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相傳,最初的觀音開庫是從借糧開始的。傳說當時觀音菩薩在此分餅,食後人人體力倍增。今寺內有分餅石、觀音泉、牛牯石諸名勝。這種風俗後來在原來單純“開糧庫”的基礎上演變成了“開金庫”。每年正月廿六在此舉行觀音開庫儀式,為廣佛和周邊一帶傳統民俗活動,屆時通道上擺滿香爐和燒紙的鐵桶。人潮洶湧。
2004年2月16日正月二十六,南海觀音寺於是日淩晨舉行觀音開庫儀式,吸引珠三角乃至港澳等海內外七萬多遊客光臨。儀式在正月二十五晚上十一點開始,高潮是正月二十六淩晨的拜觀音儀式,但很多人在正月廿五晚上七八點就已來到南國桃園。一時間整個場地被扶老攜幼,拿著燈籠、香燭、風車的遊客以及各種小販擠得爆滿。當地政府為此製訂了安全保衛方案和應急預案,安排調撥了960多名工作人員維持秩序,並有約四百餘名警察加強安全保衛力量。2007年3月15日正月廿六,從正月廿五日晚9點起就有大量信眾到觀音寺祈福,鞭炮聲響了整整一夜。廿六日早上南國桃園人山人海。交警指揮交通忙得不亦樂乎。
2008年3月3日正月廿六,自正月廿五晚上就有信眾到觀音寺祈福,鞭炮聲此起彼落。廿六日淩晨,觀音寺舉行了觀音開庫儀式,信眾達六萬多人次,除當地人外,還有珠三角及港澳等海內外遊人。南海區為此製定應急預案,抽調公安幹警、行政執法人員和治安人員以及供電、供水、通訊、醫療和電視廣播等相關職能部門約共1800人來維持秩序,並對桂和路的石泉十字路口至龍頭十字路口路段實行交通管製,把該路段和順往桂城方向單邊封閉作為臨時停車場,並安排大巴在該路段穿梭接送遊客。當日上午十時,南國桃園入口處兩旁的公路成為臨時停車場,汽車停在路邊長達數公裏,蔚為壯觀。南海觀音寺內,人們拿著燈籠舉著風車,人山人海的場麵比過年還熱鬧。一位遊客在博客上這樣描述:“善信如雲,香火鼎盛,熱鬧非凡……基本上是踩著別人的腳跟上大雄寶殿的。香剛插上,還沒轉身,就給抽走騰出地方給別人。”觀音寺和尚大師們選擇吉時舉行盛大法事,為來“借庫”的信眾祈福。參加開庫活動的遊客憑當日門票可領取禮品一份,內有“觀音餅”、“觀音米”、“利市”和“支票”等物,寓意向觀音“借庫”。
②西樵山雲海蓮台景區
獲得“國家級地質公園”稱號的西樵山是南粵名山。在西樵山海拔290米的大仙峰頂,建有以觀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景區雲海蓮台景區,由南海觀音像、聖境彙芳、聖域市肆、福壽蓮池、環海鏡清、牌坊廣場組成,麵積15萬平方米。觀音像前是3級平台、283級台階,
主體建築觀音像高61.9米,寓意觀音成道於六月十九日,據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觀音銅坐像。法相頭頂寶珠天冠,朱唇彎眉,眼如雙星,披天衣,著羅群,慈祥親切,端坐在蓮花座上。蓮花座直徑36米,外部鑲嵌上下三層共66片蓮花瓣。蓮花座下的石壁上,一幅幅刻著觀音化身的浮雕,有送子觀音,千手觀音,乘龍觀音等,一共36幅。
法座內部是五層大廳,陳列眾多的觀音文化藝術品及功德林等。蓮花座四麵環水,有四橋通達,寓意四方淨土,八方德水,四邊皆道之佛境。還有千佛映輝景點,依山勢建成三十三座名亭,分別供奉觀音的三十三種化身。大仙峰左側,建國內外觀音寺廟、觀音造像的微縮景區。構成美輪美奐的觀音文化建築群。
