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盂蘭盆是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端有一盞燈籠,掛上紙錢、紙衣帽,一起焚燒。民間以為燈籠一亮鬼魂就會聚攏來,在河裏則放河燈招睞鬼魂。據稱觀音不僅解救人間的苦難,而且還解救陰間的苦難,這就與盂蘭盆會有了關連。《活閻羅斷案》載:“七月十五,普天之下,禮懺施食。觀音大士,親領眾囚赴食。又載勘至四十九案。王曰:亦知領汝輩得食者誰,此用慈悲觀世音菩薩,汝等若念得一聲阿彌陀佛,汝就出罪,合獄念得,合獄出罪。”在這裏,觀音成了陰間餓鬼的救星。

在民間傳說裏,還把鬼王麵然視為觀音的變相。《癸已類稿?觀世音菩薩傳略跋》稱:“魚籃觀音則由俗人訛傳佛說,七月十五日,救麵然餓鬼。麵然者,觀音變相,以附目連。又《盂蘭盆經》,盂蘭盆者,正言於蘭婆那,言救餓如解倒懸,而俗訛魚籃觀音。”

魚籃觀音本為中國民間創造,把魚籃觀音與盂蘭盆節聯係起來是中國民間的又一創造,使觀音形象愈趨於完美豐滿,也為盂蘭盆節增添了色彩。

在廣州,相傳南朝梁武帝在位的時候(公元502-549年),也就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來到廣州的時候,正是佛教大行其道之際,開始設“盂蘭盆齋”,以後相沿成俗,每逢七月十五,“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既是拜祭祖先,同時也是拜祀所有的無主孤魂。

清代時,廣州華林寺聞名嶺南。除了平時的佛事活動外,華林寺舉辦的最盛大活動便是“盂蘭盆會”。這在清代中葉時搞得最為鋪張。

當時廣州每逢盂蘭節,便要設所謂水陸道場,以超度和施舍一切無主遊魂。陸上道場多在華林寺舉行盛大的“盂蘭節萬人緣會”,屆時元寶香燭褚帛,燒得煙霧彌漫,嗆得人直想咳嗽,叩頭叩得一塌糊塗。清壬申(公元1872年)《南海續誌》對此有這樣的記載:“粵俗佞(佞:拍馬奉承)神而豪侈,奢靡特甚。七月盂蘭盆會亦曰‘萬人緣’,則以華林寺為最。”

水上的道場便是在珠江河麵放水燈。清代時廣州珠江北岸大約在今十三行路、仁濟西路一線,華林寺距江岸比現在近三分之一以上。水陸道場兩者分頭進行。

清代中葉番禺詩人張維屏有《廣州雜詩》記載當年盂蘭節的情景,詩雲:“水陸中原結萬緣,曾看快艇辦燈船。火龍百丈橫珠海,七十年中見兩年。”晚清又有倪鴻《羊城竹枝詞》詠此事:“節交田了入秋天,會設盂蘭費萬錢。月色淡黃煙淡綠,滿河都是放燈船。”又有順德詩人鄧心蓮《珠江放水燈》詩,中有“秋風動海水,人寒鬼亦寒。斂錢作佛事,佳會名盂蘭……畫舫作道場,地窄風月寬……燈光雜星影,閃閃成奇觀……燈籠百千萬,一串連江明。上流爆竹送,下流銅鉦迎。亂光奪鬼魄,繁響沈鼉更”等句,從中不難想象當年廣州盂蘭節的盛況。順便說一句,農曆七月十五又是道教的節日中元誕,屆時廣州三元宮十分熱鬧。今天盂蘭節已基本消亡,但民間仍有在中元節祭祀之俗,七月十四、十五日兩晚,在廣州的街頭巷尾仍可看見一些婦人燒元寶和燃香燭。

台灣的盂蘭節又有不同。據吳瀛濤《台灣民俗》載,台灣在盂蘭節時設“普度壇”,其擺設是:“壇前為一列長達數丈之長桌,以供牲醴,漢席碗(盛在多種碗中的多種菜料)、看牲(以雞、鴨豬肉豬腳、及麵粉為材料,雕造捏成之飛禽走獸、魚介水族類,或古裝人物、曆史故事場麵,如空城計、封神榜等)。廟前左右兩邊,排置紙人,左側為山神騎獅像,右側為土地公騎虎狀。拜亭,另置大士山像,為紙製山景,配有善財、玉女、鬼貌吐舌狀之大士頭,婆精、三藏、孫悟空、豬八戒等角色者。”如此擺設,可謂集民間鬼神之大成。把觀音菩薩與唐三藏、孫悟空擺在一起,表現了民間抹去了對神靈的敬畏,而增添了民間節日的歡娛。

5、今日觀音誕

以上記述的主要是建國前觀音誕期狀況。建國後,開展移風易俗、破除迷信運動,民間神誕風俗漸趨式微。1958年後,宗教界人士製訂的“愛國公約”中有“十不”規約(不濫行傳戒、不濫收僧徒、不濫行放生、不濫做法事、不濫收神主牌、不亂行化緣、不包庇壞人、不賣神簽、不借神斂財、不借神惑眾),多數寺庵宮觀逐漸停止了宗教活動。民間神誕風俗大多消亡。尤其經過文革時期的大掃蕩,宗教被完全否定,政府宗教管理部門被撤銷,神誕民俗活動基本絕跡。改革開放後,各地逐漸恢複傳統民俗活動,但不少神誕,諸如玉皇誕,關帝誕、華光誕,金花誕、土地誕等,在其誕期,民間已無成規模的拜祭活動,基本不成氣候;而觀音誕慶典卻大有複興之勢,每逢誕期,供奉觀音的寺廟殿堂人山人海,香火鼎盛,祭禮儀式除傳統的禮誦大悲懺、佛前上供、繞佛念經,法會放生,素餐結緣等外,其他活動亦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可謂五花八門。

