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最盛行的是粵劇。粵劇發源自佛山而成熟於廣州。過去粵劇在不同節慶有較為固定的演出劇目。如在大年初一必演《八仙賀壽》、《跳加官》、《仙姬送子》和《醉打金枝》。在觀音誕、浴佛節則必演《香花山大賀壽》。開演頭台第一晚,循例先演《六國大封相》,作為全班演員大檢閱,演出時間約一小時,然後才續演主劇。
三水縣蘆苞,宋嘉定年間有僧人始建祖廟,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修葺後改名北帝、觀音、文昌三廟。過去每逢神誕廟會,村人便常邀南洋粵劇名班前來演戲,通宵燈火輝煌,遠近各縣與海外同胞來參觀者絡繹不絕。又香港白沙灣觀音古廟,規模雖小,但相傳菩薩靈驗,故深受水陸居民尊敬。一年四季,香火不絕。尤以農曆六月十九日觀音誕,演戲酬神,熱鬧非常。
佛山是廣東名鎮.建國前很多人信奉觀音。據統計,民國時尚存十六間觀音廟,而其他寺廟亦多有供奉觀音像以供人拜祀。除公認的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為觀音誕外,十一月十九亦為誕期。屆時信徒要守齋吃素。民眾在街巷內設壇奉祀.有的集資請瞽姬在神壇前一連十多晚唱《觀音出世》曲本。其中以六月十九日誕期為最熱鬧,而山紫鎮南泉觀音廟的慶典最為隆重。民國《佛山忠義鄉誌》載:“十九日紳士集南泉廟祀觀音大士.婦女競為觀音會.或三五家,或十餘家結隊醵金錢.以素馨花為燈.以露頭花為獻.芬芳濃鬱.溢戶市途,遊人緩步過,層層撲襲.歸來猶在衣袖間也,”除本地人外,當年南海、順德各鄉男女信徒也有前來參與祭神活動,以祈福祥、添丁發財。
中山小欖崇信觀音之風亦甚盛。據史料載,昔番禺縣有觀音廟79間,佛山有16間,而中山小欖一個鎮卻有21間。在明代,小欖鳳山下建有“水月宮”,明朝大學士何吾騶書匾。在小欖21間大小觀音廟中,較具規模的有下基觀音廟,屬“小欖五大廟”之一。民間以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為“正誕”。據《欖溪歲時記》載:是日各廟均舉行祭祀,演戲祝神,前往廟宇進香的人絡繹不絕,人們敬備香燭寶帛、花果餅餌禮拜。
隨著時代變遷,觀念改變,再加環境所限,今天在觀音誕期搭台演大戲之俗已基本消亡。
⑺省城誕會
廣州曆來為廣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過去人們多稱為省城。舊時廣州城觀音誕最熱鬧的是農曆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稱為“正誕”。
過去廣州城中各坊多有觀音廟,名聲較著者有:
觀音山觀音殿(俗稱綠瓦廟。明初建)、洪德路聚龍大街水月宮(即觀音廟,清乾隆年間建)、西關蓬萊橋前水月觀音殿、十一甫大巷觀音廟、築橫沙觀音廟、晏公街觀音廟、太平沙觀音廟、舊南海縣街觀音廟、祝壽巷觀音廟、西關荷溪橋腳觀音廟、花地赤崗觀音廟、新橋直街觀音廟(在西華路觀音大巷內)、陳家祠後水月台觀音廟(在水月台街內)、穀埠水月宮(在今水月宮街內,清末建)、東較場觀音堂(清順治十五年改東林寺建)、蒙聖區觀音廟(在河南近東湧邊)、飛來對麵巷觀音廟(俗稱飛來廟) 、芳村坑口觀音廟等。