景區下方是寶峰寺。原寺建於明永樂甲申年(1404年),成化已亥年(1479年)重修。後毀。現在所見寶峰寺是2005年動工興建的,地名西樵山石牌村蛇崗,寺南北長180米,東西寬120米,中軸線上建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兩邊分別建鍾樓、鼓樓、觀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賢殿,並建方丈樓和僧舍。全寺保持了明代建築風格,顯得清雅、古樸、雄偉。2007年1月28日舉行了隆重的大雄寶殿落成暨佛像開光大典。
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在景區舉辦“觀音開庫”係列民俗活動。據當地鄉民稱,觀音開庫活動比觀音誕還要熱鬧,是西樵山最熱鬧的節日。
2006年正月廿六至三十日,雲海蓮台景區舉辦三大民俗活動:金鑰匙開金庫取金元寶、觀音聖水瓶接聖水、觀音金像貼金鉑。其中第一大活動被稱為最為傳統、最具有民俗意義。一個如房子大的金庫如同當年觀音菩薩的派米袋、派錢袋,裏麵有取之不盡的金元寶。信眾拿著特製的金鑰匙,打開金庫大門,伸手進去取一個金光燦爛的金元寶,寓意新年財運興旺。取完金元寶就去接觀音聖水。聖水觀音在金庫旁,觀音菩薩手持聖水瓶,信眾拿一個小水瓶接觀音聖水瓶裏的聖水,祈願新年身體健康、平安吉祥;最後一項是在觀音金像身上貼金鉑。觀音金像在大觀音法相蓮花座下麵,拿一塊金鉑貼在觀音金像上,寓意鴻運當頭,好運連年。
2007年正月廿六,除舉行金鑰匙開金庫取金元寶活動外,還在雲海蓮台景區設千桌盆菜,舉行萬人齋宴接待各方遊客。據統計共三萬多名遊客品嚐了盆菜齋宴。場麵熱鬧非凡。同年,觀音開庫這項傳統的民俗被申報為南海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前,西樵另外一個著名的傳統民俗“大仙誕”已經成功申報為南海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8年正月廿六,有10多萬遊客前來借庫、祈福。其中旅行團占20%左右,並有兩個超千人的香港旅行團。還有不少外國遊客。是夜許多香客開車上山,整個景區成了不夜天。一直到天亮,朝山者仍絡繹不絕。上午9時,開始出現登山人潮。排隊上山的車輛從山下一直排到山上,前不見頭後不見尾。還沒到登山大道,官山鎮已經開始大塞車。上了登山大道,仍然很塞車。有些人選擇了步行。雲海蓮台和寶峰寺遊客如潮。摩肩接踵。
除了往年的三大民俗活動(金鑰匙開金庫取金元寶、觀音聖水瓶接聖水、觀音金像貼金鉑)外,是年還有新春派米、祈福法會和幸福抽獎活動,幸運的可以抽到大金鼠。洪亮空靈悠揚的鍾聲遠播每一個角落。
中午12時,萬人盆菜齋宴開宴。雲海蓮台最下麵的平台上,一字兒排滿幾百桌。以流水席形式為祈福者奉上盆菜盛宴。台中間擺放著一隻大甕,裏麵裝著19個素菜做成的大盆菜,每個菜肴都有一個吉祥如意的名字,如:十二姻緣、十二大願、一心念佛、四季吉祥等。19個菜19種味道全部在一個盆子裏,是為南海有名的大盆菜。整個景區一片人山人海,往往一桌剛吃完還沒有收拾幹淨,已經有人坐下來霸位。位於樹蔭下的一些圍台竟然連開了5次。據統計共有三萬多名遊客品嚐了盆菜齋宴。
此外,西樵鎮西岸慶雲洞亦有觀音開庫活動,有時人潮如湧,得實行交通管製。西樵山白雲古寺亦有觀音開庫活動,該寺在《南海西樵山白雲古寺常住緣啟?每年固定法會》上標明:“觀音開庫:農曆正月廿六日。祈求許願借庫,年底還願。”
觀音開庫日,佛山同樣熱鬧,有博客如此描述:“街頭的摩托仔爭先恐後追隨著過往停靠的巴士爭搶生意,像極一群餓狼瘋狂搶奪獵物。”
⑶番禺
