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觀音誕習俗
觀音菩薩是廣東民間信仰最廣泛的一位神靈,過去廣東人家堂屋中央有一座神龕(又叫神樓或神堂),龕上分三部分,中間所供的為大神,上邊畫有許多神像。第一位便是觀音,其次才是天帝、天後、華光、關帝、金花、馬王等九位神。因而觀音誕期民間慶典甚盛。建國前廣東觀音廟甚多,散布於全省各地。二月十九日觀音生日,也是農家春耕的日子;六月十九日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日觀音出家日,還有一個誕期是正月初八,民間傳為白衣觀音誕,還有十一月十九,有些地方亦為觀音誕。這些誕期,多以六月十九最為隆重。
舊時廣東民間有儲蓄性的所謂“觀音會”,平時大家各存份子錢,一年期滿,作為賀誕經費。誕會期間,信眾齋戒沐浴。誕會結束後,會友分發祭品,並聯赴市上齋菜館聚餐慶祝。此俗在新會一帶及粵北頗盛。粵北各村婦女成立“觀音會”,購爆竹、香燭、紙錢等酬神,並采辦酒肉聚餐。與會者拈鬮輪流當理事,一人辦一年,周而複始。會員中如有添丁的,須額外提供一隻雞;添女的,提供一盒餅。酬神後,雞供全體會員享用,餅食則分給各家兒童。
在觀音誕日,有些地方民間有燒子時(夜十一點到淩晨一點)香的習俗,謂之吉時。
神誕期間,一般人家除在自家給供奉的觀音像焚香祀奉外,人們更是成群接隊的到廟裏拜祭、求簽、問卜、上契等,亦有在街巷內設壇奉祀的。一些街道或村莊還在學堂或祠堂裏擺神供,演酬神戲,做法事。各地風俗各有差異,並非一樣。
⑴出會
“出會”便是抬著神像出遊。規模較大的廟宇常有此舉。番禺、順德一帶及廣州黃埔地區皆有此俗,以祈求家宅平安,心想事成。此俗在今天大部分地方已消亡,個別地方偶爾還有。如東莞麻湧鎮大步村在觀音誕時舉行俗稱“菩薩過坊”活動,由各坊青壯年抬著內坐觀音像的“龍亭”出來巡遊。該龍亭已有幾十年曆史,造工精致,被村民視為“村寶”,現在還保存完整。當年有“開鬥”、“拜鬥”、“結鬥”、“燒幽”、“化馬”等儀式,至今仍保留。在順德杏壇,觀音誕時偶爾可見村民們抬著穿著華麗的觀音菩薩,浩浩蕩蕩地遊行幾條街,如趕廟會一般。2007年順德龍江民俗文化節,五萬多民眾來參與盛會,其間,數百人的醒獅、舞龍隊伍簇擁著五社的菩薩巡遊大街小巷。當地人稱:“對上一次‘菩薩行街’是1951年,之後再沒舉行,去年申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才重新組織起來,今年是首次恢複巡遊。”據說菩薩走過的地方稱為“大道”,來年的紅白事宜可以從此經過。2008年元宵節,高明區荷城街道塘肚村亦舉行了上元佳節鸞駕巡遊活動,俗稱“行神”。萬人參與,熱鬧非常。
⑵燒炮
有些地方在神誕時有燒炮的習俗,陽春那烏觀音誕時不但“出會”巡遊,而且燒炮,是當地十分隆重的民間盛會。會前由當地耆紳組成炮會,於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時從那烏廟裏抬出觀音立像,點燃香燭,擺上三牲,由四鄉村民攜兒帶女虔誠酬拜。拜觀音的多是婦女,尤其是新婚少婦,祈求觀音保佑老幼平安,早生貴子,夫妻和睦。拜完觀音,約中午時分,便開始燒炮。炮分財、丁、貴三炮。每炮響後,村民們蜂擁而上拾炮(飛上天空掉下來的炮箍)。拾到炮者,炮會贈送炮屏一副和獎金。人們以拾到炮為榮。拾到炮者把炮屏放在宗祠顯眼位置,連夜擺酒慶賀,全村同樂,熱鬧得如像辦喜事一般。每年方圓一裏多的燒炮地人山人海,小商小販們趁機做買賣。村民們也在誕炮會中順便捎帶點開耕用的東西。由於觀炮者眾多,拾炮時互相爭奪,故那烏人不過農曆二月十九是不插田的。那烏觀音誕燒炮的習俗一直沿襲到建國初。當年民間流傳著這樣幾句童謠:“二月十九觀音誕,觀音誕,得餐班(方言“食”),幾砵豆腐高過山。”
順德鄉村有“燒大炮”習俗,相傳已有過百年曆史。過去當地鄉廟神誕期間,多在廟前臨時搭建竹棚燒炮,名為酬謝神恩,賀誕祈福。燒炮之日,鳴放禮炮時,把“炮會”供奉在廟前的各座“花炮”的編號,納入炮頭發射出去,讓在場圍觀者爭奪,象征吉兆,當地俗稱“燒大炮”。認為執到前三號大炮(巨型花炮)者將“行好運”。
“燒大炮”活動多連續三幾天,同時演劇助興,一般以木偶戲,唱西秦等較為常見,隆重的則有名伶曲藝,甚至上演大班粵劇。演戲多在神誕前一天開始,商販攤擋在戲台四周擺賣,熱鬧非常。“還神”者(上屆執到花炮者)也開始送炮到會。
