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善與千手觀音的傳說(1 / 3)

妙善與千手觀音的傳說

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的一個內容是,觀音原是妙莊王三女兒妙善。

這信仰來自一個傳說,這傳說大約始於南北朝末期、隋代初期。《北史?王慧龍傳附鬆年子劭傳》載:隋仁壽二年(602),隋文帝妻文獻皇後死了,著作郎王劭向隋煬帝上書:“佛經說:‘人應生天上,及上品上生無量壽國之時,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妓樂來迎之。如來以明星出時入涅槃。’伏惟大行皇後,聖德仁慈,福善禎符,備諸秘記,皆雲是妙善菩薩。臣謹案:八月二十二日,仁壽宮內再雨金銀之花。二十三日,大寶殿後,夜有神光。二十四日卯時,永安宮北,有自然種種音樂,震滿虛空。至五更中,奄然如寐,便即升遐。與經文所說,事皆符驗。……後升遐後二日,苑內夜有鍾聲二百餘處,此則生天之應,顯然也。” 隋煬帝看了奏章,“且悲且喜”。(《隋書?王劭傳》所載基本相同)

王劭說的是不是事實姑且勿論,他說了一大堆神怪事,是要向皇帝證明這位死了的文獻皇後是妙善菩薩的化身。可見當時有關妙善的傳說已產生並傳播,並為皇室所熟悉,否則隋煬帝看了奏章不會“且悲且喜”。

有關這個傳說的雛形現在已無從考究,隻是在當時民間流傳,內容越漸豐富。

唐代僧人義常記述了這個傳說。南宋文學家朱弁(1085~1144)著《曲淆舊聞》載:“蔣穎叔守汝(州)日,用香山僧懷晝之請,取唐律師第子義常所書天神言大悲(觀音)之事,潤色為傳,載過去國莊王,不知是何國,王有三女,最幼者名妙善,施手眼救父。序其論甚偉,然與《楞嚴》及《大悲觀音》等經頗相失。”當然“相失”,因為這是中國人的創作而不是佛經的記述。

南宋沙門祖琇《隆興佛教編年通論》記載此傳說較為詳盡,說的是,唐?南山道宣律師問天神關於觀音的緣起,天神告訴他:“往昔過去劫有主曰莊嚴,夫人曰寶應,生三女,長曰妙顏.仲曰妙音.季曰妙善”,妙善長得“梵相端嚴”,“自然慈婉”,抗拒父母為之婚配,出家為尼。後來其父長癩,有神僧自稱善醫,但需用“無瞋人手目”方可治,妙善公主於是獻出自己的手與眼。其父病愈,與其母一同入山致謝,才知治好自己病的竟是自己的女兒。妙善顯化“千手千眼聖象”後,還複本身而死。這個說法應是比較早期的。

北宋崇寧二年(1103),杭州上天竺寺普明禪師據此傳說撰成《香山寶卷》,這是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一部寶卷,講的是同一個傳說:“須彌山西有一興林國,國王婆伽,年號妙莊。生二女,長女妙書,次女妙音;至妙莊十八年二月十九日,又生一女,名妙善,原為仙女轉世,一意念佛修道。”妙莊王欲讓妙善出嫁,她不從父命,出家修行,入寺為尼,在廚下充當苦役。灶君惶懼,上奏天帝,於是派眾神代勞。妙莊王怒妙善不歸,派兵焚寺。妙善刺口噴血,救滅了火。妙莊王更為憤怒,命兵役將妙善押至法場處死。爾時佛放毫光,刀斷劍折。遂以弓弦勒死妙善。妙善被猛虎拖入鬆林,幽靈來到陰間,受到閻羅王禮遇,遍遊地獄,超度億萬鬼囚,發願普救眾生。閻羅複送妙善至屍所還魂,得啖仙桃,入惠州澄心縣香山修煉。九年後,莊王患惡疾,妙善化為老僧,割舍手、眼救父。莊王病愈,推位讓國,率合宮眷屬並文武百僚同往香山修行,因是功德,佛陀授妙善以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之號。雲雲。

又有《觀音得道寶卷》稱:往昔過去劫,有個妙莊嚴王,王後名叫寶應。夫婦倆生有三位公主,大公主妙顏,二公主妙香,三公主妙英。妙英五歲能誦經,知道尊重佛法、孝順父母,善解人意。大公主、二公主先後出嫁,妙莊嚴王欲為三公主婚配。三公主決心皈依佛門。妙莊嚴王就把三公主逐出了宮門。妙英孤苦伶仃,來到一座荒山,結廬苦修,終成菩薩。這尊菩薩由於自己曾受盡人生苦難,故最能體察世間疾苦煩惱。人們在遇到困難或災變時,隻要念誦其名號“觀世音”,菩薩就會及時趕去拯救。雲雲。