廣州曆代又建有不少佛寺庵堂,多供奉觀音。至清末時,尚存數十間。名聲較著者有:
城中:光孝寺(今存)、六榕寺(今存)、藥師庵、開元寺、檀度庵、大佛寺(今存)、如來庵、金剛庵、蓮花庵、永勝庵、無著庵(今存)、紫霞庵、靜法庵、福寧庵、福勝庵、福照庵、福慶庵、萬應庵、竺峰寺、昭真庵、妙吉祥室(今存)等。
城西:華林寺(今存)、西禪寺、西林寺、積山庵、永清庵、永善庵、寶覺庵、靜修庵、永慶庵、福勝庵、聖壽庵、準提庵、聚福庵、昭慶庵、靜修庵、普慈庵等。
城東:東山寺、壽國寺、海光寺、蘿峰寺(今存)等。
城北:蒲澗寺、月溪寺、白雲寺、濂泉寺、雙溪寺、雙山寺、白雲庵、彌勒寺、能仁寺(今存)等。
城西南(舊芳村區):大通寺。
城南(海珠區):海幢寺(今存)、乾明庵、海輻寺、竹絲庵、寧隱庵、祇慧庵、是岸庵等。
此外,道觀中亦多有觀音殿供奉觀音,如廣州道觀仁威廟、三元宮、黃大仙祠,南海黃岐龍母廟等都有觀音殿。
每逢觀音誕期,散布於各坊中的觀音廟與佛寺道觀中的觀音殿堂均舉行祭祀活動,前來進香者絡繹不絕,敬備香燭寶帛、花果餅餌,焚香點燭供奉神像,祈求觀音娘娘“賜福”。廟內人山人海,煙如濃霧,熏得人幾乎流眼淚。廟外搭棚打醮,或在廟之左右兩邊空地建竹棚戲台,搭小樓設座位,演戲酬神,大唱八音(八音是以坐唱粵曲為主的曲藝表演,兼帶雜耍性質的“鈸花”表演。清代後期至民國時流行於廣州及珠江三角洲農村,主要為迎神賽會和生辰喜慶作演唱);當時看戲一般不用購票,稱為通地堂。或延請瞽姬,演唱全本木魚書《觀音出世》。誕期,信眾整天吃素。
廣府婦女有“拜觀音案會”的,成群結隊到廟堂上香,晚上在“案頭”家飲素酒,請瞽姬唱木魚《觀音出世》。一般連續三天,擺神供,演酬神戲,做法事等。廣州城街頭巷尾也有街坊集資請盲公唱木魚《觀音出世》等。(木魚歌,簡稱木魚,廣東曲種。流傳於珠江三角洲一帶,特別為民間婦女喜愛,廣為傳唱,清代尤盛。木魚書是有一定故事情節的木魚歌唱本,至今傳世四五千卷。其中最流行的便是有關觀音行跡的唱本,如《觀音出世》、《觀音現世》、《觀音化銀》、《觀音十勸》等。其唱詞是七言韻文體,半文半俗,多屬長篇,每篇分若幹回目,通常第一回目是介紹全書梗概、人物和背景,以下逐回鋪陳故事,最後一回終結。今已少有演唱。)
清代時,廣州東華路南麵有“望海觀音”廟(今白雲路築南大街14號。此廟在20世紀30年代已毀),據說特別靈應,因而名聲大著,香火鼎盛,信眾甚多。增城、南海等地有人從水路撐艇來此進香。
黃埔一帶鄉民多以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為主祀。誕期,民眾多包粽子,並用香燭、果品拜觀音。建國前,黃埔姬堂村叫做觀音約,由12條自然村組成。總廟是觀音廟,其中姬堂自然村有一座龍頭廟,供奉觀音大士像。新圍自然村有一座南北廟。加莊和馬崗各有一座北帝廟,都分別供奉觀音大士像。每年觀音誕,姬堂各自然村的村民都去附近廟堂拜祀。姬堂九條自然村都把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定為“會日”,各家各戶包粽子,以粽供奉觀音菩薩。此外,還有“出會”巡遊慶典,村民們用華麗的神轎抬著觀音像到各村巡遊。