番禺舉辦觀音開庫活動主要在蓮花山觀音聖境。
景區位於珠江口獅子洋畔蓮花山上,為廣州市十大旅遊美景和番禺八大旅遊美景之一。一條筆直寬廣的朝聖大道從觀音聖境入口一直延伸到一個青石鋪砌的廣場,望海觀音像屹立在廣場中央,1994年10月23日建成開光。像高40.88米,用120噸青銅鑄成,外貼純金180兩,陽光下金光閃閃。據稱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箔金觀音銅立像。像旁邊有觀音閣,據稱是世界最大的觀音閣。建於1997年10月20日(農曆九月十九觀音誕)。雄偉莊重,氣勢恢弘,古色古香。建築麵積3872平方米,殿堂宏大,收藏和供奉的各種造型的玉雕、木雕、銅鑄、彩瓷觀音聖像共1000尊。大殿首層正中是香樟木雕刻而成的千手千眼觀音像,高12米。兩邊山牆神台上,供奉18尊形態各異的木雕觀音化身像。第二樓兩側供奉18尊青銅鑄造的觀音立像,高1.7米,其中有十三變相觀音和送子觀音。第三樓正中供漢白玉觀音像,高2.5米,兩側排列形態各異的18尊彩瓷觀音立像。
2005年正月廿六觀音開庫日,自正月廿五晚就有大批香客上山。夜十一點,蓮花山前車排長龍,兩旁店鋪門大開,一派熱鬧景象。售賣香燭祭品店鋪老板給遊客兩張紙,叫他們在上麵填自己的姓名,借庫數額。車到半山再不準前行。山道兩旁掛滿了紅燈籠,人群一拔一拔地向上走,鞭炮聲此起彼伏。人們扔紅布條到幸運樹上。觀音閣前擠滿了信眾,香火遍地。觀音閣內更是人擠人,幾乎連插腳的地方都沒有。閣外閣內彌漫著濃濃的煙霧。望海觀音在煙霧中若隱若現。請金鑰匙開觀音金庫拿紅包的活動在進行中。打開紅包,裏麵的數字大得嚇人。有人哈哈一笑,有人嘴裏嘀咕:“這麼多錢,用得了嗎?”
2007年正月廿六,滿山是人。好多人帶著在廣州少見的如柱般粗的大香貞形態特別的拜神用品來求財。2008年正月廿六,到下午4時,據統計遊客超過了3萬。
蓮花山上還有一處觀音岩,曾作尼姑庵,供奉觀音菩薩,平時香火不旺,到了觀音誕和觀音開庫日,亦成熱鬧之地。
⑷順德
過去順德鄉間,有不少“生菜(財)會”的民間儲金組織,會員按月交納些少銀兩,到第二年農曆正月廿六零時收回本息,美其名曰“觀音開庫”。今天順德舉辦觀音開庫活動的地方主要在容桂白蓮公園觀音堂、龍江紫雲閣、大良寶林寺。尤以容桂最為熱鬧。
容桂
容桂在順德南部,南鄰中山。觀音誕開庫日在農曆正月廿六日,活動地點在容桂觀音堂及堂前白蓮池周圍空地。
觀音堂在容奇大橋東南方、容山村金魚崗北麓。堂內碑刻載:“觀音堂建自南宋,迄今幾近千年,吾鄉神廟無有先之者……廟前白蓮池,往往大比之年,鄉內科名,雙花報兆。”
有關觀音堂的修建,至今流傳這麼一個傳說:南宋年間,廣西南寧有一風水先生,雲遊四方,觀風水,尋龍脈,訪求名山龍穴。他從粵北、粵西一帶尋至容桂金魚崗麓,向北望見隔德勝海的沙頭、舊寨等十八個山峰遠近環抱,認為龍穴結於此地,其形象是“十八諸侯朝天子”,貴不可言。於是繪成圖形,到江西師傅處核實。其師問:此地遙對之山頭有無古樹林?他說沒有。其師稱這是觀音地,此乃“十八羅漢拜觀音”(或傳“十八童子拜觀音”),而非“十八諸侯朝天子”。風水先生不聽師言,堅信己見,回廣西背負父母骨殖來安葬。由於交通不便,時隔一年才回到金魚崗,發現鄉人在“龍穴”處已建起了觀音堂,遂一氣成病而亡。鄉民把他葬於白蓮池東南角,立碑曰“南寧社稷之神”,被稱為南寧土地。相傳後來發現裝其骨殖塔下還有一塊磚記載其事。
觀音堂前即白蓮池,傳說在池中播下紅蓮種子亦可得白蓮,或傳種下紅蓮子也會開出白蓮花。故名。“白蓮香遠”為容桂十景之一。
