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寺廟都建有放生池。如粵北南華寺,一進山門便是放生池。廣州光孝寺,放生池今已重新修葺。廣州德政中路麗水坊無著庵,是廣州少數規模宏大的尼眾道場之一,大殿前原有一口放生塘,可惜在文革時被填平建了兩座住宅樓房。近年在廣東南海西樵山新建的南海觀音文化苑(雲海蓮台景區)亦建有放生池。南國桃園觀音寺前放生池更是占地30餘畝,遍植蓮花。
依舊時習俗,廣府地區信眾放生多放生鯉魚。舊時廣州一般人家,正月初二“開年”,有些人便會買活鯉魚到珠江放生,現基本已無此俗。2008年農曆六月十九觀音誕,南海西樵山舉行祈福活動,其中一項是放生,亦稱“根據傳統民俗,放生以放錦鯉為主”。
在江南一帶,人們在觀音誕時除放生小魚、小龜外,還特喜歡放生小螺。由於螺螄像佛頭上的“頂髻相”。佛典《法華經》稱:佛髻(佛像頭上的發髻)如螺螄,所以僧人和信徒禁食螺螄,而買螺螄放生便成了觀音誕的重要活動。
二月十九是觀音誕,而農曆二月正是江南螺螄長勢最好的季節,肉質腴美。於是乎,這邊廂僧人、居士、信徒們購螺螄放生,那邊廂一般人家卻在大啖螺螄。有信徒想嚇唬人們不要吃螺螄,便編了首《螺螄經》的歌謠,謠曰:“螺螄經,念與眾人聽。日裏沿沙走,夜裏宿沙村。撞看村裏人,縛手縛腳捉我們,九十九個親生子(指螺殼內有眾多未出生的小螺螄),合家一百有餘零。全家落湯鍋,把我烹,挑我肉,抽我筋;單剩殼,丟在壁角裏。雞來爬,兩耳隻聞響落落,觀音娘娘看見眼淚紛紛落。”當然,唱者自唱,啖者自啖。
今天各地觀音誕仍盛行放生的風俗。順德順峰公園觀音殿殿前有池,池裏養滿了龜和錦鯉,據說就是人們放生的。2006年農曆六月十九日觀音誕,珠海金台寺組織了放生活動。2007年農曆六月十九日觀音誕,東莞黃旗觀音古寺、樟木頭觀音山觀音寺、芙蓉寺、金沙寺、蓮花古寺、雲崗古寺、地藏王寺、歐仙寺、三寶寺、石龍大廟、隱賢寺、大陵山林場觀音寺、琉花寺、般若年佛堂、龍樹庵等佛教活動場所依托寺院庵堂周邊的山林、江河,引導萬名信眾舉辦了放生法會,放生烏龜、甲魚、魚、鳥、田螺、泥鰍、鴿子等動物10萬以上。2007年農曆九月十九觀音誕,.貴港南山舉行了放生儀式;同日,廣州白鵝潭亦組織了放生。
放生本是做善事,積陰德之舉,現在有些地方卻一邊有人專門撈小魚、小龜,捕小鳥之類到寺廟門前出賣,以供信眾放生;一邊有人專等信眾放生後再把這些小動物捕捉,或宰殺或再次出賣。這種狀況使不少地方的放生隻是流於形式。試想一個城裏人,如何去放生小鳥呢?那就得向專門捕捉了小鳥的人購買,再放生。正因為有這需求,於是屆時就有人專門捕捉小鳥來賣。捕鳥者把一些用細絲織成的網掛在灌木叢中,小鳥飛過被纏住,捕鳥者就收網捉鳥。小鳥本來是自由的,就因有人要放生,結果失去自由,甚至失去生命,就算隨後被人放生了,也可能二次被捕捉。又比如放生小魚,就因為有人需要放生小魚,所以就有人去撈小魚上來出售。這小魚本來是自由的,結果失去自由,更有不少因而喪生。舉個例,2008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一些婦女和老人提著小塑膠桶來到廣東惠州下埔濱江公園放生小魚、小黃蟮、小泥鰍,另有一些人就在江邊拿漁網等著捕捉。撈了一批後,看到放生的又來了,便先走開,等那些人放生了,再撈捕。一個放生的婦女看到了這情形,指責撈魚者,說今天是觀音誕,不能殺生,你怎能在今天撈我們放生的小魚?捕魚者不理。婦女隻好自己掏錢把魚買下來,再放進江裏。而不遠處,正有幾個人在悠然垂釣。結果,放生者本想積德,隻著意於放生這個行為,而沒想到自己反成了間接殺生。
於是,為了使這些小魚不再被捕捉,有放生者隻好雇了小艇到河中心去放。媒體曾報導,京城廣化寺在2008年農曆六月十九觀音誕放生,以往是將魚直接在後海放生,現在因擔心魚放生後被撈捕,隻好在後海放生泥鰍,其他魚則運到十三陵水庫去放生。真是叫人哭笑不得。
有些放生活動也並非一定在觀音誕舉行。如香港佛教文化協會每月定期舉行放生法會。2006年農曆六月廿八日,該協會及各區分會聯合舉辦海上大蒙山施食法會,超渡無始劫以來水陸空孤魂等眾,並在西貢大廟舉行海上放生法會,將水族眾生放入大海,為之說法歸依,念佛回向。
⑷趕廟會與唱大戲
觀音誕期,觀音廟周圍民眾聚集,過去不少地方便形成廟會,因而有趕廟會之風俗。每到廟會之期,城市鄉村,人來人往,商攤彙聚,交易頻繁,在廟前廣場上進行集市交易,趕廟會如同趕集。清代《都門紀略》記當時觀音寺盛況:“東鄰門館日笙歌,鄉近溫柔夜若何,過往熱車無斷歇,看來俱是鄉姑多。”鄉姑多,是因為來參加觀音誕會的多是婦人。清乾隆?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二月)十九日為觀音大士誕辰。正陽門月城內觀音廟香火極盛,城內外白衣庵、觀音院、大悲壇、紫竹林,廟宇不下千百。皆頌經聚會。六月十九日登蓮台,九月十九日傳道妙,如前行之。有善信唪大悲咒戒葷酒者,二、六、九食素三月。”可見誕期之盛。
觀音誕廟會進行商貿活動,同時搭戲台唱大戲,這也是全國性風俗。具一定規模的廟宇,山門以裏,獻殿或者供台之前,正對廟宇主神安坐的正殿,多建有戲台。廟會日子,相應的廟宇都要起會唱戲。這本是唱給神靈聽的,隨著社會發展,戲劇具備的社會功能隨之越多,唱戲便從原來的娛神變成了娛人。
以上記述的是全國性觀音誕習俗。下麵記述廣東觀音誕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