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開庫的祭拜儀式(3 / 3)

近年嚴禁點香放鞭炮,以策安全。觀音堂內空間有限,基本上不準停留。信眾一邊在“求觀音保佑合家平安”,保安人員一邊在叫著“請繼續往前走,不要停留超過4秒鍾”。兩種聲音不斷地交織著,構成容桂觀音開庫的特有場麵。很多信眾就隻能在觀音堂外麵參拜。據統計,是年約有15萬來自各地的民眾參與了觀音開庫活動。當地公安等部門出動了1300人來維持秩序。並采用視頻進行現場實時監控。

據堂內的修道人士說,現在來上香的人已不隻為向觀音“借錢還錢”了,還有求找工作、求升學、升遷的、求配偶、求生子的等等,最多是求平安健康的。

2006年正月廿六觀音開庫日。提前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呼籲民眾要文明參拜。避免在高峰期參拜。在高峰期,年老體弱者和兒童不要進入白蓮公園內。子時(正月廿五日夜間11時至廿六日淩晨1時),觀音堂一帶聚集了超過10萬的人流。千人警力負責現場秩序以及保障工作,另外還有消防、醫院、供電、供水等部門在現場隨時候命。為安全計,售票地點設在了欣德路口。人流實行單向流動,分為有票通道和無票通道進入,中間用融柵隔開,並經西項路、容蓮路走出。在正月廿五日晚八點至廿六日淩晨5時,對105國道興順路口至興華路口路段實施臨時交通管製,過往車輛繞道碧桂路行駛。觀音開庫活動期間實行分路段控製,並對人們的行走路線規劃成循環式,按照指定路線順向走,不準逆向走。據統計,是年參與“觀音開庫”活動超過15萬人。一位仁兄在其博客上記述親曆盛況:“觀音堂那裏人奇多無比,人貼人地擠著走,我都覺得在中間睡著了都能被傳送到觀音麵前去!”

2007年正月廿六日零時,觀音堂路口人潮洶湧。人們舉著香燭、風車,未到廟門口已經要停步,分批進入。參拜人數實在太多,你推我擠,進入廟內,還未看清廟內的神佛,就被警察催著離場。

2008年正月廿六日,人們如潮水般湧來,把堂前的空地塞得水泄不通。隨處可見手舉風車、扛著大香、拿著生菜和青蔥的人潮。人群手中的風車、香燭高高舉起,劃過道道金色的弧線。觀音堂附近幾條街道實行交通管製,路兩旁停滿了大大小小的車輛。沿路兩邊的紅燈籠。擺賣香燭、風車及其他祭品的店檔前,大批香客駐足購買。小販的吆喝聲音此起彼伏。風車上印著“風車轉出好運來,一年四季大發財”。觀音堂前變成了一個熱鬧的天光墟。人實在太過擁擠,隻能走走停停。

去觀音堂的通道分為有票通道和無票通道,中間有隔柵隔開。購票進入,可以一直走進觀音堂和三元宮。堂內觀音像前堆滿了錢幣,信眾禮拜如儀。很多警察在維持秩序。到了廟裏麵,人擠得連站定許願的時間都沒有,有警察在裏麵催著香客們不要停留,往前走。一直不停地說,感覺像在趕鴨子一樣。據統計,約有10萬民眾參加了這一傳統活動。

遠處高樓大廈聳立,現代化的文明與古老的民俗構成了一幅有趣的圖畫。

龍江

龍江的觀音開庫日在正月廿五,當地人稱開財運。龍江鎮人民路有寶刹紫雲閣,曆史悠久,相傳始於漢晉,距今有一千九百年了。現紫雲閣乃2001年重修,依山而建,坐南向北。最上層為觀音殿,供千手千眼觀音像。每到觀音開庫日,“四鄉八鄰,省港禪澳,遠及海外,善男信女朝覲者逾十萬之眾”(寺碑《紫雲閣誌》),祈福借庫,人流摩肩接踵。用20塊錢換金鑰匙作為開庫憑證,以保一年財運亨通。2006年觀音開庫日,約有3萬人參加,2008年參加人數增至約8萬。當地政府組織數百人保障活動安全有序。

