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引用經文。

5、十稱“南無大悲觀世音”,隨著引磬一擊即唱一字。

6、唱《大悲心陀羅尼經》中句:“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我若秘畜生,自得大智慧。”

7、十聲“南無觀世音菩薩”,十聲“南無阿彌陀佛”。

8、引用唱念《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有關觀世音菩薩所說最重要的經文:“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

9、讀《大悲咒本咒》。

10、讀《本咒》後之經文。

11、唱“南無十方佛、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千光王靜住佛、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總持王菩薩”,邊唱邊繞行。

12、最後唱三自皈,三稱“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上麵記述了兩處具代表性的觀音誕法會儀規。可以看到,兩者區別頗大。所謂各處鄉村各處例,這裏既無對錯之分,亦無統一標準。如香港正覺蓮社的觀音誕法會是上午九時三十分開始,連誦三天《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午齋前上供。廈門某小廟,是上午九點鍾開始禮拜觀音懺。禮拜到十一點,其間吃些點心,再上供。中間有繞佛,拜願等儀式,而到中午一點結束。有的寺廟在上午完成誦經法會後,下午會進行“三皈五戒法會”,為有意成為佛教徒者皈依三寶(三寶弟子)和授持五戒(五戒弟子)。如2008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福州開元寺有500多名信眾參加了皈依。廣東南雄大雄禪寺則每逢觀音誕均舉行三皈五戒法會(見該寺“2008年佛事安排表”)。也有自農曆二月十三日至二月十九日觀音誕連續七天舉行“佛七法會”的,據稱“依祖師芳規,虔持彌陀聖號,繞念經行、參坐止靜七永日”;亦有稱為“七日禮拜大悲懺法會”的,儀規各不相同。不贅述。

③敬香儀式

在寺廟上香,大致規矩如下:

點香:香燭點著後,宜上下擺動以熄火,不可用口吹熄。

敬香:上香以一支為宜。有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其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齊眉,香頭平對佛、菩薩像。人多時,可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

插香:左手插香,心中默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並觀想佛菩薩顯現麵前,接受香供養。

拜佛:插好香後,禮佛三拜。每一禮拜時口念:一心頂禮十方常住三寶(佛法僧)。

發願:跪地合掌虔誠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三遍)。發願畢,可於佛前自述個人善願。

⑵一般祭拜儀式

觀音誕期,信眾並非都會參加法會,大多數人隻是自己祭拜。虔誠的信眾,每逢初一、十五也拜。民間拜祭觀音的儀式大致如下:

紅蠟燭一對、檀香三支,一份拜祭觀音的金銀衣紙,包括貴人符、長祿馬、大光寶、觀音衣等。在觀音誕或觀音開庫的日子,在觀音廟外,多有香燭店鋪、商販把祭品整份出售。

水果。一切水果皆宜,包括蘋果、桔子、香蕉、提子、木瓜、密瓜、西瓜、柚子、柿子等。但不可供奉榴蓮,因為榴蓮有臭味,會汙濁神壇。亦有稱不宜用梨,因梨諧音離,不適合。

素菜素點,各類時蔬皆宜,一般的齋菜,包括菜心、黃芽白、椰菜、菠菜、節瓜、粉絲、冬菇、草菇、雲耳、木耳、雪耳、針菜等,誠意地煮出一小碟素菜,供奉於觀音壇前。不過,蔥、洋蔥、蒜等帶有刺激性的食物不宜。觀世音是慈悲化身,更不可使用肉食血腥。

另外,預備香茶三杯、清水三杯,這是供觀音享用的。敬茶敬水,不可以敬酒,無論是茅台、白蘭地,還是葡萄酒、藥酒,都不適宜。

拜祭儀式開始,先把所有供品安放好,先奉上一雙紅燭,然後跪拜三遍;再點上三支檀香,插到香爐上,然後又跪拜三遍。如果懂得持觀音咒的話,最好在拜觀音之後,在觀音壇前念觀音心咒。

以上所述,比較煩瑣,而且各地不一,並沒有統一規定。今天青年一輩頗為簡單,上香,雙手合十禮敬,或跪下叩頭如儀。心誠即可。

⑶放生

放生的習俗源於佛理。佛教戒殺生。《梵網經》稱:“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大智度論》雲:“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佛教強調堅守戒律,其中有五條基本準則,第一條就是不殺生。宋大詩人陸遊有詩曰:“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申,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這大概是民間對不殺生的詮釋。

觀音以慈悲著稱,每在各種物類中顯相,警戒世人戒殺生。所謂戒殺放生,解怨釋結;放生護生,增福增壽;福德積善,善有善報。曆代有關這方麵的記載甚多。

在觀音誕期,做完法會,多舉行放生儀式,這是各地觀音誕盛行的風俗活動。人們借此以作祈福。信眾聚集於放生場地,儀式大致是:法事開始,齊聲念頌經文,念咒,作功德。法事主持為信眾焚燒祈福表。信眾供蓮花及焚燒祈福紙。信眾摸龜結緣,接受法事護持灑凈祝福。有的地方放生,把魚放入江河中去,同時還在水上放水蓮燈,以示吉祥。法事完結後, 有時會舉辦齋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