理會趨於平衡,情緒會得到安撫,人也因而會感到舒坦、寧靜、愉悅、安樂。這是實實在在可以感受到的,這裏並沒有什麼真假對錯,對養護身心卻是大有好處。拜觀音以女性為多,為什麼?首先是呈美婦相的中國觀音能使中國女性在心理上感到安慰,更主要的是廣大下層婦女較缺乏安全感,心結多,心理上更需要宣泄,更需要撫慰,更需要外界的認同,因而更需要這種心靈的“拯救”。有些話不便對人說,那就對觀音說,說了心裏舒服。很多女人長年拜觀音,幾乎天天給觀音上香,不時就對著觀音像喃喃自語,其實她未免真有多少事要求觀音幫忙解決,也大都明白“事在人為”,不過就需要這種心理上的訴求,“但求心安”,原因就在於此。

隻要有觀音廟在,有觀音像在,隻要人生種種災難未能被徹底消除,那麼,人心裏的觀音信仰也不會徹底消亡。

舊時代的人們對觀音充滿敬畏崇拜。今天的觀音誕、觀音開庫、生菜會,我們可看作是曆史悠久的民俗、民眾喜愛的民間祈福活動,而不必太過在意神靈。同樣,曆代的觀音造像、繪畫,我們可看作是一種傳統的藝術品、一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亦不必太過在意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