每到觀音開庫,本地有錢的老板還會在本村的祠堂設宴款待客人,放煙花炮竹。據稱誰放得多表示誰有錢,因而有時會互相攀比,熱鬧非常。

⑸肇慶

肇慶一帶觀音開庫民俗最熱鬧的地方在鼎湖山慶雲寺。

慶雲寺曆史悠久。明末崇禎六年(1633),和尚在蓮花峰建蓮花庵,翌年迎來高僧棲壑和尚入山奉為主持,重建山門,改蓮花庵為慶雲寺,成為嶺南四大名刹之一,向有禪、淨、律三宗俱善,佛門福地、五嶺律宗第一之盛名。

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五日晚11點(子時始)至二十六日是慶雲寺觀音殿舉行觀音開庫活動的日子。這裏的“借庫”步驟大致是:拜了觀音,燒了寶紙,然後在觀音座前的箱子裏摸出一封利市。打開,是一張“支票”與三毛錢。支票數額甚大,幾十萬幾百萬的。求者把它請回家放著。歲未還庫。來寺裏或當天把支票焚化。

這幾年觀音殿都舉行“觀音發富”活動:信眾接引“富金”後,在觀音像前祈福許願。會後把“富金”帶回家,供奉在祖先神位上或保管好,年底再來借富時化寶還願,

慶雲寺“觀音開庫”活動主要集中在夜間,這幾年,每年來自各地(順德、南海、廣州、深圳、江門、東莞等地)的信眾約有二三千人前來祈福借富。正月十五晚上十時,自鼎湖山風景名勝區大門至慶雲寺的路上,行人、車輛川流不息。一般在廿六日淩晨零點左右人潮達到高峰,大約到淩晨三時後才逐漸減少。屆時數十名警力分布在鼎湖山景區入口至慶雲寺等區域各點維持秩序。

⑹江門

江門一帶觀音開庫民俗最熱鬧的地方在江門市東麵白水帶風景區。還有一處在新會雙水塔嶺觀音山。

白水帶民俗信仰區在風景區山南麓,一條名麻溪的溪流從中流經,溪兩岸有水月宮、龍母廟、天後廟、三聖殿等眾多廟宇,而以水月宮為最古,始建於明代,香火不斷。每逢觀音誕期遊人如鯽。農曆正月二十六觀音開庫日,屆時人山人海,煙火籠罩。通宵達旦,熱鬧非凡。信眾多達三四萬。遊客中包括江門五邑、中山、順德、港澳等地信眾。為策安全,景區外道路要實施交通管製。有數百警力維持秩序。

相傳子時(正月廿五日夜十一點至廿六日淩晨一點)是吉時,所以在正月廿五日夜人潮就會出現,人們來爭上頭炷香。近幾年都是如此。此地有一種大香和大臘燭大得驚人。一位親曆2008年觀音開庫活動的香客在博客上這樣記述:“3月3日,農曆正月二十六,是傳統節日觀音開庫。白水帶風景區,有水月宮、觀音像,大家來點香燭、燒紙錢,向菩薩借錢祈福。3月2日晚,人流開始多了。有一家人搬來一個鐵架,插上三根比大腿還粗的香,那香需要兩人來抬,要點近半小時才能點燃。那對臘燭,也有一個成年人的手臂粗。紙元寶款式多種,前所未見。晚22點後,人擠得水泄不通,整個寺廟區的上空煙霧彌漫。廿六日零點,山中擠滿人。遠看火頭一點點,像是冷兵器時代行兵布陣的景象。”

新會雙水塔嶺觀音山,在江門會城去涯門方向18公裏處的雙水億利大道走盡轉左不遠。據說觀世音把籃裏的魚在此放生,故這觀音山以前叫鯉魚山,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進士陳希祖到山腳的關帝廟進香後,在山頂增建了觀音廟,改名為觀音山。此地觀音開庫活動的熱鬧程度稍遜白水帶。

⑺中山

中山城區中的白衣庵是觀音開庫時的旺地。

白衣庵又名白衣古寺、紫竹禪林、白衣觀音廟,位於城區插笏山顛之陽(今門庵前正街),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建,清嘉慶癸酉(1813年)與清末宣統年間重修。從崇禎年間至清末,規模不斷擴大。舊時每逢觀音開庫,求財信眾三更半夜就到廟裏排隊靜候上頭炷香,向觀音借庫。借了債當然要還,翌年觀音開庫日就要從廟祝那裏恭請一張“支票”連本帶息的交還給神龕,同時酬神上香油。姑勿論觀音有沒有放貸,總之得實惠的是廟祝。