白蓮池與觀音堂在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重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嘉慶八年(1803)、道光元年(1821)、道光二十四年(1844),觀音堂均有修葺。立有碑石,現存廟內。堂門兩邊一副對聯:“白蓮浮綠水池淨花香葉茂,菩薩現金身堂高燭亮燈明”。由於年代久遠、白蓮池周圍石欄大都不存,池水淤淺,廟宇亦遭毀損。1984年秋重修觀音堂,力圖恢複舊觀,並加建了牌樓圍牆。1986年竣工。
觀音堂約有二三十個平方米,不大。堂內左右兩邊嵌黑色大理石碑,碑文記載了觀音堂的曆史及曆年捐款建設廟堂的善眾名字。堂內供觀音雕橡,半跏趺坐於蓮花上,高梳發髻,右手持淨瓶,左手持柳枝。寶相莊嚴。觀音堂旁邊是三元宮,裏麵供奉著各路神仙。
1986年8月,觀音堂、白蓮池被定為順德風景名勝重點保護單位。1988年,拓池填塘,新建挹蓮亭,百步長廊等,廣植花木。今日已擴展成白蓮池公園。
觀音堂曆來香火甚盛,特別在順德繅絲業興盛的年代,
農曆正月二十六日零時,每當“觀音開庫”期間,人們在白蓮池周圍占地搭棚,徹夜打邊爐,食生菜來慶祝。廟宇附近三麵山地搭有大小棚廠數以千計,沿路擺設各種飲食、香燭、賭博等攤檔。當時容奇、桂洲以及陳村、小欖、譚洲等市鎮的汽燈租賃商人,紛紛運來汽燈出租。夜幕降臨,沿山燈光如同白晝,廟會盛極一時。香客來自附近四鄉及佛山、廣州省城,甚至遠自港、澳、新加坡、南洋等地。
改革開放前,觀音堂周圍基本是農田,今已盡是樓房、馬路,鄉村之景象徹底消失。
建國後破除迷信,觀音開庫民俗漸式微。文革期間基本消亡。20世紀80年代觀音堂重修後,香火人流複旺。
每年正月廿六觀音開庫日最是熱鬧,當地人幾乎全部出動,周邊鄉鎮如北滘、杏壇、中山、南海、江門等地民眾,以及港、澳、東南亞等地香客都有專程趕來“借庫”、許願祈福。如過去中山小欖一個鎮就有21間觀音廟,現在全沒有了,不少小欖人就在正月廿五日晚啟程來容桂拜觀音,爭取在淩晨時分上頭柱香。觀音堂前及白蓮池周圍,一夜之間擁來十萬之眾,排隊等候參拜。眾多香客前來轉風車、扔生菜、上大香。轉風車寓意轉運,生菜寓意生財。現在的風車也跟以前的不同了,以前是用竹子和紙張全手工製作;現在基本上是全塑料製成,起模後大批量生產,五顏六色,有單個有組合。也有人在觀音堂內找個“專業”神婆,讓她們幫忙做一下祭祀儀式,向觀音借錢還錢。做完儀式後,不少人會吃上一頓齋菜,意為結緣;亦有“吃生菜包”的習俗,寓義生菜生財歲歲有來。
尤其近幾年,人海如潮,車海堵途,隻得封路,實行交通管製。
2005年正月廿六觀音開庫日,星期天。廿五日晚8時許,還未到“觀音開庫”時間,觀音堂、白蓮池和白蓮路一帶已是人聲鼎沸,人流如織。隨處可見手舉風車、大香、生菜、青蔥的人潮。多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與結伴而行的年青人,還有頭戴米老鼠或牛魔王頭箍的小孩被父母牽著馱著也來看熱鬧。容奇大橋前很長的一段路都封閉了,人們魚貫穿過平常隻有汽車行駛的公路。過了公路還要走一小段路才到觀音堂,沿途有許多賣風車、平安結、裝飾掛件等吉祥物品的攤檔。小販們的吆喝聲,更將這民間廟會的氣氛烘托得熱鬧喧囂。
入口處分有票通道和無票通道。走有票通道的可進入觀音堂和三元宮,入場費十元。走無票通道的隻能進入白蓮公園。上午將近11點,人流出現高峰,人們從各地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