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菜的寓意

生菜會的主角是生菜。廣州、南海、番禺、順德一帶的人特講好意頭,諧音是其講好意頭的一個方式。依其諧音,生菜在這個民俗中的主要含義是“生財”(順德一帶稱為生財會),把寓意外延延伸,推而廣之,“生”亦寓意生發、生猛、有生氣、生機勃勃、龍精虎猛、身體健康等。同時,亦寓意生育、生生不息。

生菜作為民間吉祥物,其豐富寓意並非在生菜會時才具備。

舊時廣州人家除夕夜吃團年飯,生菜不可少,寓意生財。又有壓年風俗,在大年除夕夜將煎熟的兩條魚盛於大瓦盤內,放在米缸裏;將生菜、茨菰、芥蘭、芹菜、蔥、蒜、韭菜放在廚房;又將若幹錢幣用紅紙包成若幹包(家人每人一包),放在錢箱裏及廳堂的供桌上。這些錢、物都要留至大年初一,稱為壓年或壓歲,取其添丁生財、戒懶勤奮、聰明會算、年年有餘之意。大年初二“開年”,擺豐盛家宴,席上發菜、蜆肉、生菜、鯉魚亦不可少,取其發財大顯(蜆諧音顯)、生財利餘之意。

在順德,農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謝灶,必用生菜、蔥和活鯉魚,取“生財”、“鬆融”、“鯉魚鬱鬱,金銀滿屋”之意。歲末炸煎堆、油角後,原鑊必用以滾生菜湯,以強化“煎堆碌碌,金銀滿屋”的吉祥效果。

在珠江三角洲,除夕,家家戶戶都用有頭生菜壓歲,預祝來年生財有道。大年初一清早拜神,齋菜中央豎放一個生菜膽,配以發菜和蠔豉,取“生財”、“發財好市”之意。在港、澳、穗等都市的新春吉祥菜中,“生財顯貴雞”格外討人歡心,因為生菜象征生財,蜆蚧(一種用蜆肉醃製的醬料)寓意顯貴。

南海風俗,大年初四,外嫁女回娘家拜年,返夫家時,用生菜一兩棵,用紅紙壓麵帶回。佛山風俗,長輩生日,早上煲生菜粥,祝願長輩生生猛猛,青春長駐。

舞獅采青,一係列套路表演後,獵取懸掛高處或置於盆中的利市。利市必伴以青菜,這個青菜基本上都用生菜,寓意生財、生猛。番禺沙湧鼇魚舞,鼇魚出遊時,魚燈隊伴隨,周圍由青少年擔任護衛,個個口銜生菜,表現尚武精神。

舊時正月十五元宵節,廣州地區有“偷青”(或稱采青)的風俗。是晚,年輕女孩三五成群到人家的菜園或菜田裏,摘菜掐蔥,帶回家去摻在麵點中煮食。相傳閨女偷菜能嫁個如意郎君,媳婦偷生菜會給懷孕生子帶來吉兆,可祛病得子。《廣州府誌?風俗篇》載:“六夜完燈,婦女走百病,擷取園中生菜,曰采青。”清末《吳友如畫譜》有《采青受挫》畫記此民俗。

封建社會重男輕女,以生子為“生財”,生女為“破財”,故生財又有添丁的含義,與拜白衣觀音以求子的含義相合。生財固然有福,故又兼祈福之意。而舉行生菜會的地方,大都在各地鄉村觀音廟附近,生菜會於是成為當地鄉民主要是祈求添丁發財並兼祈福的廟會,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