當年,因為新圍、合慶圍兩村合建觀音廟,姬堂村自建龍頭廟,於是兩座廟的菩薩就分兩條路線遊行:一條由新圍過合慶圍而回,另一條由姬堂經上堂到禾稈窿村而回。每年拜祭費用由各村負責,各自然村設案供奉燒豬祭祀,村民們舞獅慶賀,並舉行各種娛樂活動,在祠堂外的廣場搭棚做大戲,請粵劇班子來演出。建國後,破除迷信,再無抬菩薩遊行,但每年二月十九日,黃埔村民們仍按傳統習慣,包粽子拜觀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曾一度恢複搭棚做大戲的娛樂活動。
天河東圃鎮棠東村有水月宮,建於清乾隆戊辰年(1748),鹹豐元年(1851) 曾大規模重修。是一座清代典型的小廟宇,又稱觀音廟、眾村廟。坐北向南,門匾刻“水月宮”三字,門聯為石刻“蓮性聞香皆寶筏 楊枝垂蔭即甘棠”。宮內二進大廳,中有天井。廟內供奉觀音菩薩,信眾甚多。清同治十年《番禺縣誌》載:“水月宮,在棠下村,國初建,素著靈跡……今香火尤盛。”該宮是當時較為興盛的觀音廟之一。建國前,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是當地傳統的盛大慶典,請戲班演戲,大擺宴席,全村歡慶。建國後,廟被廢棄。1993年大規模重修,做了老人活動中心。宮內仍供奉觀音,吊著的一座座塔香燒得煙霧繚繞。
城西今荔灣區一帶,清代時稱西關,民眾拜神之風甚盛。今大同路與第十甫路相交處東南側,清代時建有觀音廟。初時,廟甚窄隘而簡陋,沒有什麼香火。相傳,後來有位雇工與廟祝同住一室。夜半時,這雇工越過廟城,偷盜右鄰很多財貨衣物,然後又回到寢室睡覺。到天明,這雇工神色沮喪,說有人阻止他,出不了廟門。廟祝懷疑他行為不軌,於是與右鄰搜查室內,結果搜出贓物。這事傳了出去,人們認為這是“神著靈異”,自此後,香火鼎盛。“三二十年間,祈禱報賽,靡間晨夕(白天黑夜都沒有閑暇)。司香(廟祝)歲入無算,廟宇煥然一新。”(清壬申(1872)《南海續誌》)成為清代廣州名聲較著的觀音廟。此廟之南,為觀音大巷(民國時辟為今大同路北段),巷之南端,有誌喜橋(西關八橋之一,位於今橋東西與大同路相交處北側),南北向,跨於大觀河上,為連通下西關湧南北兩岸的要津。平時,此橋四周一帶環境十分清幽。芳村花農到河北賣花,多走誌喜橋。“柵頭花市,販花者渡河而北,晨夕過誌喜橋,以千百計。”(清?鍾啟韶《聽鍾樓詩鈔》)。每逢觀音誕,這一帶便搭起大小不一的棚屋,賣各種小吃、鮮花水果、香燭祭品,擺番攤賭博,占卜算命解簽,連綿數裏,熱鬧非常。
清末民初時,廣州西關有天後廟、三界廟、北帝廟,三處都有戲台,寧波會館、湄洲廟、文瀾書院都有搭戲棚演戲。鑼聲敲響,人頭簇擁。
除觀音誕會外,在過去還有一個盂蘭盆會,或稱盂蘭節,亦跟觀音有關。
盂蘭盆會在農曆七月十五日,民間俗稱為“七月半”。據說閻王爺在這一天會把陰間所有的餓鬼都放出來,讓他們各自回家去享受生人的供品,因而此日又稱“鬼節”。家家戶戶擺上豐盛的供品以備先人的亡靈回來時可以受用。不過據佛經《盂蘭盆經》的記載,這個節日則是起源於這樣一個傳說:佛第子目連的母親死後變為餓鬼,目連欲救母,釋迦佛援其《盂蘭盆經》,教他在每年陰曆七月十五日以一百種食品款待各方僧人,其母親便能得到解脫。這個節日也因而成為佛教徒追薦祖先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