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開庫的傳說
觀音開庫在佛教裏沒有根據,隻是個民間習俗。觀音開庫觀念始於何時,今已無法確考,各地至今流傳有不同傳說。茲記如下:
浙江普陀山的傳說
話說五百羅漢離開了天台山,變化成衣衫襤褸的窮和尚,一齊來到中國最大的觀音道場浙江普陀山,要考考觀音菩薩的道行。
普陀山千僧齋供養十方雲集來山的僧寶,五百羅漢來過堂應供,隨後大吃特吃,五百人吃了五千人的飯,把齋堂的飯吃得幹淨,然後吵鬧著繼續要吃,齋堂無法再供飯,他們就說怪話:“什麼四海聞名普陀山,供齋飯都不夠吃,還稱什麼大菩薩道場?” 最後糾察師傅說好說歹把他們請了出去。羅漢們聲稱明天再不夠吃,就要砸了那口千僧大鍋。
觀世音菩薩得知是天台山五百羅漢有意來鬧普陀山,第二天便化作飯頭,打開寶庫,任由五百羅漢個個吃得大腹便便,供飯仍是源源不絕。羅漢們終於明白羅漢鬥不過菩薩,隻得退走。觀音便把剩餘的糧食分給民間百姓享用(或說留給前來參拜的善信享用)。民間百姓十分敬仰觀音大士,更將此日稱為“觀音開庫”,並視為吉日,以作酬謝觀音的大恩大德。或說百姓聞說觀音開庫濟眾,亦紛至遝來,窮苦人家更是從此解困。此後,百姓約定此日(農曆正月廿六)為“觀音開庫”日,當天子時(正月廿五日夜11時至翌日晨1時)為觀音大開庫門之時。這個故事,顯然由民間傳說“五百羅漢大鬧普陀山”衍化而來。
南海西樵山的傳說
相傳某年大旱,老百姓斷糧停炊。就在饑寒交迫之際,農曆正月二十六日,西樵山來了一位美麗女子。背著個米袋和錢袋,逐家逐戶派米派錢,救濟百姓。米袋、錢袋不大,袋裏的米和錢卻源源不絕。
救濟完百姓後,已是黃昏時分,女子向村民揮手告別,眨眼之間便消失在雲海之中。此時,天空現出彩霞萬道,一道道燦爛的光束射向大地,女子變成一位法相莊嚴的菩薩合掌微笑。大家認定這是觀世音菩薩化身。
從此,西樵民間就有了觀音開庫的說法,說的是觀音大士於每年農曆正月廿六日都會在西樵山大開金庫,任由信眾領取,以助民致富。於是,每逢觀音開庫日,西樵百姓都會去參拜觀世音菩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豐衣足食。而民眾尊敬觀音大士,不敢輕言取用,便稱“借庫”。觀音開庫習俗即源於此,並在嶺南大地廣泛傳播開來。
其他傳說
1、過去廣州一帶民間相傳,每年正月二十六日,觀音查點錢庫一次,借錢給世人,人們可以在此日到各處觀音廟“借庫”,翌年“還庫”。清後期光緒三年(1877年)出版過一部《羊城竹枝詞》,其中一首記當年的觀音開庫:“神祠高聳玉山阿,招引燒香士女過。聞說觀音開庫日,白蓮台下美人多。”詞中玉山指今越秀山,白蓮台不知確切所在。
2、話說八百羅漢要觀音請客,要花光觀音的錢。觀音打開金庫,讓羅漢們隨意花。八百羅漢怎麼也花不盡觀音的財富,說:菩薩財寶恒河沙數,用之不盡。觀音道:無盡財富,願與眾羅漢及世人共享。這一天是正月二十六日,於是,就定這一天為觀音開庫日。這是流行於香港、澳門一帶的傳說。
3、一位從遠方來的青年上山拜觀音,看廟內信眾擁擠不堪,便靠在山坡上稍作休憩,夢見觀音借給自己一筆錢做生意而發達,醒來正是夜裏子時。後來他的生意興隆,真的發了達。消息不脛而走,後來人們便將此人做夢之日奉為“觀音開庫日”,並形成向觀音借庫的習俗。
4、相傳古時有一貧戶,天旱失收,老農、農女及老牛都餓得皮包骨。村民死的死,逃的逃。那天是農曆正月廿六日,老農帶著女兒及老牛來到河邊,打算留下老牛,自己和女兒投河自盡。其善心打動了觀音大士,觀音化為民女來到他們身邊,施與飯,走時更把一袋銀兩留下,而老牛則脆在民女前。後來老農利用這些銀兩救助了整條村,並稱這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施舍的。從此,人們便把正月廿六日說成是“觀音開庫”。據稱這是流行於澳門的傳說。
5、話說某年農曆正月二十六日,觀音為解難濟困,大發慈悲,吩咐善財童子將取之不盡的錢財放於金庫中,讓民眾自由借庫。這日便被稱為觀音開庫。
6、相傳一班羅漢不相信觀音菩薩法力高強,要她請食飯,鍋裏的飯竟長年食不完,附近的人聞訊,紛紛前來借飯,最後形成借庫傳統。
如果你願意,你還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