1958年,白衣庵被石岐陶瓷廠租用,1966年後,原山門、大院、庵堂、祈園等逐漸被拆建為車間、倉庫、飯堂、宿舍等。目前保留較好的隻有白衣庵正殿。1990年被公布為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改革開放後,傳統民俗複興。農曆正月廿六日觀音開庫,中山人又來求財。屆時,人們拿著元寶等祭品,舉著風車、香燭來拜祀。廟內人頭湧湧,一團團的煙。附近馬路堵車,警察維持秩序忙得不亦樂乎。

⑻惠州

惠州市西湖北岸有元妙觀,始建於唐代,是中國著名道觀之一。觀內有觀音殿供奉觀音像,近年在農曆正月廿六日亦舉辦觀音開庫興典,由老道士開壇作法,據稱有求必應。原來佛教神祗的觀音,在道觀裏亦享尊崇地位。

⑼南雄

粵北南雄珠璣鎮有大雄禪寺。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為民間觀音開庫日,舉行大雄寶殿上大供與觀音殿上供儀式。很多信眾前來朝供。

⑾香港

港澳地區沒有開展過內地那種狂風暴雨式的破除迷信運動,沒有經曆過文革式的對神靈的掃蕩,民眾潛意識裏固守著許多傳統的東西,如信奉佛道二教,篤信風水命理之類,其神靈觀念重於內地民眾。而且,內地政府官員不會公開求神拜佛,港澳政府官員與社會知名人士卻是公開到廟宇參神作福。整個社會視金錢至上,對財富的追求渴望毫不掩飾。經濟陷入低潮時,觀音開庫觀念甚至成為部分港澳人士抱有希望的精神支柱。每年農曆正月廿六觀音開庫日,港澳地區求財風氣之盛甚於內地。

1956年正月廿七日《星島日報》對當時香港“觀音借庫”民俗有頗為生動的記述:“昨為世俗所謂觀音開庫日子,上環太平山街之觀音廟、保良局新街之水月宮、九龍黃大仙側之慈雲山觀音古廟等,昨由晨至暮前往膜拜之男男女女,均人山人海。一般婦女多於是日參拜觀音‘借庫’,不外求財求子,返家時多攜有生菜、生薑、茨菇等物,並手持風車,取其運程有如風車之轉。太平山街與保良局新街固然擠塞,過一渡海轉兩次車才能到達之九龍慈雲山,同樣擠塞。上山下山輪車之婦女,狀若長龍,其熱鬧已可想見。同時,該山之麓有屹立嶙峋之巨石累累,名之曰姻緣石、照寶石,一般婦女攀登峭壁俯伏石麵。”

香港今天供奉觀音的寺廟殿堂頗多,不少從農曆正月廿五日夜間十一時(子時開始)起通宵開放,當晚開始,就會人氣大旺。成千上萬信眾在觀音廟外排隊等開庫(當地報紙曾報導有人排隊逾60個小時之久。一條人龍左扭右拐彎來繞去,香港人稱“打蛇餅”),中老年人固然多,其中亦不乏年輕人及“西裝楚楚”的上班一族,準備搶先向觀世音菩薩借錢行好運。無論經濟環境如何變化,當夜觀音廟總是人山人海,當地媒體報導常用“逼爆”一詞。外人視作香港奇景之一。

香港有所謂八大借庫觀音廟:紅磡觀音廟、山東街水月宮、慈雲山水月宮、油麻地觀音社壇、太平山街觀音廟、大坑蓮花街蓮花宮、石硤尾觀音古廟、大嶼山觀音寺。屆時都熱鬧得一塌糊塗。廟裏香火鼎盛,廟外香燭衣寶店與散布各處的小販則生意興隆,吆喝聲不斷。周圍區域不少在下午起就要駕設臨時鐵馬,實施交通管製。其中又尤以紅勘觀音廟為最火爆,此廟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在侵占香港期間曾大舉轟炸紅磡區,以期搗毀黃埔船塢。轟炸過後,鄰近樓宇幾乎夷為平地,惟獨觀音廟屹立不倒,民間相傳觀音顯靈,該廟因而名聲大噪。近年觀音開庫日來參拜的善信據稱高達三萬人次,大片人頭之上,是大片香燭、風車。長長的人龍要分批次進廟,有時竟要輪候數小時之久。警察維持秩序喊得聲嘶力竭。若信眾實在太多,就得實施潮水式人流管製,每人隻限帶三支香入廟,隻允許在廟外燃點香燭,甚至廟方會暫停化寶服務。

