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唐宋時代這個傳說有多個版本,並沒有統一的說法。一種民間傳說在各地有不同說法,這是非常普遍的。但不管是妙善、妙英還是妙音(也有版本稱莊王三女名妙音的),傳說的主線沒變,那就是,觀音原是莊王三女兒,抗拒包辦婚姻,專心修行,後舍手眼救父,化為千手千眼觀音。而故事內容則越傳越豐富,初傳時彰顯了儒家孝道,渲染了觀音慈悲,後來再增加了天堂、地獄、閻羅王,仙桃、修煉等情節。初傳時“不知是何國”,後來又假托“須彌山西興林國”。這個演變過程顯示出儒釋道三教的逐漸合流,且雜糅進了中國各種民間信仰,無疑都是中國製造。
這個傳說的最大意義,一是為觀音編造了新的身世來曆,為後世各種觀音誕提供了根據;二是完成了中國觀音的女性化轉變。這是中國人對印度觀音的最根本的改造,是中國民間觀音的“根基”,使觀音菩薩更易於為廣大民眾(尤其女性)所接受,並完全取代了印度佛典中的“正宗”的男性(或無性別)觀音菩薩。觀音女性化定型於宋代,與這個傳說密切相關。
這個傳說沒有完。後人繼續發揮想像力,撰成一部又一部觀音傳奇。
元代初年,著名書畫家趙孟頫的夫人管道升以此傳說為範本,撰成《觀世音菩薩傳略》(又稱《觀音大士傳》),並於元大德十年(1306)刊印。這是第一部完整的中國觀音傳記。同在元朝,誕生了一部戲劇《觀世音修行香山記》,共三十出,描述觀世音從妙莊王的三公主妙善成為大慈大悲菩薩的艱難曆程。此劇“妙善得道成觀音”的主線沒變,最要緊的是安排了一個“鬼怪托夢”的情節,使中國的妙善公主與佛教的正法明如來(觀音)銜接了起來。在第六出“花園受難”戲中這樣表演:
(妙善於花園草亭畔打睡,一交放倒)
(世尊上)妙善抬頭聽我囑咐,你非是他人,乃是西天正法明王,隻因犯了佛法,貶在妙莊王家投胎,我今贈你木魚一個,素珠一串,你急急辭了父王到清秀庵中修道,日後定有香山佛位。
(旦引) 一夢到南柯,醒來還依舊。睡夢之間,夢見神人,說我非是別人,乃是西天正法明王,因犯了佛法,把我貶在人間。他賜我木魚、素珠,不兌前去。
這個劇情彌補了印度佛教與中國民間傳說之間的鴻溝:印度佛教裏的正法明王(觀世音)投胎到中國來成了妙莊王的三公主妙善,妙善修道成為中國觀世音菩薩。一切順理成章。不得不佩服編劇者的奇思妙想。
明後期萬曆年間,朱鼎臣撰成《南海觀音全傳》,民國初年,江村撰成《觀音得道》,都是有關觀音菩薩的傳記。此外,還有五花八門的各種觀音故事,如明代的《觀音菩薩魚籃記》,就是一出十分流行的描寫觀世音菩薩善行的著名雜劇。
諸如此類有關觀音的文學戲劇作品內容各有不同,情節越加豐富曲折,但觀音原是莊王三女兒這條主線始終沒變。以《南海觀音全傳》為例,說的是:西域興林國國王靈優,姓婆名伽,年號妙莊,有三女,名妙清、妙音、妙善。妙善“平常飲食極愛茹素,最厭葷腥,更兼好善修行”。妙莊王為妙清、妙音分別擇文、武狀元為夫婿。又想為妙善招一位夫婿進宮,以承王位。三公主執意修佛道,寧死不從。先後遭禁閉後園,遣白雀寺為奴,但妙善仍不從。妙莊王怒燒白雀寺,又將妙善絞死法場。妙善隨後被虎銜走,蒙佛所救,再經佛點化,於南海普陀珞迦山修成菩薩。後來妙莊王病重,妙善公主化一老僧前往獻藥方,說要親人的手和眼入藥方可治,並指示可找南海普陀香山寺去取。香山寺菩薩果然施舍手、眼。妙莊王病好後,親去向菩薩謝恩,才知竟是三公主救了自己。於是皈依佛門,修德行善,全家得道,皆成菩薩。三公主妙善為觀音菩薩,妙莊王為善勝菩薩,王後為萬善菩薩,長公主妙清為文殊菩薩,次公主妙音為普賢菩薩。雲雲。書前還有首詩:“國主妙莊王.幼女妙善娘。父欲招女婿,女修不嫁郎,發去園中禁,容貌卻非常。白雀寺中使,天神相助忙。遣其去燒府,精靈感上蒼。逍遙樓上勸,苦苦不相降。拚赴法場絞,虎偕密山藏。靈魂歸地府,十殿放毫光。究因蒙解脫,香山得返陽。九載修行滿,功成道德強。父病舍手眼,醫疾得如常。文武入山謝,方知骨肉傷。一家登佛國.快樂在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