在神誕日,由主會者負責燒炮。燒炮炮具俗稱“坐地墩”,用生鐵鑄成,筒狀筍形,外有節環,高約七寸左右。納火藥於筒內,燃放時發出巨響。“花炮”是一種專用的供神器物,通常為半柱形.背麵靠牆,小型的高約尺半,寬約一尺。大型的寬達三尺,高丈餘。以竹笏紮作造型,立體布局如樓台苑榭,畫棟雕粱,玲瓏層疊,四邊裝飾圖案花草,襯托珍禽異獸,盤龍舞風,形象生動逼真。人物情節多取於曆史傳說及神仙故事,一如舞台古典戲劇之形象。小型者以一個主題構成,大型者多為二至三層,每層各有主題,整座“花炮”有如立體透雕。藝巧者能以紙、布、綿、通草,臘、粘土、香膠等為材料,製成人物、鳥獸之形象。
炮的編號多按《千字文》順序。眾多的求福者當場爭奪射出下降的炮頭,謂之“執炮”。同時,主會還另設小型花炮若幹,民眾可自由繳款迎請,不屬於“執炮”之列。至於執到炮者,則多於誕後一天或主會指定的日期,按字號請炮回家。富戶請炮時,敲鑼打鼓,宴請親朋,頗為鋪張。執到炮的,不論大小,都要在下年重做一座新花炮送還“炮會”,隻許加大,不許縮小。另外,還要按規定的“送金”金額繳款給主會。故執炮者如非富戶,請炮回家,則可能因籌措下年還神送炮而致傾家蕩產。所以,頭號炮非巨富不敢問津,一般人執到也不敢請回。但誇豪鬥富者大有人在,故頭號炮每成為地方豪紳的爭奪對象,甚至於執炮時互相鬥毆甚至開槍強搶,鬧出人命.禍及無辜。
燒炮之俗今天尚存。不過時代不同了,燒的炮也不同了。媒體報導,2005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順德龍江鎮裏海的燒炮地是在山上。燒的是長達數十米的彩色鞭炮,用竹搭建架子豎起來燒放,用大香點燃。人們則擁坐在對麵的山上觀看。在燃炮的間隙安炮時表演“舞龍醒獅”以延續和增添氣氛。鞭炮頂端是“炮膽”,插滿煙花,燃放時異彩嬪紛,燃放後“炮膽”落下來仍冒煙不斷,得隨即用水噴滅,以策安全,且有消防警員在場戒備。完事後,擺百桌盛宴,全村同樂。
⑶擺神供
觀音誕期,過去順德有大擺神供的習俗,以街道或自然村為單位,多由未婚女子主持,在一鄉間學堂或宗族祠堂裏舉行。擺上神案,神案周圍掛上紅黃各色旗幡帳幔,神像前擺上姑娘們製作的各種糕點餅食,還有各種花卉、果品、禽鳥(用米粉或蠟衣製成)和繡有龍鳳圖案的絲綢紗帛工藝品,另有鮮花、瓜果等擺滿大堂,任人觀賞、品嚐。在這期間(一般為三至五日),姑娘們齋戒沐浴,打扮整齊,邀請親友以及男性青年參觀。姑娘們自己也唱歌作樂,演奏樂器,分食果品,盡情打鬧一番。也有請女伶來唱粵曲的。神誕期間,信徒們要吃素,到擺神供的最後一天才可吃葷;叫做“開齋”,同時請巫師來做法事,早、午、晚各一次,以晚上“拜大簽”為高潮。由道士來表演諸如“上刀山”、“過火練”等法術,驅邪降妖,保佑鄉民家宅平安,祝願姑娘們心想事成。此俗今已大致消亡。
⑷契觀音
觀音誕期,有些地方有“契觀音”習俗。小孩平日體弱多病;父母覺得難以養大成人,便“契觀音”為義母,以求得庇護。佛山一帶鄉俗稱“上契禮”。其儀式大致是:清神婆或尼姑念《妙法蓮華經》,取小孩的褲帶,穿上兩串長錢(即銅錢,俗稱碎錢,每串用紅絲線穿銅錢九枚,取其長久之意),並以齋菜、生果獻於觀音像前,焚香燭跪拜,稟明小孩姓名、出生年月,祈福保安。拜畢,取神前利市,便告禮成。這種習俗至今尚存,但較過去已淡薄甚多。
⑸吃艾角
東莞一帶在二月十九觀音誕時有做艾角或煎艾堆的習俗。所謂艾角,乃從稻田裏采來一種叫“艾”的小草,剁成泥,和入米粉中做成皮,包上眉豆作餡,做成“角”的形狀,蒸熟來吃,有一種特殊的青草甘香味。這種習俗至今尚存。
⑹搭台唱戲
舊時觀音誕期最為熱鬧的是搭台唱戲。過去廣東地方風俗,農村演戲大都和春秋祭祀與酬神活動有關。廣東各地神誕期甚多,其中觀音誕是最重要的神誕之一,故誕期多有演戲之舉。上麵說順德一帶“燒大炮”習俗活動多連續三幾天,同時便會演劇助興。
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民間演戲習俗早在明代已盛行。明嘉靖年間(1522-1566),佛山就建立了戲行會館,稱瓊花宮或瓊花會館。清初順治十五年(1658),佛山祖廟建成華封戲台後,每年六月十九觀音誕,各戲班就集中在祖廟華封戲台作首場公演,然後再乘船到省內各鄉演出。當年還有所謂散仙班,乃臨時組班赴演,演完即散。
當年廣東民間盛行演神功戲,每年開春後,回鄉慣例演戲酬謝神恩,祈求五穀豐登。珠三角河湧縱橫,戲班下鄉演出以船代步,粵劇藝人稱為“紅船子弟”。清代佛山有竹枝詞詠:“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幕紅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貺節,萬人圍住看瓊花。”可見當時組班演劇習俗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