信眾若要借庫,在進廟之前,先在附近店鋪或小販攤檔買“寶燭”一份,大致包括:“大家發財檀香”一束,紅蠟燭一雙,觀音衣一份,竹扇一把,金元寶紙數張(上印有“財星高照,一帆風順”語),黃色“寶牒”四小張,包括三天賜福招財寶牒、三天賜福貴人壽牒、解冤免難寶壽金章寶牒、九天玄女姻緣和合寶牒,紅色“三天賜福轉運降鴻寶牒”一大張(借庫善信可在此寶牒的空格內填上姓名和日期,讓觀音娘娘得以知悉),紅色“貴人符”一張(上印有“貴人指引,永保平安”語),黃色“百解符”一張(善信也可在此填上日期和自己的姓名),上印有“天解賜福吉祥,地解化難生息”。這些東西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求福,二是消災。均是敬賀神誕時用的物品。

進入觀音廟後,先點燃檀香和蠟燭安插在香爐上,再向觀音許願,然後將“寶燭”內的其它東西如貴人符、百解符和所有寶牒交給廟宇工作人員代為焚化。離開廟宇前,向工作人員繳交四五十元(2007年和2008年都是45元。不設找贖),換得紅紙一張,上麵寫了一個銀碼(每張紅紙的銀碼不同,從數百萬至數億不等),人們普遍認為銀碼愈大,來年財份亦愈大。有時除紅紙外,還有一個紅色塑料百寶袋,內裝生菜、花生、茶葉以及一封寫上吉祥語的利市,或再加一枝“花影”旗,象征旗開得勝,事事如意。那張銀碼紙,或放家中神台或放錢包裏,妥善保存。

這當然不是唯一借庫程序。如2006年觀音開庫日,香港蓮花宮的借庫程序是:善信向觀音上香後,自行抽取一封利市,然後祈福請財神,再到廟外取福壽寶。各師各法,不述。

⑿澳門

澳門居民96%屬中國血統,雖受葡萄牙統治三百七十餘年,而中華文化一直居主導地位。

澳門有觀音廟多座:建於明中葉的望廈觀音古廟,建於明天啟七年(1627)或以前的望廈觀音堂(普濟禪院),約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氹仔望海觀音廟,建於清光緒七年(1881)的路環九澳觀音廟,以及路環觀音古廟;氹仔還有觀音岩等。每逢觀音誕,澳門民眾成群結隊地去各觀音堂進香拜佛,求簽問卜。而尤以正月廿六觀音開庫日最為熱鬧,香火最旺。在二戰前已如此,當年有報導:“馬交的觀音堂,是埠裏一所有曆史的廟宇,故逢開庫那天,廟裏人如潮湧,擠逼至不能轉身。而一般婦女們,且在廿五晚十一二時便連群結隊,以赴廟裏占夢和打地氣……”

文中“馬交”即澳門。提到的那座觀音堂即位於今美副將大馬路的普濟禪院。近代史上著名的中美《望廈條約》便是1844年7月3日在普濟禪院簽訂的。這是今天觀音開庫日澳門最熱鬧的廟宇。自正月廿五日晚起,廟外廟內已是人潮洶湧,處處香火,濃煙彌漫。不少人在廟外購買風車,祈求“轉個好運”。每年約有數萬信眾前往借錢及朝拜,男女老少、本地外地人都有,簡直求“財”若渴。屆時,警方要加派警員在廟內巡視,以防扒手趁人多作案。在院門外架設鐵馬,人多擠迫時以潮水式放行,人流由另一通道離開。外圍實施交通管製,並派駐消防車,以防萬一。可見香火是如何鼎盛。

廟內人求財求得麵紅耳赤,廟外各娛樂場早已開設了特別專線來接載已獲觀音大士恩賜的人們到其娛樂場“任意提款”。這是澳門奇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