有的寺廟舉行燃燈供佛法會,又或稱消災祈福法會。儀式主要是念誦《觀音普門品》及禮拜大悲懺。燈,寓意智慧與光明。點燈供佛,據稱能讓供養者廣聚資糧,舍除貪婪,福慧增長,同沾法益。

有的寺廟邀請佛教居士為信眾舉辦諸如“健康與福報”、“禪與人生”、“觀音的愛”之類講座,又或請法師為信眾開示,內容有如何增福增壽增財,如何興七大財神感應道交,孝順善行能得永久財富等等。

有的寺廟舉行觀音賜財母金活動,或觀音法像安座請聖儀式及開光盛典法會,或佛七冥陽兩利法會七昶日,或禪茶文化係列活動,諸如此類。隻要跟觀音能扯上點關係的,都有可能在觀音誕期舉行相關活動。

過去觀音誕期,不少地方有舞龍舞獅表演,今天觀音誕有些地方仍存此俗。如順德龍江鎮裏海,每年觀音誕,觀音堂都會組織紀念活動和表演,裏海片數千名民眾前來觀看,人聲鼎沸。2005年觀音誕,除了燒炮(放鞭炮)、巡遊外,兩條金龍和二十四隻醒獅隆重登場。擊鼓鳴鑼,龍騰獅舞,熱鬧非常。香港上水蕉徑龍潭觀音古廟,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亦有花炮會和龍獅表演。名為娛神實為娛人。

有些地方在觀音誕期放煙花。2008年農曆六月十九觀音誕。南海鹽步鎮平地村舉行舞獅舞龍等多種民間表演,晚上放煙花做大戲,主辦地在始建於明代的黃氏大宗祠。

有些地方在觀音誕時大擺筵席。在順德,幾乎村村都有這樣的傳統,一般都是在傳統的觀音誕日或其它拜神的日子大擺村宴,以圖吉利。2005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西樵山雲海蓮台景區舉行盛大齋宴,佛家音樂在空中輕輕蕩漾,遠眺風景如畫。2007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廣州黃埔區姬堂村按傳統慣例,在村裏的籃球場上擺滿300桌,村民與賓客共慶。媒體稱為千人宴。當天盡管蒙蒙細雨,千餘民眾還是在雨中歡聚熱鬧吃喝了一場。在同一天,福州千年古刹開元寺亦舉辦了觀音誕千人素宴。2008年六月十九觀音誕,順德連杜村擺宴約達2000席,2萬多人同時開席,場麵壯觀。

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曆來觀音誕期慶典活動,各地不一,並無標準。今天仍是。

相對來說,城市裏的神誕活動沒有鄉村熱鬧。鄉村人家往往彼此之間帶有宗親關係,平時來往較為密切。一個神誕,通常會是整個村的節慶。城市人來自五湖四海,基本上沒有宗親關係,尤其在今天的大城市,種種壓力頗大,大家各為工作生活奔忙,鄰裏關係十分淡薄。同樓住了十年,對門人家姓甚名誰都不知道,幾乎是老死不相往來。神誕時,多是家中婦人前往寺廟祭祀,又或以家庭為單位前往寺廟祭祀,這是今天城裏人慶賀神誕的基本方式,不可能有鄉村的那種成千上萬人參與的大擺筵席,聚在一起慶祝的喜慶和熱鬧。

以廣州來說,今天觀音誕,信眾香客來寺廟朝拜者絡繹不絕,城裏的各寺廟依然是人海如潮,煙霧彌漫,香火鼎盛,熱鬧非常。人們跪拜觀音,許願還願,祈求平安健康,家庭和睦,學業進步,工作順利,升官發財,心想事成等等,這些心中的祝願與傳統一脈相承。點上香,拜完神,燒完紙,齋堂用餐,座無虛席。隻是時代改變,觀念更新,除了虔誠的信徒與長期篤信觀音菩薩的婦人,一般人家,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出生的年青人,已很少參與觀音誕法會。舊時的諸多習俗,如“出會”,在街巷擺神供,舞獅舞龍,在廟外搭棚打醮、演戲唱木魚等等,都早已全部消亡,婦女們也沒有什麼“拜觀音案會”的了。

現在不少廣州人在觀音誕時喜歡去附近四鄉參神湊熱鬧,如番禺蓮花山、南海西樵山。

城中慶祝觀音誕有時也有新內容。如辦畫展。2008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光孝寺曾舉辦“我佛心觀”禪藝畫展,展期十六天。又或舉辦剪紙觀音展,2006年九月十九觀音誕,海幢寺舉辦“觀音聖像人物剪紙藝術展”。這些展覽跟神靈其實已沒有關係,隻是借個神誕的名義進行而已。這類藝術性展覽對一般民眾的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