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宣佛小說與各種觀音寶卷、戲劇(如《妙善出家》、《大香山》等)一道廣泛流傳,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使觀音原是莊王三女兒妙善的傳說在中國民間被最終確認,亦即中國觀音的女性身份被最終確認。同時,道教把觀音拉入仙班,化觀音為女真人。清初《曆代神仙通鑒》卷五載:“普陀洛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傳商王時修道於此,已得神通三昧,發願欲普度世間男女,嚐以丹藥及甘露水濟人,南海人稱之曰慈航大士。”清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妙音公主的故事,最後是由中國民間信仰中最高最大的那位玉皇大帝封妙音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南無靈感觀世音菩薩”。觀音成了中國女神仙,成了玉皇大帝的部下。這是另一種創作。
在今天東莞樟木頭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通往觀音山觀音廣場的佛光路上,有一亭,名印妙軒。相傳“唐朝的時候,有一名叫妙蓮的小女子為救重病無醫的父親,隻身一人上至觀音山上,虔誠誦經祈福,結廬三年,每日禱聲不絕。三年後返回家中,發現父親病已痊愈。時人謂其妙善公主化身,乃觀音菩薩感其誠,聞聲而救苦,法力助其願望。後人建造‘印妙軒’以紀念孝女妙蓮的一片拳拳之心。”(《“印妙軒”簡介》),這又是一種民間創作。
神話傳奇,內容大同小異,無所謂真假對錯,這個無需討論。但有兩點必須指出,一,有關“千手千眼觀音”緣起的印度佛經,唐代時譯出的即多達十餘種,著名的如《佛說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等,將之說成妙善所化,純屬中國民間創作。二,妙善抗拒包辦婚姻這一在現代人看來最具積極意義的行動,一直為曆代官府和民間所忽略,除了在講妙善故事時提起外,其他場合一概不提。哪怕是觀音菩薩,當其行為觀念跟涉及到所謂“世道人心”的傳統觀念產生衝突時,中國的統治者亦會堅決地選擇後者,民眾亦隻能被動地接受後者。這是中國人的悲哀,尤其是中國封建時代婦女的悲哀。
直到今天,仍有人為觀音作傳,寫各種觀音傳奇,可以預料,以後還會有。若要編部《觀音傳奇大全》,亦肯定比枕頭還要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