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開庫?觀音借庫

觀音誕節慶是全國性民俗,在亞洲其他國家,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也有此民俗,甚至在美國、澳洲的華人聚居地也有此俗。限於篇幅,不述。

觀音開庫主要是廣東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門一帶的民俗。庫是貨幣之庫、金銀之庫、財寶之庫。“觀音開庫”就是觀音打開財寶之庫,把財寶借給廣大民眾,助其發財,或助其解困。故有些地方又稱之為“觀音借庫”,又或“觀音借富”(由此諧音,竟有賭徒喜歡向別人借褲子)。番禺有些地方又稱之為“添倉節”。

這民俗說來有點滑稽。因為在古印度佛經中,觀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度脫眾生,跟錢財並不沾邊,沒有哪部佛典提過“觀音開庫”。觀音在中國大地上後來變成了財神,實在是中國人的創造。中國道教裏本有個財神趙公明,後來也把關帝供成財神,但這些土生土長的財神卻沒有特定的借錢給凡人的日子。觀音成了財神後,廣東民間又給觀音定了個開庫放貸日,不過日期並不統一,大多地方都在每年農曆正月廿六日,也有些地方在正月廿四日,前者在嶺南又傳為白衣觀音誕,後者則傳為送子觀音誕,即觀音開庫日亦是觀音誕期。有些地方同時有生菜會民俗,有些地方則沒有。可謂各處鄉風各處例,同一種民俗在不同的地方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的形態,有不同的內容。隻是觀音變得越來越神通廣大,也越來越世俗化了。

觀音成了財神,究其根源,大概得從善財童子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